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武侠小说创作必备资源 (做游戏亦可参考) 

2011-03-22 20:18 发布

什么叫江湖?

江湖
所谓江湖,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关于江湖的爱情故事,关于江湖中的豪情,义气,关于闯荡江湖的点点滴滴让人刻骨铭心,小说里面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让人们对它充满了向往,很多人们都受到它的影响,也因为这样,传奇一类的江湖游戏才会在中国那么火。

相濡以沫不如相望江湖

有人的地方 就是江湖

江湖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美丽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像风一样潇洒,江湖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师友至爱喋血黄沙,为报仇也只能十年面壁。这就是江湖。在江湖里,你可以和你的爱侣双剑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也可以凭着自己的绝顶聪明,找寻传说中的秘籍,练就绝世的武功。或者开山收徒,成为受人景仰的宗师。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成为传说中的孤独剑客。等到完成了一些近于苛刻的条件,你就可以拜风清扬、张三丰、达摩祖师、王重阳、杨过这样的传奇人物,学到令人艳羡的武功。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 大宗师篇》,原句为“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此时,两条鱼便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

而后古龙在一本武侠书中借杀手燕十三之口说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为惊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称谓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最终,还是由古龙先生为江湖的称谓做了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诚如斯言,记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水墨山水、纯真作品,因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会有恩怨”变得沉重。

追溯庄子,历来以寓言的形式阐述玄妙的真理,可谓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更是潺潺细水、清澈见底,我们不能忍心看到浑浊;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骇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而却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现意境,江有溪之隽永绵长、且有奔渤之势,复杂的水境泥沙混杂;湖,另有海之深沉,无穷的生命蕴涵之中。人之悲哀,就在于江湖。


“江湖”的词源
——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

张远山

当代大陆学者的著作,我若非翻两页就看不下去,便是划上许多否定-性杠杠,以备一旦需要撰文批评,查找证据方便。然而陈平原先生所-著《千古文人侠客梦》,我不仅一口气读完,还划了不少肯定性杠杠-。此书胜义颇多,如论侠客为何必佩剑、侠骨为何香如许,均予人启-发。妙句也不少,如“‘山林’少烟火味,而‘ 江湖’多血腥气”;-“‘山林’主要属于隐士,‘绿林’主要属于强盗,真正属于侠客的-,只能是‘江湖’”;“中国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只可惜此书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言必称“江湖”,却未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词源。


此书第七章《笑傲江湖》开篇曰:“谈武侠小说,无论如何绕不开‘-江湖’……‘江湖’属于‘侠客’;或者反过来说,‘侠客’只能生-活在‘江湖’之中。这种近乎常识的判断,其实大有深意。只是人们-很少深入探究为什么‘侠客’非与‘江湖’连在一起不可。”随后对-“江湖”一词进行了词源学探索。

陈平原对“江湖”一词的释义是:“‘江湖’原指长江与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这一浮泛释义的症结在于,他找到的最早出处是-秦以后的《史记》:“ 《史记·货殖列传》述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他显然知道,这不可能是“江湖”的词源,于是又自己加以-否定:“其中的‘江湖’即指五湖。故《国语·越语下》又称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由于没能找到“江湖”一词的源头,陈平原的以下解说就不得要领了 -:“有感于范蠡的超然避世,后人再谈‘江湖’,很可能就不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三江五湖,高适诗‘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杜-甫诗‘欲寄江湖客,提携日月长’,杜牧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其中的‘江湖’,就隐然有与朝廷相对之意,即隐士-与平民所处之‘人世间’。‘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

从并非“江湖”一词之源头的西汉《史记》(尽管所述的是春秋末年-的范蠡),一下子跳到八百年后唐代诗人高适、杜甫、杜牧带有“江-湖”字眼的诗句,再跳到三百年后北宋范仲淹关于“江湖”的名言,-时间跨度千载以上,陈平原依然没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词源,因为-他找错了方向。他应该到《史记》以前去找,而不是到《史记》以后-去找。所有元素型的文化观念都必须到先秦典籍中找到源头才算数,-这应该成为学界的基本常识。先秦之所以被称为轴心时代,就因为它-提供了后轴心时代的一切文化元素。

由于找错了方向,又实在无计可施,陈平原只好把“江湖”的词源问-题悄悄搁过一边,回到“笑傲江湖”本题:“《史记》为游侠作传,-没有使用‘江湖’这个词……唐人重新把侠客置于江湖之中,这一点-很了不起,基本上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发展路向。……唐代豪侠小说中-已出现‘江湖’ 这个词,并把‘江湖’作为侠客活动的背景。”〔2-〕由此一路向下,一直论到二十世纪的新派武侠小说,论到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由于对“江湖”的词源语焉不详,陈平原就给了读者-一个错觉,似乎“江湖”一词是迟至唐代豪侠小说才正式出现的。


“江”、“湖”两字分开使用时单独成词,作为专名固然特指长江和-洞庭湖,作为共名固然泛指三江和五湖,然而“江湖”一词既不是“-江”、“湖”两个专名分开解释后的简单相加,也与 “三江”、“五-湖”的共名无关。在中国文化中,“江湖”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专名,-“江”、“湖”两字仅仅是词素,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分开释义。-更重要的是,“江湖”这一专名的特殊意义,决非从唐代豪侠小说到-当代武侠小说对此词的事后追加,而是唐代以前的先秦时代早就有的-:民间社会的江湖文化与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相对。因此并非先有“-侠客”,后有“江湖”,而是先有意义特殊的“江湖”,后有纵横笑-傲的“侠客”。这是因为,此词的真正词源出自始终不被儒家中国承-认为正式经典的中国文化第一元典《庄子》。在《十三经》和所有先-秦典籍中,都没有出现过“江湖”一词——不过说有易,说无难,海-内外硕学博闻者若有异议,切盼教正。

《庄子》全书使用“江湖”一词凡七处,是汉语中最早出现的“江湖-”,按顺序依次如下: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内篇·逍遥游第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 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内篇·大宗师第六》,重言又见《外篇·天运第十四》)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内篇·大宗师第六》)

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外篇·至-乐第十八》,重言之异文又见《外篇·达生第十九》)

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外篇·山木第二十》)

以上五条(两条略)中哪条是“江湖”的原始出处?容我偷懒抄一段-拙著中的旧文:

庄子与韩非是针锋相对、不共戴天的两个先秦思想家,尽管庄子死后-数年韩非才出生。但他们两个人的巨大天才,造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两种力量:庄子左右了江湖文化,韩非主宰了庙堂政治。—-—顺便一提,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一词,也源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的这个大葫芦寓言。被人视为〃江湖〃一词出处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倒是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两个“江湖”虽然语意相近,毕竟还是第一个更符合后世通用的“江- 湖”。〔3〕拙著《寓言的密码》之所以仅引两条,因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本人-亲撰,外篇为亲炙弟子据庄子遗稿与闻见整理编纂,杂篇为再传弟子-与庄门后学所发挥。而且只有第一条直接论人(惠施),后四条(加-重言二条)皆以物(鱼、鸟、狐、豹)喻人。所以我认为首条出现最-早,是“江湖”一词的真正词源。江湖中国的通天教主庄子,无可争-议地拥有“江湖”一词的知识产权。


陈平原说:“‘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际-上是把伪经当成了真经。

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语,固然是关于“庙堂”、“江湖”的最-大名言,但它不仅不可能是“江湖”的词源,而且范仲淹的儒家立场-使他更不可能把“江湖”的文化意义解释清楚,而是一定会对“江湖-”的真正文化意义进行歪曲和篡改。

儒家庙堂所推销的政治人格是忠君牧民的“君子”,道家江湖所弘扬-的文化人格是傲视王侯的“真人”。“江湖”的文化意义,与范仲淹-的儒家思想根本无法兼容,所以范仲淹对“江湖”的解释完全不足为-据。范仲淹笔下的“江湖”并非文化中国的真江湖,而是政治中国的-伪江湖——这个政治中国的伪江湖立意要消灭的才是文化中国的真江-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揭示的只是因失意而暂处江湖的真-儒家的卑琐政治人格,却远未揭示那些安居江湖、乐处江湖、傲立江 -湖的真道家的伟岸文化人格。

那些“每饭不忘君恩”的儒家,即使因不被帝王接纳或失宠于帝王而-暂处江湖,也不是真道家,充其量是伪道家,所以时刻想着钻营夤缘-进入庙堂。真正的道家不可能“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江湖新解:在现代的年代,江湖两个字远远不是表达狭义的地方了。现代人说的江湖,往往是说的黑社会秩序。

混在黑社会,就是喋血在江湖。小说中,电影中所塑造的黑社会英雄,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


江湖,在中国文化中有多种含义,但大多数均表示某种在官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庙堂”,或者朝廷)之外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

在香港可以指为黑道的圈子。香港电影《江湖》就是2004年一部讲述黑社会的作品 (参看江湖(电影) )

而在不少中国文学中,尤其是武侠小说,江湖是侠客们的活动范围,即武林。 如: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著作《笑傲江湖》和武侠线上游戏《热血江湖Online》。

中国的江湖化

明以前中国社会
  江湖并非无源之水,它产生于古典儒教制度内部的固有矛盾和技术性障碍之中。

  五千年来,古代中国一直是定耕农业国家,其重要制度譬如商礼周礼、周公制宗法、秦汉立郡县制、隋唐行均田制、明清改行混合财税制……均围绕着定耕农业而制订,一切皆以有利农耕为最高原则。

  古典中国文化是定耕农业文化,农户家族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农业是基础产业,定居是基本生活模式。围绕这一文明轴心,培育并形成价值信念、社会组织、制度体系、农业技术、宗教信仰、习俗约定、政治组织设置和行为伦理。

  明朝以前的古典社会服务于建设一个封闭的、简单均一的社会,其显著特征是定居和定耕,自给自足,无为而治。在理想情形下,农民无意四处走动,对外界兴趣索然,这对于维护制度稳定有好处。此制度框架允许少量旅行者、挑贩、走亲戚,然而不允许数量大到动摇“定居”方式的根基。假如农民大批离开村庄居所开始移民,尤其非家族性的个人漂泊,必导致家族作为社会细胞的解体,古典文化制度就彻底失效。  

  说流动人口,必先说商人。商人天职是交换各业劳动剩余产品,重新配置生产生活资料,职业特征是走街串巷,跋山涉水。明以前商人数量不多,一方面对国民经济贡献很小,不足以补充国库税收,另一方面商人四处游走,增加不稳定因素,很难被整合进定居结构。

  史料显示,从秦汉至明清两千年,尤其隋唐后一千年,社会面貌和农业生产力几乎没有明显改变。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聚族而居的村社组织,以“儒、道、佛” 为核心的信仰体系,中央集权的朝廷政治,基于人口和耕地的二元税制,千年以来一如既往,时间仿佛凝固,社会纹丝不动。譬如朝廷的政治中央集权、儒法典章、儒道佛信仰、人头税加土地税的两型财政、宗族社会组织、科举选仕、道德文章、人畜混力耕作、农业靠天吃饭、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历法……长此以往,延绵不绝。

  生育子嗣,是古典社会的价值核心

  在现象凝固的背后,不能忽略一种视而不见却富有活力的变动因素。几千年来,它仿佛一股火山熔岩,从来没有平息,在慢慢地积聚压力,寻觅豁口。这股汹涌的熔岩,就是子嗣繁殖,是我们民族无限生育的

  梦想!

  灿烂的儒教文明最终衰落,其原因之一是无限激励人口繁殖,农业生产上却无法供给相当的粮食,于是过剩人口犹如漫过大堤的洪水,冲垮了儒教自身的统治。儒教乃是自掘坟茔。这个过剩的人口,是近代江湖的先驱。

  从古至今,人口繁衍都是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因素。历代中国天灾人祸乃是家常便饭,二十四史记载天灾年年不乏。每逢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必有大批平民死于屠戮或饥饿。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一俟太平人口数量总是迅速复原,甚至比灾难前更多。

  中国人口的增长活力向来以两种因素决定,一是自然繁殖,二是儒教制度激励。在儒教制度内部,又有两重因素激励生育:第一是生育价值观,第二是家族组织细胞。生育价值观,有如“多子多福”、“香火绵延”、“人丁兴旺”、“子孙绕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修家谱、辨血脉、兴太庙、举宗祠……举凡皆奉为人生大事。家族组织细胞便是社会组织的家族化,一切以家族为根基,譬如土地权属制度、宗法制度、社区里甲制、税赋、征兵、田间生产、民间械斗,都以家庭或家族为细胞单元,这意味着家族不止是血缘组织,也是经济和社会合作组织。经济合作意味着利益,比血缘还重要,家族人口多,自然势力大,容易取得生存优势。而家族组织的增长,唯有靠生育繁殖。所以,这两个因素都刺激家族人口增长。

  反向调节人口的因素

  从反面来看,古代社会也有人口制约因素,但是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非常少。实际主要消极因素有三:(1)医疗条件限制,婴儿存活率低,死亡率高;(2)税赋负担沉重,尤其以人头为征税对象,多一人多一税,人口生产成本增加,时常导致溺女婴事件;(3)人口密度高,耕地稀缺。三者在历代制约人口数量的作用很大,可以说是三个主要的负调节。

  税赋抑制人口的机制,来自古代独特的税赋形式。古代中国政(蟹)府以人口为征税对象,称为“丁”,开征丁税。“ 丁”实际上不指人头,而是符合一定性别年龄条件的纳税单位。有此一税,多一人即多一负担,税赋成为人口再生产的成本,呈线性递增之势,制约人口增长。若一家一户承担不起大量生育的代价,只好选择少生,或者即便生下来,也无力抚养而饿死、病死。在旧中国,婴儿高死亡率是普遍情形,一对夫妇一生通常生育十几胎,最后存活往往只有几胎。朝廷既鼓励人口滋生,又以人头税限制滋生,客观上属于一种动力平衡。

  人头税制一旦确立,客观上成为人口控制的一个负面参数,对人口控制平衡未尝不是好事。人头税对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有多大?历史有一明证。清朝初年,朝廷为安抚异族国民实施一系列减税政策,康熙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养民政策,加上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始料未及,人头税一减,百年间全国人口数量激增二倍以上,由一亿增至三亿,这也从反面说明人头税的效用。

  此外,土地面积的限制对中国来说也是对人口的限制。恒定的国土面积肯定是这个民族生育梦想的最后边际。但面对这一严酷事实,古人一时看不清真相,以为天圆地方,地大物博,遂产生扩张永无止境的

  幻觉。

  三千年来人口大趋势

  以上因素综合下来,明以前各项正反因素相抵,中国人口仅以缓慢速度增加,每千年人口变动不过在千万之间,来回波动。明以前地广人稀,耕地资源尚可谓绰绰有余,不毛之地大量存在。那时,人民生活空间宽松,不比今天这般拥挤无奈。

  此时,各省人均拥有耕地资源虽厚薄不匀,但最少都在人均四亩之上,多则达到几十亩。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维持一家数口温饱,应付捐税徭役大抵无虞。各省相较之下,以福建省耕地状况相对最紧迫,境内多为丘陵、坡地和盐滩,易于灌溉的平原良田很少。闽人常道:“八山一水一分田”,耕田仅占土地面积一成。即便如此,根据明初洪武年间人口普查资料,福建人均拥有耕地仍在四亩左右,尚能维持自给自足,略感紧张。轻度紧张的结果,就是零星人群闯台湾,下南洋,走东洋,讨生活。

  综观秦汉至明清人口趋势,一方面是人口在儒教价值观激励下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是在税赋、医疗以及战乱、灾荒制约下暂时减少。总的来说,人口净值呈螺旋式上升,进三步退两步,人口压力时松时紧,一切尚处于朝廷制度掌控之内,还不至于动摇古典文化制度。但是,控制是相对的,增长是绝对的。不管人口总量如何波动,大势总在增长,长此以往,总有一日它会与有限的耕地资源发生不可协调的严重冲突,人满为患。

  以下三个因素,决定了在古代社会制度框架下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第一,在古典文化价值(譬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驱动下,中国人口始终增长,古代政(蟹)府不能控制人口数量,无法实施计划生育。

  第二,古代中国儒教文化导致农业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缓慢,总体水平停滞不前,在传统制度框架内不可能依靠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力(譬如,“杂交育种”、化肥和机械耕作),来消化人口压力。

  第三,全国耕地资源是恒定数,它是有限的。适于农业耕作(即农耕文明)的区域如下:东南以太平洋黄海、东海和南海为界,西北以15英吋降水线为界(基本上与长城沿线吻合),二者之间的区域便是适宜耕作区。向北越过长城即进入游牧文化区,草原气候无法从事耕作。

  1500~1800年人地矛盾总爆发

  局部人满为患肇始于明朝中叶约1500年前后。当时福建、安徽南部等地人均耕地跌至四亩以下,剩余人口开始外流,离开家族及宗法制度控制。这一趋势,对于古典政治制度的破坏是致命的,它宣告:一部分人已进入制度真空,蒸发了。随着人口继续增多,过剩人口和游民也越来越多,形势愈益紧迫。儒教政治又苟延残喘约三百年,至1800年清乾隆、嘉庆交际,清算终于来临。此时,全国合计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已不足四亩底线①。人均四亩的底线属于古代农业生产承载力天限,是古代农业无法逾越的技术极限。低于底线,人民就会大量饿死,政治制度随之失去合法性②。至此,从理论上说,传统社会的经济体系已不能自给自足,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古典文明秩序已无法维持,结局唯有崩溃。崩溃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国共内战结束。

  中国人习惯说帝国主义靠“坚船利炮”的强势使西风东渐,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西方列强的侵入加重了中国的苦难,那只是外因。假如没有西方文明到来,儒教政治也会自行坍塌,因为人地危机始终摆在那里,且愈演愈烈。体制外的“太平天国”和泛滥的帮会、教门都是缝隙,西方人的到来不过雪上加霜,火上加油。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是缝,一个是苍蝇;中国社会内部不出现人地危机和制度缝隙,西方苍蝇便无机可乘。其实,西方列强早就对中国垂涎欲滴,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至大不列颠英帝国,早已环伺几个世纪,就等鸡蛋出现裂缝。这裂缝,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国人也不知道是什么。今天我们才知道,是儒教文明特有的人地危机。

  按照人口增长趋势,19世纪后中国大地业已人满为患,儒教制度根本无法管理,天限已经来临。清代学者汪士铎于1855年在《乙丙日记》中痛苦地记载:

  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汪士铎道出了“裂缝”:到处都是庄稼,还不足以人民果腹,饿殍遍野。

  正此时,觊觎已久的西方豪强破门闯入,疯狂掠夺,加重了古典儒教制度垮塌过程的惨烈性,就像一群饿狮子扑向一头老羚羊,加重了中国人的死亡和苦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数十亿两黄金白银的赔款掏空了中国社会的财富,极大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口过剩的历史细节,在清代洪亮吉《洪亮吉集》中也有记载。

  人满为患态势逼近,耕地紧缺,下层民众无法守着宗族村落安居,无奈之下只有远走他乡,寻求生机。结果,定居生活支撑的社会模式——宗族、宗法、纲常、礼俗开始瓦解,儒教制度逐渐被抛弃。

  1500年后,耕地接近饱和,局部人口过剩导致游民比例开始攀升,至1800年全国人口接近饱和,游民如洪水般散开,逃荒求生,全国蔓延,数量经常占总人口半数以上,严重动摇了儒教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1800年以后的整个19世纪,儒教制度逐步地走向破产。从此,中国就不可能走回定耕文明的老路,必须考虑用新模式解决迫切的人口增长问题,重组社会组织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至此时,中国古典性已经终结。然而,现代性尚未产生。

  江湖应运而生

  但是,基于民众移民、自由迁徙而立国,这样一种现代政治概念对于五千年定居文明来说是个难题。中国不是海洋性国家,没有大规模商业贸易传统,人口缺乏流动性,历来移民人口稀少。面对人口四处流散的慌乱局势,当传统儒教定耕制度不再管理国家之时,整个社会的权力系统就被迫交给那些原本被士大夫们鄙视的“不正经人”——游民、商人、掮客、军阀、帮会、盗匪……自然地,规则的话语权也被迫交由他们管理。这一移交,就导致几千年经典制度的颠覆。于是,1800年后,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蜕变的新惯例体系,一个不依赖合法制度的隐形制度——江湖时代降临了。

  江湖是一种什么社会?它不是农业宗族社会,当然更不是现代法治社会。这种看上去“不古不今”的社会,是古典与现代之间的过渡产物,是古代社会人口相对过剩后导致制度颠覆的产物。

  古典中国的三大特征是:

  (1)繁衍宗族(传宗接代)的核心价值观;
  (2)宗族组织形态;
  (3)礼教制度。

  相比较而言,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三大特征是:

  (1)个人主义价值;
  (2)团体组织方式;
  (3)契约法律制度。

  江湖社会与这二者皆不相同,它的社会结构三大元素是:

  (1)“混世”和“痞子”价值观;
  (2)团伙或者关系网组织;
  (3)江湖规矩组成的制度规范。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12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19:19
    武当派的真面目

    武当为内家之宗。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 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华里,建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个大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

      “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

      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

      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

      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

      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

      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

      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

      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林一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如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动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峨眉派的历史真面目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鳖头。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唐顺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难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日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据孟宪超《峨眉拳(上)》,《武林》1986年第4 期)。

      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人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
    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 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据董如军《峨眉剑技法七招》,《武林》1992 年第5期)

      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

      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

      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

      四、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门,据说传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称“申门”。特

      点是巧、快、灵、动,如猢狲状,别名“狲门”。

      二、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三、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长拳(据说也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

      四、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五、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

      六、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

      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八、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慧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见孟宪超《对峨眉派拳术的进一步探讨》,《武林》1987年第四期):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穴道的相关知识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1:55
    名剑简谱
    0)轩辕剑 黄帝所铸 首山之铜 天文古字 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
    (1)腾空 颛顼所有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2)禹剑 夏禹所铸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 藏之会稽山
    (3)启剑 夏王启铸 铜 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 铜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 牛首山之铁 铭曰夹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 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7)照胆 殷武丁铸 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8)含光 殷代 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承景脊练
    (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 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 链钢 长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骏 周简王铸 铭曰骏大篆书 三尺 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12)干将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 铁 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 铜锡 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ぬ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 采金 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 铁英 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16)太阿工布铁剑 秦昭王铸 铭曰诫大篆书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17)定秦 秦始王铸 采北祗铜 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18)神剑 汉太公所得 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 铁 铭曰赤霄大篆书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20)神龟 汉文帝铸 三尺六寸 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 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21)八服 汉武帝铸 铭曰八服小篆书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 上铭直千金寿万岁 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23)毛 汉宣帝铸 二剑铭皆小篆书 三尺 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书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 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 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 铭曰秀霸小篆书 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 七尺 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29)龙彩 汉明帝铸 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30)金剑 汉章帝铸 金质 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 铭曰安汉小篆书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铸
    (32)中兴 汉灵帝铸 文曰中兴小篆书 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後一剑无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铭曰孟德 三尺六寸 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绍所得 上铭曰思召 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
    (35)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 采金牛山铁 三尺六寸 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36)镇山剑 蜀後帝禅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铸魏
    (38)三剑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
    (39)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 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40)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 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吴 吴大帝孙权铸 采武昌铜铁 文曰大吴小篆书 各三尺九寸 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
    (42)流光 吴王孙高铸 文曰流光小篆书 建兴二年铸
    (43)吴王 吴主孙皓铸 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 建衡元年铸)
    (44)步光 晋怀帝铸 铭曰步光小篆书 五尺 永嘉元年铸
    (45)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 铭曰五方单符
    (46)隶书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神剑 晋孝帝铸 铭曰神剑隶书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
    (47)定国 宋武帝铸 铭曰定国小篆书 永初元年铸此剑後入于梁
    (48)永昌 宋废帝昱造 铭曰永昌篆书 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
    (49)梁神剑 陶弘景造 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 长短各依剑术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隶书 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
    (50)沉水龙雀 夏赫连氐造 铭曰大夏龙雀 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铭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 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
    (53)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 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54)酉蕃宝剑 宋 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
    (55)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 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
    (56)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 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 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为四部岁入贯为常。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2:12
    十大名刀(非中国)

    阿拉斯加猎户刀,被誉为“猎户之王”,只有徒手杀熊五只以上的人能够获得。史上最残忍的刀, 陨铁打造,质地坚硬,古罗马行刑专用,不过史籍记载,它很少被使用,是因为很多人都被吓死了。

    穆斯林腕刀,只用于宰牲节的开幕仪式。

    阿富汗弯刀, 别以为这个是艺术品,其实刀口很锋利的,所以主人安放了特制刀架。实用刀的典型,赛过瑞士军刀

    芬兰军刀, 芬兰山地师专配用刀“炎热夏夜的噩梦”, 刀匠:阿.阿.卡里什科夫

    安息蛇形刀, 只配发给皇宫女眷,安息在现在的伊朗

    加勒比水手刀, 藏于委内瑞拉私人博物馆,海盗遗物






    中古十大名剑【神洲玄学】 中古十大名剑
      第十名——承影

      远古的一个黎明,天色黑白交际的一瞬间,一双手缓缓扬起。

      双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剑柄,只有剑柄不见长剑剑身,但是,在北面的墙壁上却隐隐投下一个飘忽的剑影,剑影只存片刻,就随着白昼的来临而消失,直到黄昏,天色渐暗,就在白昼和黑夜交错的霎那,那个飘忽的剑影又再次浮现出来。扬起的双手划出一条优雅的弧线,挥向旁边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轻轻的“嚓”的一声,树身微微一震,不见变化,然而稍后不久,翠茂的松盖就在一阵温和掠过的南风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圈年轮,昭示着岁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长剑又归于无形,远古的暮色无声合拢,天地之间一片静穆。这把有影无形的长剑就是在《列子。汤问》之中被列子激赏的铸于商朝后来被春秋时卫国人孔周所藏的名剑:承影。

      承影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7

      第九名——纯钧

      春秋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经过数年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睡了一个甜美的午觉醒了过来,心情非常舒畅。饮了一壶上好的龙井新茶后,勾践兴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薛烛。薛烛是秦国人,此时正在越国游历。薛烛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已经名动列国,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剑大师。不大一会儿,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薛烛就赶来了。宾主一番客套寒喧之后,就带着随从来到室外宽阔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践酷爱刀剑,这个露台高达数丈,气势舒张,光线充沛,专门用来看剑赏刀。落座之后,勾剑扫了一眼身边的薛烛,心想这个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阅剑无数,一般刀剑肯定难入他的法眼,于是,勾践一开口就叫手下取来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两把宝剑:毫曹和巨阙。哪知,薛烛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随便地说了一句:“这两把剑都有缺点,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不能算宝剑。”说完他还在温暖的阳光里懒懒地打了一个哈欠。勾践颇感意外,觉得很没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个贴身侍从耳边吩咐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侍从率领几百个铁甲武士护送一把宝剑来到台下。薛烛感到好笑,问道:“大王这么兴师动众,拿来的是什么剑啊?”勾践对薛烛的态度有一丝不快,他没好气地吐出了两个字:“纯均”。只听见“咣啷”一声,薛烛从座位上仰面摔倒,束发的金钗掉在地上,一头长发披散下来,面色突然凝住、呆滞。好大一会儿,才突然惊醒,只见他脚尖点地几个纵跃掠下台阶,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肃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从侍者手中接过宝剑,小心翼翼地敲了几敲掂了几掂之后方才将剑从鞘中缓缓拔出。只见一团光华绽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剑柄上的雕饰如星宿运行闪出深邃的光芒,剑身、阳光浑然一体象清水漫过池塘从容而舒缓,而剑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断崖崇高而巍峨……过了好久,薛烛才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就是纯吗?!”勾践点了点头:“是,”他得意地接着说道:“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薛烛连忙说道:“不能换。”勾践做作地皱了一下眉头问道:“为什么?你说说道理。”薛烛激动地大声对道:“ 因为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勾践满意地频频点头:“说得有理,既是无价之宝,我就永远把它珍藏吧。”故事见于《越绝书》。

      纯均是一把尊贵无双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7。5

      第八名——鱼肠

      黑铁一般的大鹰向大殿疾飞的时候,专诸也正端着亲手烹制的梅花凤鲚炙走上殿来。王僚被专诸手里的菜香所吸引,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他只看到菜没有看到专诸。那道菜叫梅花凤鲚炙,梅花是严冬的寒梅,凤鲚是太湖里只在酷暑出现的凤尾鲚鱼,炙,是用严冬寒梅的枝杆来烤炙盛夏太湖里的凤尾鲚鱼。
      飞鹰已经看到大殿的轮廓,天色突然暗了下来。专诸已经来到王僚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内灯火依旧。
      乌云在天空翻滚,大鹰已经收翅。

      王僚吞着口水,看着面前的美味。专诸稳稳地正在用手掰鱼。伴随着一声响雷,飞鹰向大殿凌空击下,一颗彗星化做一条长虹直冲月宫。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凛冽的杀气从鱼腹中激射而出,他被惊呆了。鱼肠剑已经出鞘(鱼腹),它稳稳地依偎在专诸的手中,疾速向前,两把训练有素的铁戈从面前交叉拦住,鱼肠剑从缝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进。面前有三层狻猊铠甲。第一层穿透,第二层穿透,穿透第三层时,鱼肠剑发现自己已变成了断剑。剑断,然而杀气未断。鱼肠剑依旧向前。飞鹰将大殿击碎的时候,鱼肠剑也挺进了王僚的心脏。飞鹰在受伤下坠的时候满足地打了一声呼哨。断成一半的鱼肠剑在王僚渐渐减弱的心跳中哼起了无声的歌曲。被刀锋剑雨扑倒的专诸,用最后一丝力气,向着脸下的土地,绽出了一个寂寞的微笑。……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见于司马迁《史记刺客列转》

      鱼肠剑是一把勇绝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8

      第七、第六名——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

      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将、莫邪是一把挚情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8。5

      第五名——七星龙渊

      (都是好故事,只因字数有限,某妃略掉~~哭)

      七星龙渊是一把诚信高洁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8。8

      第四——泰阿

      楚国的都城已被晋国的兵马围困了三年。晋国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国的镇国之宝:泰阿剑。世人都说,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但是两位大师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泰阿剑是一把诸侯威道之剑早已存在,只是无形、无迹,但是剑气早已存于天地之间,只等待时机凝聚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三道归一,此剑即成。晋国当时最为强大,晋王当然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得到这把宝剑,但是事与愿违,此剑却在弱小的楚国铸成,出剑之时,剑身果然天然镌刻篆体“泰阿”二字,可见欧冶、干将所言不虚。晋王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向楚王索剑,楚王拒绝,于是晋王出兵伐楚,预以索剑为名借机灭掉楚国。兵力悬殊,楚国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并且都城也被团团围住,一困三年。城里粮草告罄,兵革无存,危在旦夕。这一天,晋国派来使者发出最后通牒:如再不交剑,明天将攻陷此城,到时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亲上城头杀敌,如果城破,自己将用此剑自刎,然后左右要拾得此剑,骑快马奔到大湖,将此剑沉入湖底,让泰阿剑永留楚国。第二天拂晓,楚王登上城头,只见城外晋国兵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随时有倾灭危险。晋国兵马开始攻城,呐喊声如同山呼海啸,城破在即。楚王双手捧剑,长叹一声:泰阿剑啊,泰阿剑,我今天将用自己的鲜血来祭你!于是,拔剑出鞘,引剑直指敌军。匪夷所思的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城外霎时飞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军覆没……

      这件事情过后,楚王召来国中智者风胡子问道:泰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风胡子对道: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泰阿剑的剑气之威啊!见于《越绝书》。

      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9。3

      第三名——赤霄
      (略~~表要怪偶,因为是乱码。)
      赤霄剑是一把帝道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9。7

      第二名——湛泸

      湛泸是一把剑,更是一只眼睛。湛泸:湛湛然而黑色也。这把通体黑色浑然无迹的长剑让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锋利,而是它的宽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苍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视着君王、诸侯的一举一动。

      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

      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

      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欧冶子铸成此剑时,不禁抚剑泪落,因为他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铸出一把无坚不摧而又不带丝毫杀气的兵器。所谓仁者无敌。湛泸剑是一把仁道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10

      第一名——辕夏禹剑

      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轩辕夏禹剑!对这样一把剑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黄帝、夏禹!对这样两个人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勇气、智慧、仁爱……一切归于两个字:圣道。

      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

      剑气激射指数:无穷大。

      轩辕剑黄帝所铸首山之铜天文古字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2:28
    毒术

    古人用毒之历史,起源已不可考,但首次集结而有大成是在2700 年之前的中国西藏,根据苯教(西藏早期的一种宗教,灵气萨满教的一支)的《苯教丹珠尔-两万俱福颈论讼》记载,其教主辛饶-米沃切于象雄地方降生之,显示神力,建立了苯教,教中长老为利天下万民,降授了《苯教疗毒雍仲旋经》提出“有毒就有药”的理念,其中为捕猎而制造的毒药,有数种皮肤触之便可立即毙命。至今门隅地方门巴族人仍受其惠。而后毒药在世界政治史上屡屡出演。

    一般来说,中国以矿物类为主角,西方蛮人擅长用有毒真菌,西南夷人身处大山之中,发展了各种“生物武器”。虽然今时今世人类早已发明创造了更有效的毒剂,铊盐被几十次(从福尔摩斯时代起)的使用,这种防锈盐类的解毒剂“普鲁士蓝”大概在清华大学事件后已经广为网虫所知的了。看来我们很有可能变成别人害别人前试验毒药效果的牺牲品。

    中国农民投毒或自杀的流行药物已经从“敌敌畏”演变为“有机磷 ”,解毒方法也从“大黄硭硝催吐下泻法”到专用解毒药剂和一套成熟的血液透析排毒法。相比之下古代人的用毒解毒方法更为有趣,防毒解毒之间,充满了想象力的闪光,难保没人用一些古代技巧来做害人虫,向大家介绍的下列内容,是把毒的使用和解救作为一种古代智慧成果。

    矿物类:最常用的是,铅丹,违规词语,水银,但是几乎所有的矿物盐都有毒,违规词语古人认为有大热,入血分,人吃了全身血液加速流动,处处肿胀,七窍流血而死。铅丹是铅的氧化物,最常用的是黄丹粉,使用1.5克就会立即死亡,相当于吃5公斤皮蛋。水银是药用的,事实上是一种复杂的硫汞化和剂,大寒大凉性质正好和违规词语相反,死前全身抽搐,神智不清,死后全身铁青,尸体有金属味。梁山好汉卢俊义死于是。

    只有这一类可以在古代也只能用银质的餐具来鉴别——银单质碰到了硫磺或砒是会变黑的。


    动物类:肉类用山羊肉,禽肉,狗肉,黄鼠狼肉,斑蝥,鱼肉,蜘蛛,蛙肉,蝎子,蜥蜴,海螺等一种或几种配和。蛇毒,蛊毒,疯狗毒,虫毒也勉强算是动物类。

    肉毒吃是不大吃得死的,不过上吐下泄肝肿尿血也得病上一年半载的。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对活物的看法“它是不是有毒”,可见中国人对食物中毒的重视。

    宋代有一个圣旨,认为蛙类形态似毒,笔记中往往提到杭州南山净慈寺后是叫花子捉蛇的有名场所,叫化头用药物聚蛇杀之买钱,小市民远远的看着,付一点参观费,他们的蛇药是一种叫“滴水珠”的强力药物,又名“独叶一枝花”,能使毒血倒流。这种蛇药今天是中药医治脑瘤的独门密方,清人发
    明的“南通蛇药”远比其流行,它的主药是“七叶一枝花”。

    蛊,夷人特产。完全不是什么把几种毒虫放在一个容器里,选出一个厉害的来。

    蛊的主体是各种绦虫,丝虫,钩虫,苞子虫,线虫,裂头*(虫幼),吸虫。当地人采集有疫病的水中生物(多为甲壳动物,螺类),或把死鸡,骨头放在疫水中,然后回收待用,多用于部族之间的战斗。在肠胃中的可用各种草药,矿物类驱虫。深入肉,神经,脑,眼,肝中的,就得靠药物来提高血中毒性,以毒攻毒,常用的有违规词语,可不是开玩笑的。

    疯狗毒发作在古代是无救的——理论上。但中医和藏医都有方剂,巧妙的提高和促使抗体产生,但成活率还是不大,所以全村出动,打死疯狗是唯一的办法。

    虫毒有咬伤和误用两种。咬伤主要是过敏,只要不是过敏体质,都是火伤口灸,针刺放血然后用当地药物施治。误用多是用药不当,使用了斑蝥(mao),红娘子一类剧毒虫药,这时首先是大泄不止,得首先止泄,然后保肝肾,再泻去毒物或用药物中和。

    蓄积的水能引起虫病,腿部象皮病,心脏病的发生。总之, 经过风吹日晒,清结地方的水是好水,沼泽水,苔鲜丛生的泉水,树木杂草丛生阴影笼罩的水,咸水等等都是下等水;

    其味苦,能诱发疾病。凉水能治昏迷,头晕,酒病,口渴,发热,呕吐,血病,赤巴病等。水煮沸后其性温热,助消化,止呃逆,能治培根病,腹胀,呼吸困难,初期感冒,初期瘟疫等;凉开水能治赤巴病而不诱发培根病。开水放一昼夜后,犹如毒液,能诱发许多疾病。——第二部,食物论”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2:46
    中国武林暗器略述

    俗语有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暗器的种类很多,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武德的影响,多数武术家都讲究依靠功夫取胜,反对背后暗算他人,故暗器练法至今流传不广,濒临失传的境地。
      

      

    镖,主要靠掷射伤人,一般由铁、铜等金属制造,长短轻重不一,宜近距离使用。但也有强者能接对方来镖并还击对方的,称为“接镖还镖”。武林中属暗器的镖主要有带衣镖、袖镖、简镖、钱镖等。
      
    带衣镖:镖长约3寸左右,呈锐三角形,圆锥形、三刃形等状,也有刃上带勾的,镖尾系红绿绸,作平衡与固定方向用。带衣镖一般重3-4两左右,藏于口袋内或腰间,出手时,手下压着发镖的叫“阳手镖”,反之称“阴手镖”,回手同肘下向后打出的叫“回手镖”,具有偷袭的作用。
      
    袖镖:不带镖衣,重量较轻,藏于袖内,遇到特殊情况时,随手挥出,十分隐蔽、方便。 简镖:不带镖衣,重量较,藏于竹筒或手杖内,有开启机关,运用突然射击,快速似鞭,实在防不胜防。
      
    钱镖:又名金钱镖,是以大青钱作武器的镖类。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刃的,一种是无刃的。有刃的钱镖是用锉把青钱的边缘锉薄,然后用细石打磨出刃,使其锋利如刀。无刃钱镖就是平常的青钱,击敌的时候住手取出,劈掷伤人。
      
    飞石 弹丸
      
    飞石又名飞石皇,是以石块制作而成,能就地取材,使用方便,故深受暗器使用者的喜爱。其选石大小均可,小如黄豆,大如鸡卵,其掷法有阴手、摔手之分。目标远的用摔手抖出;目标较近的用阴手向下掷出。
      
    弹丸一般是由铁、铜制成,大小不一,小者可藏于口中,近战时出其不意从口中或手中发出。大者可藏于身上,用手出向目标。
      
    弹弓
      
    弹弓,是我国武术技击中颇具威力的一门暗器。弹弓的制作最初是以竹为胎,外附牛筋牛角、首尾长十八拳;亦有铁制者,名曰铁胎弓,但稍短;后来又有用桑木和鹳鸟之筋外加牛角等饰物制成,练功者以拉圆为度。弹丸的制造,古时以石为之,后乃用铁,又因铁丸过重,影响射程,则采用粘胶土,用豆浆汁熬煮高丽纸,煮烂成浆,以此和泥,最后再掺少许铁砂,团制成丸,风干后既轻又坚。弹丸在双方的对垒格斗中,以快速准确见长,若击中要害,对手立即失去抵抗能力,堪称一绝。
      
    少林刺
      
    少林刺又名峨眉刺,其长约30公分,系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中间有一圈环套在双手中指上,手腕一抖可在手中转动,运动方法以穿、刺、扔、挑为主,主要用于黑夜格斗和水中格斗的暗器,亦用于水中刺杀和刺穿船底。
      
    飞叉
      
    叉,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兵器,一为暗器。暗器之叉总长约九寸,叉头三分之一,通常以三股为多,铁制。中间一股突出如枪头,左右两股为半圆形抱于中股两侧,三股相合,近似圆形,近叉头处的叉柄较细,愈后愈粗,重量约在一至二斤,每九丸为一联,用软皮插袋盛之,斜缚于肩后。练时以手握叉柄的最细处,一把统握,虎口向柄之后端,腕之外侧贴近叉身,以小臂之腕力发出。
      
    匕首(飞刀)
      
    匕首长约八寸,是一种短剑,因头象匕,故名匕首。据《汉书.邵阳传》和《通俗文》说:“匕首,剑属。其头类匕,故曰匕首,短而使用。”它跟剑的不之处不但在短,而且是单刃,是近距离比较实用的武器,用作暗器的匕首可分为三种,一种为带衣刀;一种为光杆刀;最后一种是毒刀。其出手后刀身近似直线飞出,猛烈快速,令人望而生畏。
      
    飞爪
      
    飞爪是用来擒人的暗器,盛行于唐代,飞爪的爪身由钢锻制,长约半尺,类似鹰爪形,后部为半圆形,半圆形后中部为一铁环,软索既穿结于此环之中,半圆形前端,有五股二至三截连接爪头弯同而出,半圆形秘无勾无刺,为扁平状,以备手握,软索长约三丈,前端穿结于环内,后端有套,套在腕上。绳索的材料,以熟丝和头丝混合编结为好。

    甩手箭 袖箭 背箭
      
    甩手箭又名竹箸代箭术,北方人也有称其掷箭,其分为三种,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有九寸,粗如小指,上端箭簇为三角形,箭杆的近簇处细,愈往尾部愈粗,每箭重约半斤,这种铁箭,仅为初步练习使用,若欲随身携带,每十二枝为一插即可。第二种为铁竹合制,以铁为簇,以竹为杆,状如第一种而末端加羽,削竹使成浑圆,前尖削而后尾粗,状如竹筷而顶端尖锐。练此箭之意义,完全在取其便利,功成之后,竹筷、树枝之类,亦可用以代箭,且到处皆有,均可制敌于死命,其它暗器必须携带,而此种代用品,俯拾即是,表面犹可示人以不用暗器,而后冷然举手发箭,人不易防。
      
    袖箭,顾名思义,袖箭是藏在袖中的箭,自袖内突发以击人。武林中的袖箭种类较多,但一般常用的有两种,一种类似小匕首,有发条装置、一按机关,小剑即弹出。一种是长3寸或5寸的小箭,装于圆筒内。筒内有弹簧,有开启的机关,适合于1-2米近战。
      
    背箭和袖箭的原理一样,但袖装从袖中射出,而背箭从背上射出。箭筒装在背上,一低头,暗箭从背后射向对手,使对手防不胜防。
      
    梅花针 指针 点穴针 排针
      
    梅花针:状如五刃形或多刃形,比现今的针略大,藏于口袋内,近战时抛出,但威力不大,也有逃时撒于地上,伤对方的脚部。
      
    指针:藏于手指间,用于刺伤对方面部。
      
    点穴针:有三个尖,也有带勾的,专击对方穴道要害。
      
    排针:也叫鞋针,置于鞋尖,专用踢打对方要害,多用于女子。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3:09
    武侠“武功”的四个阶段

      侠文化中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武功”(不是体育中的“武术”),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魔阶段。

      自有侠文化以来到还珠楼主而登峰造极。

      远古时代,有越女和白猿公的一战,唐代有聂隐娘的飞剑杀人;《水浒》有入云龙和混世魔王的作法;平江不肖生笔下有崆峒派与昆仑派的大战;还珠楼主笔下有蜀山大战;等等。他们虽然也以现实中的武术作常规战争中的轻武器,却更多地以神魔作重武器、秘密武器、战略武器。打斗难分难解之时,就请出法宝来帮忙,虽然其中的许多东西近于荒诞,但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却十分可观,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影响很大,许多人都谈到他们曾受还珠楼主的影响,摒去神魔的怪诞,运用现代思维将其合理化,赫然是一个武侠武功的新境界。

      第二个阶段是诗意阶段。

      从白羽到白羽的后继者梁羽生。

      白羽用成语来命名武功,典雅而饶有诗意、文采飞扬。粱羽生再把这个传统发展了一大步,形成诗与剑的结合。举个例子,梁氏名作《冰川天女传》中冰川天女桂冰娥的武功,她所用的兵器是“冰魄寒光剑”,暗器是“冰魄神弹”,剑招是“冰川剑法”,其中包括雪花六出、积水凝冰、春风解冻,“达摩剑法”中的一苇渡江、海上明霞、倒挂天虹等,这些都有一种空明灵动的诗意,和冰川天女玉洁冰清的气质相融汇。才女、名士,诗剑风【蟹】流,空明灵动,涓涓悠悠,以诗意的优美为武侠武功再开一新境界。

      第三个阶段是意境阶段。代表人物是金庸。

      金庸是以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蕴融于武功之中,“创造出具有哲学意味、人生况昧。艺术诗味于一体的武功描写,是为武功的“意境”。温瑞安说:

      “金庸的‘意境打斗’是运用浑厚的笔力,深入浅出地写出‘以弱胜强,以无胜有’的意境,充满哲学意味,却能雅俗共赏,故深受大众喜爱。”。温瑞安《七大寇》附录《这一抹不灭的薪火》,长江文艺出版社.在金庸的最后阶段,还写出武功不怎么样的韦小宝在实际上胜过武功超一流的高手陈近南,这就又从武学的哲理意境上升到江湖和历史的哲理意境。

      第四个阶段是气氛阶段。

      金庸之后有古龙,如果说金庸还主要是在正面落笔,哲理意境而始终不离武打本身,古龙则完全突破了这种表现方法,古龙及其后继者和变革者(超新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开创了“气氛打斗”的新局面。

      古龙根本不写打斗,他书中人物的决战往往只是“刀光一闪。战果立分,生死立判。”完全摒弃传统武侠小说的注重打斗描写;但在决战前,古龙已经成功营造出一种“如箭在弦”的紧张气氛,使读者的心神全被紧扣住,只等待刹那的抒泄。这一种“气氛打斗”可谓开创了武侠小说先河。

      (《这一抹不灭的薪火》),温瑞安《七大寇》附录,第710页)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当然也是求新求变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武侠小说其实是一个“可信而不存在的世界”所谓可信,“因为它具有‘诗的真实’”,一种“超现实的真实”那么,所谓“武功”,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符号温瑞安还说:

      武侠小说一如人生,打斗只是个性,现实人生里根本充满打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只是采用的方式各异罢了。因此,武侠小说不过是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人生,它一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上,第711页)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两点,一点是要象征,一点是要好看。既然打斗并不是真的要去作现实武术的复现。

      不过是一种好看的象征,何妨大胆作合理的“诗的真实”的想象,在想象中表现出人格意志的特点。这样,打斗的具体招式自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一种气势,氛围和结果。

      这使他们以一种超迈之笔,作武功之外的“功夫在诗外”的描写,超越武功的本体,而更加显示出武功的神奇。古龙写小李飞刀、从来不写它的铸造有什么特别、形状如何、如何出手、内功心法是什么,他只写李寻欢常常以雕刻来使自己的手稳定,所造成的结果自然是“小李飞刀,例无虚发”。这里的意义,一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悬念空间,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二是李寻欢平凡中见神奇的武功,昭示和象征着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这两者结合起来,便赋予了对武学至道的一种新理解,也开拓了武功描写的一片新天地。

      这四个阶段,从神魔到诗意到意境到气氛,侠文化的“武功”在想象和象征的基础上,一步步远离“武术”的现实,一步步走入更深的幻想层次,同时也是哲里和审美的层次。


    古装文中常见问题”:节日,官职制度,奇门遁甲,时刻划分,月白色,夜明珠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但是我国历代元旦日月并不一样。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现在。但是我想各位写文的大人不会写到夏商周时代去吧?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吃饺子(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中国什么节日居然都吃饺子,怪不得我看个节目,是考外国人对中国习俗的认识,问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那外国人统统答曰吃饺子!春节:吃饺子;中秋:吃饺子!我的天!原来他研究过古代历史)。
    元宵始于汉朝,那时人们称元宵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或者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介子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民间俗称八月节。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中秋夜赏月、祭月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石榴与月饼是祭月的主要祭品。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叫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因为传说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除夜。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节日:
    浴佛节
    四月初八,传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诞生之日,所以寺庙在这一天都要设香汤浴佛,共做龙华会。后来也演变成民间节日。
    春龙节
    二月初二,我国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因为二月初二一般和惊蛰这个节气靠近。惊蛰的意思是冬眠的动物被春雷惊醒,连龙也不例外,这就是春龙节的来历
    .《古装文中常见问题之古代官职》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3:33
      奇门遁甲在小说和传说中的重要用途就是用于军事和占卜。奇门遁甲的产生与军事切切相关,自古被称为帝王之学。其用途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法术方面,主要是道教中的玄学,如遁法、隐身法、障眼法等,甚至呼风唤雨。其二是择吉占验,用来预测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干什么有利,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干什么不利。

    奇:是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
    门:是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方各有一门,为之八门;
    遁甲: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
    合称为“奇门遁甲”
    总之,奇门遁甲的方法也是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推理条件的。只不过多了天地人三盘,多了星神门,以及许多格局。

    八神是: 值符 腾蛇 太阴 六合 白虎 玄武 九地 九天。
    八门是:开门 休门 生门 死门 惊门 伤门 杜门 景门。
    九星是:天蓬星 天芮星 天冲星 天辅星 天禽星 天心星 天柱星 天任星 天英星。
    “时刻”的问题,这个是这样的:古时除了“时辰”,还以“刻”计时,一昼夜共100刻,1刻合现在14分24秒。后来,由于钟表传入中国,就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来代表四分之一小时。
    另外,到了清朝,也把一个时辰分为“时初”和“时正”,这样十二个时辰就变成了二十四个单位,和西方的24小时相对应。
    至于一柱香是多久并没有定论,在古文中也是和“一盏茶”、“一顿饭”一样,是一个时间的大概长度,不用太过在意,大概也就十来二十分钟差不了。
    古人还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一更天为19点至21点,二更天为21点至23点,三更天为23点至下半夜1点,四更天为1点至3点,五更天为3点至5点。古代夜间以击鼓报更,所以鼓也成了更的代称。

    另外关于时辰的划分是这样的:
    子时 23:00-1:00,又称午夜、子夜、夜半、宵分、未旦、未央等
      丑时 1:00-3:00,又称鸡鸣、昧旦等。
      寅时 3:00-5:00,又称骑旦、平明等。
      卯时 5:00-7:00,又称日出等,为古代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
      辰时 7:00-9:00,又称食时等。
      巳时 9:00-11:00,又称隅中等。
      午时 11:00-13:00,又称日中等。正午12:00时,又称平午、平昼、亭午等。
      未时 13:00-15:00,又称日侧、日映等。
      申时 15:00-17:00,又称哺时、日哺等。
      酉时 17:00-19:00,又称日入等。
      戊时 19:00-21:00,又称黄昏等。
      亥时 21:00-23:00,又称人定、夤夜等。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4:01
    古代刺客名人堂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太白先生这首《侠客行》,每次都让我看得热血沸腾。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
    个千古侠客的影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
    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最著名的当归太史公的《刺客列传》。我在敬仰先
    烈英雄事迹的时候,不经意把那些惊天动地的古代侠客们归类到了一起,美其名曰:刺客
    名人堂。里面究竟供了什么人?让我一一为你揭晓。

      一、最佳上镜刺客:荆柯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
    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评荆柯为最上镜刺
    客,可谓名至实归,众心所向。

      二、最佳创意刺客:专诸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氏,为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所雇,用来刺杀王位竞
    争对手吴王僚。

      话说事发当日,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甲兵于室内。王僚也早有防范,命人沿途布
    满兵卒,门窗台阶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亲信,夹道而立的侍卫,皆手持长铍。酒酣耳热
    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这时专诸闪亮登场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
    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等走到王僚跟前,说时迟那
    时快!专诸突然撕开鱼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毙命。遗憾的是,专诸当即也被
    侍卫杀死。公子光趁对方群龙无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尽数将其诛杀。为
    感念专诸,吴王阖闾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三、最佳悲情刺客:要离

      话说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庆忌此人甚是了得,有万夫莫当
    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现在卫国招兵买马,伺机为父报仇。阖闾获悉此事后茶饭不
    思,日夜寻思除去这个心头大患,于是觅得一壮士。此人名唤要离。

      经过策谋,要离决定采用苦肉计。某日要离在王宫与阖闾斗剑时,故意先用竹剑刺伤阖
    闾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
    了他的妻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同谋举事。
    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某晚,夜色迷人,要离乘庆忌在船头畅
    饮之机,迎着月光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诧异之极,叹曰:“天下竟
    有如此勇士敢于这样刺我!”此时左右卫兵举刀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此乃天下勇
    士,怎么可以一日杀死两个天下勇士呢!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

      要离回国后,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辞谢不受,说:“我杀庆忌,不为做官,而是为
    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自刎于金殿。好一个悲情壮士,为主卖命,竟
    弄了个家毁人亡!

      四、最佳震撼刺客:聂氏姐弟

      聂政本是屠夫,当侠客实属业余爱好。然而聂政天生是一块刺客的料,小露拳脚后便名
    满江湖,前来联系业务的客户络绎不绝。某日,韩国贵族严仲子带着黄金和诚意跑来找他
    ,要他除掉韩国首相侠累。聂政婉言辞谢。严仲子不悦:“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
    ,只因老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前来吊孝,执
    亲子之礼。聂政深受感动。在厚葬完母亲之后,聂政火速将姐姐出嫁,跟随仲子刺杀侠累


      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侠累身为首相,空有几十名警卫,竟然被武功高强的聂政
    从容地从首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被一剑刺了个透心凉。这时,警卫们才围了上来。聂
    政眼看无法脱逃,决定举剑自杀。在咽气之前,他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脸
    划成一堆肉泥。英雄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人们认出他,以免连累他那亲爱而苦命
    的姐姐!

      韩国政(蟹)府为了知道刺客是谁,贴出告示说凡是能认出这具尸体的,赏金千两。聂政的姐
    姐聂荣听说后,断定是弟弟所为,不顾一切来到聂政的尸体旁放声大哭。官员问她,你不
    怕被牵连吗?聂荣说:“我弟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你们认出他,以便保全我。
    可这样一来,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没了吗?我岂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让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无
    闻呢?”说罢,聂荣大叫三声天啦,在弟弟的身边气绝身亡。

      (这个故事,我看一次感动一次,聂氏姐弟的侠义之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五、最佳绩效刺客:曹沫

      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
    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
    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
    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
    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
    。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
    又都被全数归还。
      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

      六、最佳谋略刺客:侯赢、朱亥

      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最初为看守城门的一个保安,直到七十岁才被信陵君奉为上宾
    。朱亥,杀猪专业户,是位奇人,隐于市井之间。此2人为协助信陵君救赵,起到了关键作
    用。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
    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后,开始威胁魏王。魏王害
    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晋鄙停止前进。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几次促请魏王坚持出
    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信陵君不愿坐以待毙,就自已筹集了车马,带着门客们前去
    援赵。经过城门的时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机宜:公子切勿鲁莽行事,我有妙计一策。
    信陵君依计而行,从魏王的宠姬那里窃来了虎符,把朱亥带着到晋鄙那里夺取兵权,朱亥
    同志当场把不听调遣的晋鄙一铁锤锤死。于是信陵君顺利夺取了兵权,指挥大军前往救赵
    ,终于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整个计划环环相扣,缜密有序,是一个绝佳的策划案。


      七、最佳敬业刺客:豫让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重视。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
    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出离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
    ”豫让决定誓报此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借整修厕所之机,用匕首刺杀赵襄子。
    结果未遂。赵襄子考虑到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来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机会
    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刺杀他。没曾想赵襄子的马却
    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豫让自知此劫难逃,便恳求赵襄子:“希望
    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
    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很显然,豫让算不上业务熟练,但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敬业的刺客。他让我想起了毛爷
    爷的一句名言:世上就怕认真两字!


    江湖中的姓名和绰号有的时候非常有讲究,闲话少说,快快步入主题。
      姓:江湖人的姓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总有47%以上的人是复姓,好象如果一部武侠小说中没有复姓的话,出版商不会予以出版。于是大家不遗余力的从《古今姓氏考》中Copy出各种各样,花里呼梢的复姓。如下:

      令狐(源自黄帝姓姬—>毕姓—>魏姓—>令狐姓,武侠中有《笑傲江湖》令狐冲)

      欧阳(源自舜姓姚—>妫—>越—>欧阳,武侠中有《射雕英雄传》欧阳峰)

      东方(源自黄帝姓姬—>解—>张—>东方,武侠中有《笑傲江湖》东方不败)

      西门(源自神农炎帝姓姜—>西门,武侠中有《陆小凤传奇》西门吹雪)

      ......

      在这些复姓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异民族,其中以鲜卑人传入的复姓居多,所以在复姓中姓慕容、宇文、尉迟、万俟、长孙的多是鲜卑人的后裔,呼延则是匈奴人的后裔(不知道吧,如果再说萧峰时,别忘了考证一下《呼家将》里那帮匈奴人后裔,《呼家将》应做《呼延家将》)。

      在剩下53%中,有28%有正史有关。比如大理的国姓是段,段誉如果叫张裕的话,肯定他在陇西,而不是大理王子了。同样,即使是郭靖杨康也未能脱俗,一概是英雄之后,杨康之祖杨再兴是岳飞手下的名将,又是北宋杨家将之后,根正苗红;郭靖也是梁山“赛仁贵”郭盛(梁山第五十五条好汉,征方腊时被滚木砸死)之后,也是农民领袖,好象如果不给他们一个祖宗的根本,就不配做小说中的主人公。还有萧峰,契丹的姓绝不只耶律和萧两个,虽然做为国姓耶律是王姓,萧则是后姓,但《天龙八部》好,把这两个姓全用上了,好象不姓萧,乔峰就是汉人了。

      在最后的25%姓中,有很多的姓与他们的姓格、长相、职业呈正比或反比。如下:

      潘、宋、陆:因为在历史上有美男曾姓这三姓(潘安、宋玉、陆机陆云),所以姓这三姓的人不是英俊潇洒的豪门公子,就是风【蟹】流倜傥的江湖浪子,如陆小凤。另外这类姓还有温、吕(想必与温侯吕布有关吧)等等。

      高、常、茅:拥有这类姓的大侠,大多个子很高,因为这三字从字面上的意思本来就有高和长的意思。

      胡、马、萧:胡歌胡马风萧萧,姓这些姓的大多是豪爽的江湖汉子,他们有惊人的相似点就是豪气+义气+酒气。套入公式的有:胡一刀(雪山飞狐)、胡斐(飞狐外传)、胡铁花(楚留香传奇)、小马(七种武器:拳头)、萧峰(天龙八部)。

      花、柳、芳:多为女孩子的姓,如柳青青什么的。再么就是美男子了,如花满楼、花无缺、花袭人(说漏嘴了......)

      屠、焦:一般用于性格较卤莽的巨汉

      这些姓只是部分,细心归纳,会发现更多的类似于这样例子的设定。

      再说说江湖人的名,其实也没有什么,江湖人的名字只要记住绝不可能是父母起的即可。象柯镇恶,柯避邪,连人虎,东方不败,左冷禅这样的名字,似乎决是做父母的起的。不信,看看你自己的名字,再问问你的父母为不给你起张不败,李人虎就明白了。

      另外请看这些老兄的名字,真让人怀疑是自己给自己起的。(废话,我知道是作者起的。)

      花满楼,一个坐在充满鲜花香味的楼上的年轻盲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如他的名字一样。

      西门吹雪:西门给人以白衣飘飘,长发飘然的洒脱,剑出杀人,吹落剑上的不是雪,是血。

      胡斐:狐飞飞狐,雪山上狐一般神秘的刀客。

      杨过字改之:这个人物一出生,就是错的。这错伴着他的一生,骂郭靖,叛全真,恋小龙女,苦等十六年......

      韦小宝:江湖中百年不遇的活宝,身无武功,确八面玲珑,官至列侯,带着七个美眉全身而退,江湖中的神话。

      百晓生:无事不知的人。

      李寻欢:人生寻欢无觅处,借酒浇愁愁更愁。

      楚留香:处处留香。

      胡铁花:蝴蝶花,与留香相互呼应。

      陆小凤:人中之凤,四个眉毛的陆小凤。

      还有,还有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不必费神只要套就可以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木真、拖雷、王重阳、全真七子;《神雕侠侣》中的忽必略;《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等;《书剑恩仇录》中乾隆;《鹿鼎记》中康熙、吴三桂、陈园园、李自成、鳌拜......

      再有,再有一部分人可以没有名字,熊猫儿、王屠子,李麻子,白矮子,杨驼子,二娘、九公、熊姥姥、李嬷嬷、牛肉面......不一胜数。

      另外和尚道人尼姑的法号,也颇有意思。

      无花:妙僧妙人,琴雅人清禅意重,通天文晓地理,公然不像人间之人。谁能想到他会做凶手?

      虚竹:少林小僧,憨厚朴实,最后堕落成为邪教首领。

      不戒:果然不戒,杀人不眨眼。

      一灯:万法归一,一灯未熄。

      荣枯:一荣一枯,从脸上都可以看的出来。

      老实和尚:老实和尚不老实。

    灭绝师太:出手狠辣,灭绝任何人,包括自己。

      木道人:高高瘦瘦的武当道长。

      列出法名中常见的字,供武侠爱好者起名是挑选配对。

      僧尼:不、无、悟、空、云、净、能、智、慧、因、缘、了、一、半、果、圆、法、虚、竹......

      道:孤、清、峰、寂、广、虚、松、玉、太、常、丹......

      最后说说绰号,早在史记、三国时代就有类似绰号的美称,如虎痴许褚

      但正规武侠色彩绰号不能不说《水浒》,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有之,梁山以外的有人(白衣秀士王伦,托塔天王晁盖、镇关西郑屠),连辽国人都有绰号。武侠中虽然绰号不少,但一般跳不出水浒中的格式,如下:

      成名武器: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快刀祁六,小李飞刀(由飞刀小李转变而成)、铁掌水上飘、金轮法王

      成名武器+神怪或古人或美称(身份):金枪将徐宁、双枪将董平、铁胆老英雄、金剑使者、血剑人魔、紫剑神君、金蛇郎君

      酷形容+动物:金钱豹子汤隆、双尾蝎解宝、金翅大鹏、五毒蛇、九命怪猫。

      酷形容+古人: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小孟尝、赛关羽。

      (或在前加成名武器)酷动词+地名:镇三山黄信、金刀镇九州

      酷形容+神怪:飞天大圣李衮、血手天魔、飞天神龙

      酷特征+神怪或古人或美称(身份):赤发鬼刘唐、白发魔女、千手人屠、麻衣客、秃发翁、玉面妖狐、白面郎君

      职业美称:神医安道全、杀人神医平一指、将军、老板、老板娘、木匠

      身体特征:一丈青扈三娘、摸着天杜千、丈八、铁头

      再说说绰号的并称,绰号的并称因源于文学并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文人的并称。

      南洪北孔——>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苏门五学士、竹林七贤、商山四皓、扬州八怪——>青城四秀、黄河五鬼、嵩山二老、江南七怪

      郊寒岛瘦——>高毒林恨


      十三子——>十七杀手

      酸甜乐府——>烟酒散人、黑白无常

      总之这种并称的绰号也就是武侠小组织,给人的感觉会更酷更邪。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3-22 20:25:33
    最有意思的应该是这个东东,发不上来,可能有太多字那个啥了,各位看附件
12下一页

你可能喜欢

转 武侠小说创作必备资源 (做游戏亦可参考) 
联系
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