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一)图腾饕餮 狞厉的美 (ZT) 

2011-03-31 20:41 发布

2146 3 0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31 20:49 编辑

    5000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造就了这些神奇瑰丽的珍宝 这些珍宝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成长的印记
  步入昏暗的展厅 我的心跳扑扑 几欲从胸膛里撑出 我深吸气 压抑再压抑 但是眼泪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 我向你走来啦 伟大神奇的远古文明 仿佛是我们阔别已久的再次重逢 你从遥远的时空中走来 身披着几千年霜风霁月款款向我走来 抑或你一直在等待 等待我再次沉迷在你璀璨耀眼的光辉里 眼前如星辰一般闪烁的瑰宝唤醒了我的记忆 追寻着记忆 首先重温了你的童年 那是人类早期的童年——图腾饕餮 狞厉的美 单纯的图案 深意的内涵 童年的无知 童年的懵懂 一丝丝镌刻在陶器上 镌刻在青铜上 是那样的幼稚 是那样的妩媚 你无心去创造一种艺术 只为抒写自己的心路里程 然那几千年后的今天看了却是那样的神秘 是那样的博大 那是最堂而皇之的艺术 是超艺术之艺术 我以最虔诚膜拜的心情捕捉着你的影子……
  
  2008.10.7参观首都博物馆 是为之记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属商代晚期作品。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周围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 ,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外层4鸟既代表4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阳的物证,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太阳神鸟图案表达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

    丰殖符号——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尺寸:高16.5、口径39.8厘米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葬具,为儿童瓮棺的棺盖。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上涂成黑色 ,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两条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头顶的尖状角形物 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人面鱼纹则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 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种族繁衍的愿望。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巫师珥两蛇的记载,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中国最早的“太阳神”——太阳神纹石刻
  代表长江中游太阳神崇拜的湖北秭归出土的距今约7000多年的“太阳神纹石刻”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刻画太阳神形象的实物。这件石刻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 头顶上刻有23 条光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行。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太阳神崇拜的情况,人们还能从这个形象中看到先民们按照人类自己的形象刻画心目中的“神”,反映出在生产力不发达,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对发展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以及对人主宰世界的信心。




    神秘的符号——八角星纹彩陶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1978年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藏
  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 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关于彩绘八角星纹,在安乡汤家岗出土白陶盘和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鹰上也刻有类似的纹饰。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有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原始仿生壶――红陶兽形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高21.6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盛器。壶体为似猪似狗的兽形, 兽作挺颈昂首,以张圆的口部作壶嘴,四肢为器足,短尾上翘, 尾 根部一筒形口,由此注入水或美酒。此壶造型匠心独具,整体布局恰当合理,兽的形象生动有趣,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能够突破写实而进行艺术再创造,也凸现了饲养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原始集体舞——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050年)尺寸:高12.5、口径23.8厘米 1975年在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盆为细泥,以黑彩在内壁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再现出约5000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这也是迄今出土舞蹈人物最多的一件彩陶盆(青海大通县、甘肃武威也出土有类似同时代的彩陶盆,分别绘有三组各5人和两组各9人的舞蹈队)。舞者都着统一的服饰,以统一的动作手舞之,足蹈之,连头上的辫子以及尾饰甩的方向都一致。这说明跳舞的人,他们的动作、节奏、韵律都是统一的。这种牵手踏舞的形式,可能就是后世盛行、并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歌舞形式“踏歌”的滥觞。这是对文献所载原始舞“令凤鸟天翟舞之”, “以致舞百兽”等资料的形象说明。值得赞叹的是,陶盆还利用水的折光作用使跳舞的人像倒映在水中,造成一种动态的视觉美感,令人拍案叫绝。





   龙的祖型——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尺寸:长16.8厘米、宽11.5厘米、厚2.8厘米 197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征集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墨绿色玉琢磨而成。猪首双耳竖起,两眼相对圆睁,吻前伸,口微张,鼻间有阴刻皱纹。龙体蜷曲无足,像蛇身,首尾相接处缺而不断,背部对穿一个供系挂的小孔。此物一般用作祈求吉祥和护身符悬挂在胸前,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的企盼;也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
  在远古观念中,猪为“水兽”,是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动中的常客。古谚又有“猪乃龙象”的说法,认为中华民族图腾“龙”起源于猪,由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在原始人想像中,至高无上的龙也能够像猪那样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兴旺,把龙头描绘成猪头,象征了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财富增多和氏族的兴旺。





   大地为宗——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尺寸:高8.8、直径17.1~17.6厘米,重6.5千克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迄今出土体积最大、纹饰最繁缛的一件玉琮, 被誉为琮王。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中有对钻圆孔,内圆外方,俯视两端如玉璧形。转角布列简化神徽纹,四个柱面上下各有一神徽纹。古代“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祭祀地神的礼器。按天圆地方之说,玉琮内圆外方,分别象征天、地,寓意天地贯穿,可能是巫师沟通天地的法器。





    千年奇“脸”——人面纹铜方鼎
  人面纹铜方鼎出土于湖南省宁乡,为商代晚期作品。鼎为饪食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该器是目 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器腹四面各高浮雕人面,虽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脸部 表情如出一范,可见铸造者拥有十分高明的技巧,也许当时已经掌握了放大缩小的技术。人面写实逼真, 表情肃穆,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这可能是中国南方3000多年前商代人的面貌写真,而其耳上有云勾角 状物,下有手爪形饰,又有认为这是古代文献中的“饕餮”( tāotiè)形象。鼎腹内壁铸有“大禾”二 字铭文,“禾”字如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结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学者认为是对祭祀、祈祷谷物丰收 的一种纪念。这件方鼎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馆的标志就是依此设计的。





   最早的青铜酒杯——铜爵 夏(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尺寸:带流长14.5、高13.5厘米。1984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铜爵为酒器,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该器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形体轻薄,长流尖尾, 三足高尖且外侈。长流和尾的造型,加强了重心,使之平衡,且又对称美观。整体造型纤秀简洁,舒展空 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鸟,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巧思。此爵以其棱角分明的长流、束腰修长的身姿呈现出 金属器所特有的神态,成为时代最早、器形最美的青铜器典型代表。





    礼神酒器——铜猪尊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长72、通高40厘米,重19.75千克。1981年湖南湘潭县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尊为酒器。此尊以猪的形象为整体造型。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为酒的出入口。盖上铸小鸟增加 情趣,疏密相间的纹饰更显高贵,可见当时设计者的观察写实能力和制作者技艺的精湛;前后肘部有横穿 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盛满酒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 。尊盛酒后,难以倒出,应配备有取酒的勺;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 只孔武有力的野公猪。以野猪作为铜尊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 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





    蜀国君王的酒器——兽面象首铜罍(léi)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尺寸:通高69.4、口径21.8厘米。1980年四川省彭县竹瓦街窖藏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罍是盛酒器,《诗·周南·卷耳》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就是铜罍。彭县窖藏罍往 往成对,大小、形制、纹饰大体相似,可视为列罍。列罍应与中原地区的列鼎制度相同,是身份地位的象 征。能够拥有高规格列罍的人,应是蜀国的君王,据研究当是杜宇氏蜀王。窖藏的原因当因杜宇氏蜀王被 开明氏蜀王取代。罍的双耳为立雕象首,扉棱四出,华丽优美。





  “亚醜”国的见证物——人面铜钺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通长32.7、宽34.5厘米,重4.6千克。1965年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墓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钺是古代的兵器,也用作刑具或仪仗用具。这件钺厚重精美,钺面透雕出张口怒目的人面形图案,显 得狰狞威严,令人生畏。在人面两侧,各有铭文二字。有研究认为其为“亚丑”两字,并推测这里可能是 “亚醜”的家族墓地,“亚醜”是今青州市境内商代最为强大的方国,是商的重要同盟者。此钺主人有可 能是仅次于方伯之类的人物。





   蜀国的始祖神——纵目铜人面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高85.4、宽78厘米 1986年四川广汉市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人面中空,大嘴微张,两只耳朵好像鸟翅膀一样向外伸展着。额头上有一个奇特的装饰,是用补铸法安装上去的夔(kuí)龙。整个面具表情威严肃穆,表现手法夸张,将人兽自然有机的融合一体,创造出具有通天法力的神灵形像。据史籍记载,先秦时期第一代蜀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一般认为它是蜀国始祖蚕丛的形象。而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孔,推测此像可能是蜀民嵌于宗庙内木柱之上供奉。








   狞厉之美——龙虎纹铜尊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 尺寸: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约20千克1957年安徽阜南县阜南月儿河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尊为盛酒器。龙虎纹铜尊以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装饰方式,组合成严整的画面。肩部有3条蜿蜒的游龙,龙首突出于器身之外。腹部为一首双身的虎,口衔一文身、屈四肢的裸体人形,虎首突起成圆雕。器表纹饰凸起,器内跟着凹进,这种铸造工艺在长江中游地区较为多见。相同的虎噬人形象见于殷墟妇好墓所出的妇好铜钺和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1号祭祀坑所出的龙虎纹铜尊。其含意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饕餮(tāotiè)食人的形象,或认为虎非食人而是护人。龙虎尊铸造精良,造型完美,是商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3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31 20:58:17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31 21:34 编辑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面的帖子只找到(一),详情可以参考隐藏地址中的帖子,内容比较多一些,作者设置禁止转载,小生就不转了
  • zhg881011
    zhg881011 2011-3-31 22:42:24
    帅       漂亮
  • Autodesk123
    Autodesk123 2011-4-1 09:31:16
    气氛蛮不错 高手挺多的
    好贴!

你可能喜欢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一)图腾饕餮 狞厉的美 (ZT) 
联系
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