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ZT) 

2011-05-14 10:53 发布

1992 3 0
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0 在德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和特色的就是选帝侯制度,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由少数几个具有选侯身份的高层人士通过有限的**选出国家***,而不像同时代其他国家那样世袭君主制,也有别于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全民或贵族选举,我感觉更像两者的混合产物,此制度严重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事实上,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德意志国王”,只有经过进军罗马,并由教皇加冕后的“德意志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

美茵茨选帝侯徽章(教会选帝侯)

特里尔选帝侯徽章(教会选帝侯)

科隆选帝侯徽章(教会选帝侯)

波希米亚选帝侯徽章(世俗选帝侯—国王)
普法尔茨选帝侯徽章(世俗选帝侯—伯爵)

萨克森选帝侯徽章(世俗选帝侯—公爵)

勃兰登堡选帝侯徽章(世俗选帝侯—侯爵)

1356年,德意志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订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也称黄金诏书)”,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7”在基督教教义里是神圣吉祥的数字。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爵,普法尔茨伯爵(或称莱茵行宫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因为当时的波希米亚是卢森堡家族的领地(卢森堡、奥地利和巴伐利亚是最有势力的三个大族)。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七个名额是根据什嘛来确定的:七个选侯里美茵茨、特里尔和科隆这三个最古老、富裕的教区代表了德意志教会的力量,在选举中起领导作用,其余四个世俗选帝侯是根据古代宪法,应当是4个德意志最古老、最主要民族的公爵代表他们各自的民族来充任选帝侯,这四个古老日耳曼民族分别是法兰克人、施瓦本人、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他们的公爵还同时兼任皇室宫廷中的四个显职。这四个公国前两个已经亡国,他们的地位和权利传给两个起源较晚的国家,即莱茵地区的帕拉丁(普法尔茨伯国取代了之前亡国的代表法兰克人的洛林公国)和勃兰登堡侯国(勃兰登堡侯国的霍亨索伦家族就出自南德意志的施瓦本地区),不过要说明的是巴伐利亚的选帝侯资格实际上是普法尔茨伯国(也可称帕拉丁伯国)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因为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同时拥有巴伐利亚公国和帕拉丁伯国,但是其他选侯不允许同一家族拥有两票,因此最终由普法尔茨伯国拥有选帝侯资格,至于波希米亚是由于1289年鲁道夫一世的支持,而其他选侯是不支持波希米亚成为选侯的,理由是虽然它是卢森堡家族的封国,但不是纯粹的德意志国家。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七个选帝侯在皇帝的宫廷里分别担任何种要职:马西留在《罗马帝国论》中提到美茵茨、特里尔和科隆大主教都是帝国的掌玺大臣,三个大主教选侯还依次为德意志、高卢(特指法国)、勃艮第和意大利的大议长。萨克森公爵担任皇帝陛下的大元帅,帕拉丁伯爵是管饭的—主膳大臣,勃兰登堡侯爵位御前大臣,波希米亚国王为侍臣,同时规定每次德意志皇帝选举要在法兰克福举行,美茵茨大主教为选举的召集人(也就是选帝侯中地位最高者),世俗选帝侯以波希米亚国王最为尊贵,其次是帕拉丁伯爵(而并非是爵位在其上的萨克森或勃兰登堡),这种较为稳固的调整直到德国三十年战争爆发时为止仍无变化,但是三十年战争由于缘起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布拉格,所以皇帝菲迪南剥夺了波希米亚国王菲特烈(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的选帝侯资格,于1623年把此资格转给皇帝自己的党羽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特别注意的是这时还是七个选侯。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法里亚和约签定时波希米亚国王又恢复了选侯地位,但没有取消巴伐利亚人的资格,附加条件是维特尔斯巴赫德一个支系如果绝嗣,他的选侯资格将由维特尔斯巴赫的另一支系拥有(1777年莱茵行宫伯爵帕拉丁伯爵绝嗣,其领地因继承原因移转于巴伐利亚选侯而被取消选侯地位),此时的德意志实际上有了八个选帝侯。潘多拉的盒子既然被打开就很难关闭,七大选侯的固定数目传统已经被破坏,169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授予布伦瑞克-吕内堡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成为第九个选帝侯(但实际上直到1710年才为帝国议会承认),当时这个家族占有汉诺威,因此也可称汉诺威选帝侯,在1714年他的家族继而又得到了大不列颠王位,在得到帝国议会同意后,英国国王也可以像500年前的英王理查一世那样参加德意志皇帝的选举。
选帝侯最后的辉煌是在拿破仑皇帝(对皇帝陛下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进入德意志时。1803年,拿破仑取消了科隆和特里尔的选帝侯职位,这两个教区的土地已在1801年被并入法国,美茵茨大主教的选帝侯职位被转给雷根斯堡主教(它的CITY VIEW币相信大家都喜爱),因此这时教会选帝侯仅他一位。同时拿破仑将选帝侯头衔作为国王以下最高的职位授予符腾堡公爵、巴登侯爵、黑森-卡塞尔领主和萨尔斯堡大主教(要注意的是萨尔斯堡大主教是以世俗身份接受选侯头衔的,因为他为了奥地利皇帝的利益已经世俗化)。此时德意志一共拥有十一个选帝侯,这个数量的猛增预示了它即将沉没于历史。不久的1806年,在拿破仑的强迫下,奥皇取消了延续近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称号,奥地利只能以帝国的称号与德意志诸邦国分庭抗礼而无法再继续名义上的统治,这些后增加的选侯们(刚刚三年,屁股还没有坐热)没能参加一次德意志皇帝的选举就失去了选帝侯的身份,唯一的例外是黑森大选帝侯。黑森大选帝侯未被取消头衔的原因是使德国人能够很容易的区分选侯的黑森大公国(黑森-卡塞尔)、黑森伯国(黑森-洪堡)和黑森领地,他们都是一个政治实体。当然虽未被取消头衔,但是已无意义,德意志皇帝都没有了留一个选侯岂不可笑,终于在1866年黑森选帝侯被废,因为这一年黑森大选帝侯的封地并入了普鲁士王国。

存在于德意志500多年的选帝侯制度终于被划上了句号,选帝侯的光荣落幕了。


了解下有这种制度,对自己构想剧情可能会有启发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3

你可能喜欢

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ZT) 
联系
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