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发展史(ZT) 

2011-10-18 21:08 发布

策划创意交流 /[文案策划]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13 编辑

第一章 火藥的發明

概論


火藥是近代戰爭史上最重要的發明。由於火藥的出現,讓中古世紀城堡深溝高壘不足為恃;由於槍砲的發明,貴族騎士的堅甲利兵也如明日黃花。封建制度下的軍事統治集團不再具有超越一般人民的武裝優勢,相對地他們的權力和地位也隨之下降。Thomas Carlyle 說,火藥「讓所有的人變得一樣高。」我們可以說,由於火藥及火器的發明,造成騎士制度的沒落,從而為後來民主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它們的影響深遠,讓世界歷史的演進走上另一個方向。

古代火器

從有史以來,人類在戰爭時就已經注意到使用火攻。在小亞細亞的亞述帝國(Assyrian,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700 年)就已將瀝青或原油加上硫磺及其他易燃物裝在箭頭做為火攻的工具。中國使用火攻可能更早,孫子十三章中更有一章專論火攻,就連三國演義中都說諸葛孔明一生擅用火攻,可見火攻在古代軍事中的地位。

不過,有系統有效率的使用火器,並且賴其維繫了整個帝國生存的,首應歸於公元 7 世紀時發明的「希臘之火」。

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海軍以「希臘之火」攻擊回教徒戰船.jpg.thumb.jpg

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海軍以「希臘之火」攻擊回教徒戰船


「希臘之火」據傳是由一名希臘建築師 Kallinikos 於公元 673 年在君士坦丁堡圍城戰時發明。這種燃燒物質呈液體或半液體狀,通常以管子噴射,比水輕,在水上會快速擴散;它在引燃後會持續燃燒,很難撲滅,可以說相當於現代的燒夷彈(naplam)。

希臘之火是東羅馬帝國對抗土耳其回教帝國的秘密武器,他們稱它為帝國衛神(Palladium of the Empire)。東羅馬帝國非常小心地保持它的配方秘密,歷代皇帝除了下令嚴守秘密,將洩漏其配方視為最嚴重的叛國罪外,更藉助宗教的力量,透過東正教教會宣佈洩漏配方的叛徒靈魂將會永遠在地獄之火中煎熬,不得超生。

由於有這個軍事技術上的優勢,東羅馬帝國才能力抗回教勢力達數百年之久。在陸上雖然土耳其回教徒佔有絕對優勢,在海上卻連戰皆北,無法對東羅馬帝國進行全面封鎖,主要的原因就是希臘之火。土耳其回教徒在 12、13 世紀終於取得希臘之火的配方後,東羅馬帝國的覆亡已是指日可待。

西方歷史學家傳統上認為希臘之火是西方火藥的鼻祖。但根據近年來對發現的希臘之火配方的研究,它的成分中並不含硝,主要是由黑海到裡海間地區出產的石油精,加上硫磺和松脂製成,所以很顯然火藥不是從它衍生出來的。西方對硝的認識要遲至 13 世紀,所以火藥在西方的出現另有來源。

附件信息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23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09:35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16 编辑

    簧輪槍的影響

    簧輪裝置的發明大大改善了火繩槍攜帶及使用不便的問題,讓槍械可以隨身攜帶並即時使用;相應地也出現了各種保險裝置,增加簧輪槍攜帶時的安全性,由此產生了最早的 cocked and locked,也讓槍械成為真正的隨身自衛武器。

    不過也由於簧輪槍便於攜帶與隱藏,相對地也被使用在許多暗殺跟謀殺案之中。更有甚者,簧輪裝置被用在詭雷設計之中,例如像一張外表華麗的椅子,人坐上去後,重量引動一個簧輪發火裝置,椅下的大量火藥會把這個不幸傢伙的屁股炸成千萬個碎片。

    由於這個原因,許多地方將簧輪手槍列入黑名單,禁止在公眾場合攜帶與使用。

    持著簧輪手槍的日耳曼騎兵.jpg


    持著簧輪手槍的日耳曼騎兵,見公元 1601 年出版的一本書中。

    在軍事上,這是一個可以隨時使用的裝置,比起火頭亂晃的火繩槍有絕大的優勢。但是簧輪槍的機件複雜,只有技巧精良的槍匠有能力製造,成本也昂貴,所以沒有軍隊可以普遍配備;通常只能裝備到當時所謂的精銳兵種──騎兵。

    在16世紀時,騎兵其實是個逐漸沒落的兵種,雖然當時的軍隊並不承認,但重裝騎兵以長槍衝鋒的戰術早已被牢不可撼的步兵方陣所解消,騎兵對如林的長矛實在是無計可施。這時,簧輪槍械的出現讓騎兵重新找到了一個反制步兵方陣的機會,得以苟延殘喘。

    (註:這裡所說的方陣跟古希臘重步兵方陣不太一樣,跟 18、19世紀時中空的步兵方陣更不同,反而比較接近馬其頓方陣。這是由瑞士人重新發現用以對付騎兵和橫列步兵兩用皆宜的復古戰術,後來由西班牙人發揮到極致,是近代火槍主宰戰場前的主要戰鬥方式。)

    當時的騎兵依裝備主要分為:

    長槍騎兵 (lancer):全副盔甲,騎重馬(charger),持長槍,用結陣衝鋒的衝擊力進行攻擊,這是中古世紀騎士的殘餘傳統。

    重騎兵(cuirassiers):全副盔甲,騎重馬,主要武器是馬刀。

    騎槍兵(carabiniers):通常只帶頭盔和胸甲保護前胸後背,騎的馬也是較輕較快的健馬,主要武器是騎槍(carbine),是比一般火繩槍較輕短的簧輪槍,較適合在馬上使用。

    這三種騎兵除了主要武器外,通常還配發兩支簧輪手槍,在作戰前都會先上好膛,轉緊簧輪備用。

    另外還有一種兵種稱為龍騎兵(dragoon),他們通常不在馬背上作戰,馬匹只是他們機動的工具,到了戰場他們會下馬結陣,當作步兵使用,所以不妨稱為「騎馬步兵」。他們的武器也比較接近步兵武器,使用的槍也以火繩槍為主,雖然有的也使用簧輪槍,不為常例。

    日耳曼製騎兵用簧輪胸槍.bmp

    日耳曼製騎兵用簧輪胸槍( petronel),握把後方扁平,用於抵住胸部(或胸甲)發射。製於公元 1560 年。

    這些騎兵不再採用重甲衝鋒的戰術,而改用車輪戰方式。騎兵部隊分成多波,用快步(trot)而非衝刺(gallop)騎到敵方步兵方陣前 30-40 公尺處,用騎槍或手槍發射一陣,接著從一側快速馳離敵陣,到己方陣勢後方重新裝填,然後再重複相同的攻擊過程。由於方陣運動不便,很難快速變陣攻擊這些保持距離的騎兵;而如果方陣裡的步兵不維持陣勢,興奮過頭衝出來追趕他們,下一波的騎兵就很可能有機可乘,改快步為衝刺,捨火槍不用而用長槍與馬刀,衝亂大方陣後就可以對這些步兵任意宰割了。

    如果步兵不上當,仍然維持方陣,那麼就要比火力、比勇氣,看看哪一方撐不下去。雖然騎兵使用的簧輪騎槍或簧輪手槍威力不如步兵的火繩槍,但是它們使用方便,容易瞄準,更何況騎兵是打一個龐大不動的目標,隨便打也隨便中;而步兵方陣中唯一能跟騎兵交戰的火繩槍手不但不易操作(看看那個擠得密密麻麻的陣勢,有多少空間可以讓他們自由裝彈而不會跟左鄰右舍的胳臂或槍枝打架?),而且他們要射擊的是一個稀疏而不停活動中的目標。所以基本上兩邊誰都佔不了便宜,要看誰能撐得久──誰膽氣壯誰就贏!

    公元1611年丹麥軍用簧輪來福槍.jpg

    公元1611年丹麥軍用簧輪來福槍,連在轉輪軸上的金屬桿顯然是為了改善磨輪轉柄容易遺失的問題。



    持簧輪手槍與馬槍的日耳曼騎兵和使用火繩槍的步兵交火,公元 1636 年。.jpg.thumb.jpg
    持簧輪手槍與馬槍的日耳曼騎兵和使用火繩槍的步兵交火,公元 1636 年。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17:17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19 编辑

    如果從槍機演變的歷史來看,簧輪槍機結構複雜與進步的程度甚至要遠超過後來的燧石槍機,各個機件之間的巧妙互動,是很難從之前相對簡單粗糙的火繩槍機演化出來的。甚至可以說,它的機械原理的成熟度甚至要遠超過一、兩世紀後的設計。如此看來,要把簧輪槍機的發明歸功於有無數劃時代發明的達文西似乎也相當合理。





    兩支日耳曼製的簧輪手槍.jpg.thumb.jpg
    兩支日耳曼製的簧輪手槍。上面手槍的簧輪機構和法國簧輪槍類似,製於公元 1593 年。下面手槍製於公元 1579 年,槍機是日耳曼式設計。


    現存最早的簧輪槍實物是一把在公元 1521 年至 1526 年間替菲迪南大公(後來的菲迪南一世)製造的十字弓與簧輪槍複合的武器,現存於慕尼黑的 Bayerisches 國家博物館。另一把替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製造的簧輪槍,槍上有公元 1530 年的標記,現存馬德里東宮武器庫(Real Armeria of Palacio del Oriente)。



    公元1630年代法國製簧輪槍.jpg.thumb.jpg
    公元1630年代法國製簧輪槍,做工精細、裝飾極為華麗。槍托及槍身以高級黑檀木製成,槍管外鑲以金箔再細細雕花,簧輪機件面板以銀製成,浮嵌金片,雕了許多小動物、小天使,連燧石夾上都雕刻了細緻的花紋。


    從16世紀中期之後,各種不同類型的簧輪槍開始在歐洲各國出現,基本機械原理還是一樣。不過簧輪槍的機件結構較複雜,相較於一般火繩槍槍機約7個零件,簧輪槍槍機零件多在20個以上,而且這些零件所需的精密程度要求較高。就原理來說,簧輪槍的彈簧原理其實跟鐘錶的發條非常類似,所以許多簧輪槍的槍匠都是由鐘錶匠兼差。也由於需要高超的技術,相對地價格也就比較貴,所以簧輪槍並不能普及於一般大眾,多半流行於貴族及上層社會之間,或者為特殊軍種如騎兵之屬所用。簧輪槍與火繩槍就此並存直到17世紀燧石槍開始流行為止,然後逐漸沒落。記載中最晚的簧輪槍是公元 1829 年由法國槍匠 Le Page 製造的一對簧輪手槍。




    16世紀末葉日耳曼製造的4支同型簧輪手槍,不同處僅在於尺寸。其中最小一支長僅3.5cm。.jpg
    16世紀末葉日耳曼製造的4支同型簧輪手槍,不同處僅在於尺寸。其中最小一支長僅3.5cm。


    由於簧輪槍不是普羅大眾的武器,槍匠自然極其花巧之能事,利用各種貴重的材質雕出精美華麗的紋綵,以配合使用者的身份。鑲嵌金銀象牙之外,更造出各種具體而微的超小型槍枝,或是特殊用途的槍枝,除了提供收藏之用,同時也用來宣傳槍匠自己的精巧手藝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19:52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21 编辑

    簧輪槍的發展

    檢視一下火繩槍的結構,它有槍管、槍身(和槍托)、扳機、以及擊發的機械結構,基本上已經可以算是日後槍枝的原型了。但由於火繩的限制, 在使用時有諸多不便,特別是在天候不佳,或者需要長期待命時,要維持火頭不熄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槍手身上到處都是裝有火藥的小包包,兩個晃晃蕩蕩的火頭怎麼樣都讓人時時捏一把冷汗。

    所以,到了 15、16 世紀之交時,有人發明了用機械力量打火的裝置,很快地就被拿來裝在槍上做為擊發裝置之用。這種打火裝置的原理跟今日的打火機類似,有一個鐵製的轉輪,使用彈簧驅動旋轉,讓有粗糙紋路的輪面跟一片黃鐵礦石摩擦而產生火花。    達文西的簧輪槍機裝置,左方是簧輪式槍機的剖面圖,右方是當年用彈簧驅動的打火機。上發條時打火機以反時鐘方向轉動,上完發條左邊臂桿卡住轉輪。左邊臂桿釋放時,轉輪以順時鐘方向轉動,輪面摩擦右邊臂桿上的黃鐵礦石產生火花。
    簧輪槍到底是誰發明的?這就跟許多歷史上的發明一樣,各家說法莫衷一是,無法確定發明者及其年代。

    過去一般認為打火機的圖繪最早出現在公元 1505 年德國紐倫堡地區一名貴族 Martin Loffelholz 擁有的手卷之中,另外有人認為打火機裝置也有可能是出自文藝復興大師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 da Vinci)之手,在他的手卷 Codex Atlanticus 中也有類似機械的圖繪。不過由於該頁的時間無法確定(繪成時間可能在 1500 - 1519 年之間),所以兩者雖然類似,卻無法能夠肯定地將之歸功於達文西,因為達文西的圖繪也可能是在看到別人的發明後記錄下來的。 除了達文西以外,有的紀錄將簧輪槍的發明年份設在公元1517年,源自紐倫堡的槍匠 Johann Kiefuss。

    不過比這稍早一些,在德雷斯登地區也曾出現過一種稱為Monchbuchse(僧侶之槍)的手砲,擊發機構是一片邊緣呈齒狀可滑動的鐵片,用手拉動摩擦一塊固定的燧石以產生火花。這應該算是手炮(hand cannone)的改良而已,因為它連火繩槍機的彈簧都付之闕如,更沒有扳機的裝置。。
    16世紀初的「僧侶之槍」(Monchbuchse,Monk's Gun)   近年來學者對最新發現的達文西手卷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達文西在公元1490年左右或更早就已經對簧輪槍中使用的一些零件有所發明。簧輪槍的零件中許多結構非常類似他在該時期發明的一種門鎖;簧輪槍連接主彈簧與轉輪軸的鍊條和他設計的腳踏車傳動鍊條也非常相似;早期簧輪槍使用有切痕的轉輪更跟他當時創發的一種切削機如出一轍。把這些都合併起來看,簧輪槍真的很有可能是達文西的創意,他把自己研究發明過的東西整合起來,變成一個全新的發明。所以,簧輪槍可能早在1490年代初期就已經被他所發明了。

    另外一項新的證據是近來有學者發現在北義大利一個城邦 Friuli 在公元1511年或更早幾年就曾經使用過簧輪槍,這比德國公元1517年的說法還早;而更巧合的是,達文西在公元1500年前後曾經在 Friuli 測繪城堡的結構。



    達文西的簧輪槍機裝置
    達文西的簧輪槍機裝置,.jpg.thumb.jpg

    s Gun
    s Gun).jpg.thumb.jpg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22:09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22 编辑

    火繩槍的衝擊與影響

    除了重新裝填很慢外,火繩槍最大的安全問題就在於那兩個晃晃蕩蕩的火繩頭。由於火槍兵身上到處是火藥袋,這兩個繩頭總是讓人提心吊膽;英國著名的約翰‧史密斯船長就曾經發生意外,引燃了身上的一個火藥袋,造成嚴重燒傷。所以在前面的裝填程序中都要小心地將火繩取下並持穩在左手指間。

    火繩的缺點是:

    不耐天候,風吹雨打容易熄滅。
    不安全。
    仍然需要最初引燃的動作(通常用火堆,或者行列中攜帶的特殊火種罐)。
    風向不對時,煙味會暴露位置(黑澤明電影「七武士」中三船敏郎就是循此找到土匪的火槍兵位置)。
    夜間時火頭很容易暴露位置。
    需要時時調整長度(火繩燃燒速度每小時約 30 公分)。
    雖然有這些缺點,由於火繩槍機件簡單、容易製造,在很多地區仍然一直沿用到公元 1700 年前後才被燧石槍取代。

    基本上,火繩槍和前一章的手砲一樣,仍然是非常原始的武器,雖然發射時有心裡震攝的效果,整體殺傷力還是不如弓箭。但是同樣地經濟因素仍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火繩槍的生產成本較低,訓練所需時間較弓箭手短,容易大量運用。



    火槍兵與重騎兵(Cuirassier)互以火繩槍交火,.jpg.thumb.jpg
    槍兵與重騎兵(Cuirassier)互以火繩槍交火,公元 1616 年寫成的 Kriegskunst zu Pferdt(The Art of Mounted Warfare)中的插畫。


    由於火繩槍手可以被大量地訓練與配置,他們對於中古時期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形成一種挑戰。隨便一個農夫經過幾周的訓練後就可上陣,而他們的火力雖不及弓箭手,卻也還是對原來佔有戰場優勢的騎士構成相當威脅,因此各封建領主再也不能把他們當成毫無價值的「民軍」(levies)來看待。由於他們在戰場上地位的提昇,相對地也降低了騎士的地位。

    各國的騎士對騎士制度的沒落雖無奈卻無法可施,最多只能做到一些個人快意的報復行為。16 世紀初葉法國著名的英雄騎士 Chevalier de Bayard (1475-1524 AD) 對俘虜的火槍兵總是殺無赦,但是他自己最後還是喪命在火繩槍之下。15 世紀的義大利霸主米蘭公爵 Gian Paolo Vitelli (-1499 AD)總是把投降火槍兵的兩眼弄瞎並砍斷雙手。

  • 7788
    7788 2011-10-18 21:22:13
    呆呆真好,谢谢了~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23:47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25 编辑

    其他發展

    在此時,已經開始有來福線出現了。

    最早有關來福線的記錄在公元 1498 年,維也納的 Caspar Kollner 在槍管中使用直條溝槽。由於沒有扭轉,這些所謂的來福線可能只是用來方便快速裝填之用,並非增加準度之用。另外有一種說法是出現在公元 1476 年的義大利記錄中,不過這也是無法精確地證實。

    另外,準星、照門、後膛裝彈、轉輪步槍、多管槍、手槍,等等都已經有雛形了。

    火繩槍的發射程序

    為了爭取宗教自由與獨立,所謂的低地省分(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一帶)的人民起而反抗對抗 16 世紀時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國。由於西班牙有當時歐洲最強的步兵,反抗軍不得不以大量的訓練來武裝人民。於是荷蘭人在公元 1597/98 年間出版了世上最早的步兵訓練手冊,教導騎槍(caliveres)、火槍(Mvskettes)、以及長矛(pikes)的使用;這個手冊很快地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到其他國家。在公元 1607 年的英文版中,共有 117 張圖片,其中 43 張有關騎槍,43 張有關火槍,另有 32 張有關長矛的使用。

    在這手冊中的 43 個火槍使用的步驟是:

    手持叉架前進!
    火繩槍靠在左肩,左手持槍,左手指間握住火繩,右手持叉架。
    叉架靠槍前進!
    叉架交左手,空出右手來。
    放下叉架,槍下肩!
    左手將叉架放下,右手將火繩槍從左肩取下。
    右手持槍,左手下垂!
    右手持槍,槍身保持垂直,左手垂下,叉架尾端接觸地面。
    槍交左手,提高叉架!
    槍換到左手,同時提起叉架,兩者呈一小角度,由左手握持。
    火繩交到右手!
    吹火繩!
    對火繩輕輕吹氣以造成火頭。
    裝火繩!
    將火繩一頭裝在蛇桿夾子上。
    試火繩!
    調整火繩長度,以確定火繩可以正好點入藥鍋(此時藥鍋蓋是關閉的)。
    吹火繩,開藥鍋蓋!
    舉槍瞄準!
    叉架稍向前倒,將火繩槍平衡在叉架上,左腳向前一步。
    射擊!
    雙腳呈弓步,左彎右直,槍托抵住胸部,扣下扳機射擊。
    放下火槍,靠住叉架!
    左手拇指與食指握住槍身與叉架。槍口向前,避免遲發意外。
    取下火繩!
    右手將火繩從蛇桿上的夾子取下,避免裝填火藥時發生意外。

    火繩交左手!
    用左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握住火繩兩端(火繩是兩頭都點燃,以便一頭熄滅時可用另一頭再引燃)。
    清藥鍋!
    將藥鍋中剩餘的灰渣吹掉或用右手拇指抹淨,避免火星引燃引藥。
    裝引藥!
    取出引藥罐(priming flash),將適量引藥(priming powder)倒入藥鍋中。
    關上藥鍋蓋!
    搖動藥鍋!
    用手指輕敲藥鍋,抖落藥鍋蓋外的引藥,並讓藥鍋中的引藥落入引火孔。
    吹藥鍋!
    將藥鍋蓋外的引藥粉吹掉。
    轉槍!
    火槍轉成和叉架並列,槍口向上。
    放叉架!
    火槍滑下至身體左側,左手握槍,不握叉架,叉架用掛在手腕上的一小段繩子掛住。
    打開火藥袋!
    右手取一個火藥袋,拇指同時打開蓋子。
    裝填!
    將火藥從槍口倒入,放掉藥袋,右手從彈丸袋(或口中)取一個彈丸放入槍口,再取一小團布片或紙片塞入槍口。
    取出通條!
    右手反手(虎口向下)從槍管下方取出通條,通常右手需抽兩到三次才能取出;此時通條前端(較大的一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下握住通條尾端在下。
    反轉通條!
    將通條調轉 180 度(虎口向上),將通條前端抵住大腿或臀部,右手順勢下滑,握在距通條前端不遠處。此時通條尾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上握住前端在下。

    將彈藥舂實!
    右手(虎口向上)將通條前端塞入槍口,適度地將彈藥舂入槍膛。

    抽出通條!
    一樣用右手反手(虎口向下)將通條從槍口抽出,通條尾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下握住前端在下。
    反轉通條!
    將通條調轉 180 度(虎口向上),將通條尾端抵住大腿或腰部,右手順勢下滑,握在距通條尾端不遠處。此時通條前端在上,右手虎口向上握住尾端在下。
    放回通條!
    將通條放回槍管下的空間。
    舉槍!
    左手將槍取起舉高直立,叉架仍掛在左手手腕。

    取叉架!
    左手將槍交右手,仍保持垂直,左手握住叉架。
    肩槍!
    右手將槍置於左肩,左手持叉架與火繩。
    叉架靠槍前進!
    槍下肩!
    將槍放在叉架上!
    將槍穩住在叉架上!
    將槍平衡在叉架上!
    只靠左手平衡,右手空出。

    火繩交到右手!
    吹火繩!

    裝火繩!
    試火繩!
    關上藥鍋蓋,預備!
    單看從這些步驟就可以知道,發射火繩槍是非常繁複的程序。在發射一發子彈後,需要 21 個步驟才能重新裝填完畢;而且有許多步驟都要靠左手單手來握持並平衡總重量近 9 公斤的火槍、火繩、和叉架。不但如此,在手冊上還嚴格要求火槍不能落地,除了裝火藥那一動外,其他各動時槍托都不許接觸地面,連用通條將藥彈舂入槍膛時也一樣,更增加了難度。

                                                         

    左圖的火槍兵正在將殘渣從藥鍋中吹走.bmp 左圖的火槍兵正在執行前面手冊上第 29 動的動作.bmp
    左圖的火槍兵正在將殘渣從藥鍋中吹走,右手握著的是引藥罐,身上彈帶掛的是火藥罐,腰間右側的小布袋裝的是彈丸。右圖的火槍兵正在執行前面手冊上第 29 動的動作,準備將通條放回槍管下方的空洞;他腰間掛的彈丸袋下方的小罐正是引藥罐,和一般皮製火藥罐明顯不同。這兩圖都來自上面手冊公元 1608 年的英文版。


    另外,發射時的後座力也不小,所以手冊中才要求火槍必須頂住胸部(胸甲);如果頂住肩窩或手臂的話,很容易就會被後座力弄得脫臼。在當時對於彈道學的瞭解並不夠,不過以這類火槍的特性以及接戰的距離,手冊中要求瞄準敵軍的胸部甚或腳下,彈丸才不會過高地從敵軍頭上飛過。

    把這些因素整個來考量,身穿甲冑、肩荷重槍、單手表演平衡特技、加上繁複的裝填程序,所以火繩槍的發射速率非常緩慢;一般在訓練時每分鐘能達到兩發已經算不錯,在實戰時更很容易地低到每分一發。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25:36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28 编辑

    火槍(musket)與火槍兵(musketeer)

    火槍是西班牙人的發明,時間大概在公元 1535 年左右。在公元 1550 年的荷蘭戰爭期間,歐洲各國在戰場上看到這種設計,回去大量仿造。musket 口徑不小,大約在 20mm,彈丸重約 50 克,槍重約 18-20 磅,發射時必須使用叉架來支撐。

                                                   


    左圖是一名火槍手,火繩一端已經夾在槍機上,.bmp 右圖是一個配有火繩手槍的鐵盾,屬於英王亨利八世所有。.bmp
    左圖是一名火槍手,火繩一端已經夾在槍機上,另一端(也有火頭)仍夾在左手中指與無名指尖;他右邊腰間有備用火繩,垂在腿側的是引藥罐;此圖來自 Jacques de Gheyn 的火槍手冊,公元 1608 年。右圖是一個配有火繩手槍的鐵盾,屬於英王亨利八世所有


    火槍的準確性雖不高,殺傷力卻不小,在 150 公尺時仍可以洞穿 2 吋厚的木板或者輕甲。所以如果能夠將大量火槍兵集中運用,對於某些目標還是很有威脅性。不過這就需要對火槍兵施以正式的訓練編組,才能在戰鬥狀況下發揮功用。

    火槍兵的裝備除了火槍、火繩、和叉架外,還有其他附屬裝備。他們通常攜帶一個彈藥帶,斜掛身上,帶上掛有 12-14 個火藥小罐(apostles),這些木製小罐有皮製的蓋子,裝有發射一次火槍的火藥量。彈帶上另掛有一個裝引藥(priming powder)的小罐,引藥的顆粒比普通火藥細,容易燃燒。帶上也掛有一個子彈袋,內裝約 30 顆鉛彈,不過在接戰時火槍兵往往都把鉛彈含在嘴裡,以節省時間。


    上圖是兩名騎兵以火繩槍交火.bmp


    上圖是兩名騎兵以火繩槍交火.jpg.thumb.jpg




    上圖是兩名騎兵以火繩槍交火。下圖是他們所使用的火繩槍。此兩圖都來自於 Wallhausen 的 Art Militaire au Cheval(Art of Mounted Warfare),公元 1616 年。


    另外他還會攜帶著一些布片,用來舂實火藥和彈丸,也用來擦槍。清理引火孔用的探針,以及用來從槍管挖出鉛彈的工具也是必要的裝備之一。除此之外,他還得穿上甲冑,包括了頭盔、頸甲、胸甲,外加一把劍。

    在作戰時,火槍兵通常編成 10 到 12 人的一個班橫隊,各兵距離約 1 步;然後以約 10 個班縱深構成一個火槍兵方陣。最前排的一班發射後,就從兩旁退到後面裝填,第二班向前前行幾步發射,這樣輪流不息,到了最後一班發射完畢,第一班也裝填完畢,可以繼續輪迴發射。



    17 世紀初期作戰的陣式,仍以大方陣為主。公元 1621 年法蘭克福的銅版雕刻.jpg.thumb.jpg
    17 世紀初期作戰的陣式,仍以大方陣為主。公元 1621 年法蘭克福的銅版雕刻。


    不過由於當時火藥會留下大量殘渣,在發射 6 到 8 發後,通常火槍就會堵塞,士兵得花上整整一天的時間清理槍枝;再加上火槍接戰距離短(準確度問題),一般接戰時也不會發射太多發彈丸,所以火槍兵的彈藥帶上才會只有 12-14 個小火藥罐。

    當時作戰的陣式是以西班牙大方陣(tercio)為主,長矛兵與火槍兵各佔半數,主力是長矛兵構成的大型方陣,火槍兵的方陣置於大方陣的四個角落,或是在大方陣外圍成一圈,砲兵列在更前方成一線,騎兵則佈陣在側翼並攻擊敵人側翼。大方陣的人數通常在 1500 人到 3000 人之間,這種陣式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利於運動,龐大的方陣很難調動應付戰場上的變局。




    16 世紀流行的西班牙大方陣(tercio),中間為長矛手,四角為火槍兵,陣容龐大。.jpg.thumb.jpg
    16 世紀流行的西班牙大方陣(tercio),中間為長矛手,四角為火槍兵,陣容龐大。

    到了 17 世紀初,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1594-1632)帶領了軍事革命的浪潮,在武器裝備及軍隊組織上進行大規模的改良。公元 1624 年,他的軍隊開始採用較輕的火槍,重僅約 4.25-5 公斤,口徑較小,彈丸也相對的小,攜彈量隨之增加。不過叉架仍然被保留直到 1655 年才廢除。

    古斯塔夫的軍事組織改革也將火槍兵在軍隊中的比例從 1/2 提高到 2/3,並且編成團和旅,每團三旅(一個旅相當於現代一個營的兵力),火槍兵單位和長矛兵單位左右並列,或者前後並列。火槍兵的縱深減少為六列,各兵間的距離拉大,可以讓前方單位由間隙中退到後方,後方單位也可通過間隙前進接敵。火槍兵單位也跟騎兵單位交叉參雜,以提供騎兵單位較強的火力對抗衝鋒的敵軍騎兵。另外,砲兵則集中在兩側及中央以發揮火力,各團則另配有 5 門輕砲做為直屬支援火力。

    由於古斯塔夫的軍事革命,瑞典在 16 世紀末期成為北歐的霸主,歐洲各國也競相模仿瑞典進行改革。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29:24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30 编辑

    第三章 火繩槍

    火繩槍的發展


    蛇桿的發明雖然讓發射火槍簡單多了,但是它還是有極大缺陷,由於蛇桿會自由旋轉無法固定,影響裝填;在發射時右手也無法扶持火槍,有損穩定度。所以各地槍匠仍在持續改良發射機構,在公元 1475 年寫成的德文手卷上,出現了第一個可稱為火繩槍槍機(lock)的描述。

    上圖是最原始的蛇桿設計.bmp



    下圖是火繩槍機結構.bmp



    上圖是最原始的蛇桿設計,約 15 世紀中期。
    下圖是火繩槍機結構:1. 槍機護板。2. 蛇桿。3. 主彈簧。4. 連動臂。5. 連桿與連動臂連結的開口。6. 火繩夾。7. 扳機桿。


    在這新的設計中,蛇桿被移到前方,火繩夾向後,長度減半,固定釘以下的部份被切除,加了一個鍊結,鍊結再連上一個槓桿,槓桿後端連上扳機。在發射的時候只要將扳機上壓,槓桿後端會上移,前端下降,帶動鍊結將蛇桿往後拉下,接觸藥鍋;當鬆開扳機時,槓桿下方的一個彈簧片會將槓桿前端推回原來位置,蛇桿也自動歸位。這整個機械結構都可以裝置在槍身右側,再用一個銅片(lock plate)來保護。

    火繩槍的槍機連續動作,彈簧片用於將扳機槓桿推回待發位置。.gif


    火繩槍的槍機連續動作,彈簧片用於將扳機槓桿推回待發位置。


    這種發射機構的好處是兩隻手都可以用來扶持火槍;發射時手部移動的距離較短,有助瞄準;由於彈簧和槓桿的關係,蛇桿也不會亂動。大大解決發射的問題。

    這種槍機結構發明不久後,另一種類似的槍機結構也出現,不同點在於彈簧片的使用。在後一種設計中,彈簧片被接到蛇桿上,而且也不是用來將蛇桿推回原位,而是用來將蛇桿彈向藥鍋。在發射前火槍兵要將火繩裝上蛇桿,然後將蛇桿扳到待發(cocked)的位置,輕輕一壓扳機就會將彈簧釋放,彈力會將蛇桿壓入藥鍋。這種槍機設計被稱為 snapping lock,好處是發射的動作更小,點燃的動作更快,有助準確度。壞處是火繩容易熄滅,而且由於沒有保險裝置,容易造成意外。由於如此,這種結構在公元 1550 年後就從歐洲大‘鬫a區消失了,只有在日本還一直沿用。

    在 16 世紀中葉,火藥製程的改良讓火藥的威力增加,也讓火槍的使用更為安全。在這同時,各種不同的子彈也被使用過,除了圓球形外,圓柱形、圓桶形、金字塔形、長方形等形形色色的形狀都有;材質方面,鉛、鐵、黃銅、青銅、錫、石頭、甚至銀子和金子,都有人用來做為子彈的材料。鐵質的彈丸主要用來做為穿甲之用,在公元 1560 年的聖丹尼斯之役法國警察總監安地蒙特摩倫西就被一名蘇格蘭人用鐵質子彈擊殺。金銀質的彈丸則是中古時期的一種迷信,以為子彈的材質必須要和敵人的身份配合,要殺貴族就必須用銀質彈丸,金質的當然就保留來對付國王了。

    到了公元 1660 年,基本上鉛質彈丸已經取代了所有其它的材料。使用鉛彈的好處是:

    鎔點低,鑄造容易。
    成本低廉。
    材質較軟,較易用通條塞入槍膛,也易保持槍膛氣密。
    當時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槍托。

    直式槍托:在德國和瑞士地區流行,槍托架在肩膀上端。
    彎式槍托:在法國和低地國流行,槍托抵在胸前。
    寬式槍托:在西班牙半島流行,抵在肩窩,公元 1600 年前後已變成標準。
    至於名稱方面,並不統一,有各種不同的叫法。最普遍的如下:

    hackbut / hakbuchse / harquebus: 原意是「有鉤的槍」,很顯然是原始的手砲而來。
    arcquebus: harquebus 的變形,後來指的是可以抵住胸部或肩窩來發射,不必靠叉架的輕型槍枝。
    caliver: 可從肩上發射的輕型槍枝。
    petronel:可以抵住胸部發射的輕型槍枝。
    到了後來當火槍(musket,西班牙文 mosquete,義大利文 moschetto)發明並普遍化後,軍用的槍枝就被通稱為火槍了。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10-18 21:32:14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10-18 21:39 编辑

    如果要跟當時的投射武器比較的話,手砲的射程、準確度、和發射速率都遠遠不及十字弓和英國的長弓。十字弓的射程可達 120 公尺,英國長弓更可超過 200 公尺;相較之下,手砲的射程不會超過 50 公尺。就準確度來說,手砲毫無瞄準可言;裝填發射的速率更遠慢於長弓,甚至連十字弓都不如。而且,手砲只能在非常良好的天候下才能使用,稍稍颳風下雨就不行了。

    不過手砲有經濟上的優點。首先它的生產十分便宜快速,一名槍匠半天就可生產一支手砲,鑄造的彈丸每分鐘就可以生產 10 幾發;相較之下,一支十字弓的製造要花上四個星期,每支箭也得花上半天。而且,火槍手的訓練只要幾個星期,而十字弓手和長弓手的訓練至少要數年之久。對諸侯主來說,他們可以很便宜並快速地訓練與裝備出一支以手砲為骨幹的軍隊,雖然不是多麼精銳,但是還能夠以量取勝。

    在胡賽特戰爭(Hussite Wars,公元 1420 - 1434 年)中,波西米亞的詹‧季斯卡(Jan Zisca)成功地結合了手砲與篷車戰術。他把篷車當成活動城堡來使用,在作戰時將篷車圍成一圈,兩輛篷車之間的空隙布以大砲及手持長矛或乾草叉的士兵,篷車上是十字弓手和手砲兵,騎兵則在篷車圍起來的空地待命,一旦敵人被擊退,他們就衝出追殺。在整個戰爭期間,他以農夫組成的軍隊多次擊敗神聖羅馬帝國的精銳騎士部隊,不但保住領土,並且開始向外擴張。戰爭結束後,波西米亞手砲兵成為中歐地區著名的傭兵。

    出於公元 1437 年的手卷.jpg.thumb.jpg


    出於公元 1437 年的手卷,波西米亞英雄詹‧季斯卡在胡賽特戰爭中多次以配備手砲的篷車陣大破日爾曼及匈牙利的精銳騎士團。


    後來從手砲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所謂的「排槍」或「管風琴槍」(ribauld,ribaudequin,barricadoes,orgues,Orgelgeschutze)。這些「排槍」都是把一排長型槍管放在車上,砲手可用一根火炬滑過引火孔,快速發射整排槍支。從形式來看,可以說是後代機關槍的濫觴。由於裝填緩慢且運動困難,通常是用來防守城門這種狹窄的地方。

    公元 1339 年,布魯格斯城配置了一具排槍,公元 1340 年,據記載土奈城使用同類型的武器來防守城門。公元 1345 年 10 月 1 日,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大侍官記下一筆購買「100 門國王將在諾曼地作戰時使用的排狀槍」的支出。到了公元 1387 年,義大利佛羅納的領主 Antonio della Scala 定造了三座巨型攻城塔樓,每座高度超過 6 公尺,分成四層,每層配有 12 根槍管的排槍三具,所以每座塔樓共有 144 根槍管。

    這種「排槍」一直到 19 世紀中葉的美國南北戰爭中都還在使用,直到手動機槍的出現後才真正沒落消失。


    公元 15 世紀時的排槍。.bmp
    2009-9-8 11:58 上传公元 15 世紀時的排槍。

123下一页

你可能喜欢

枪械发展史(ZT) 
联系
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