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种类 (转载) 

2010-10-24 15:09 发布

1668 6 0
本帖最后由 幽谷 于 2011-2-23 14:47 编辑

 

 

弓的种类 (转载) 复合弓和角弓(弓的种类)

 

 

自19世纪末以来,弓箭史研究者普遍采纳英国人皮特·里费斯(Pitt-Rivers)的方法,

 

按弓体构造,将世界各民族的弓区分为单体弓、加强弓和复合弓三类。

 

 

单体弓(self-bow),即整体用单根材料制成之弓;加强弓(rein-forced bow),又称合成弓(compound bow)、

 

叠片弓(Lami-nated bow ),指用相同或相近的几层材料叠合,或以数段拼接而成的弓,通常已使用了胶,甚或已用动物的肌腱(筋)作弓臂的背衬,故又称背衬弓(backed bow);

 

 

复合弓(composite bow ),其弓体由若干部分合成,且采用了性质不同的多种材料,如木和竹、动物的肌腱(筋)和角以及胶和漆,等等。  制弓术的一般演进道路是由单体弓而加强弓而复合弓,但不同的地区,往往有不同的传统。在西亚、东亚和欧亚草原地带,都发展产生了复合弓,并得到了广泛流行;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长期沿用单体弓,其制弓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于木质弓臂的形态改进及选料、加工的精益求精上,中古时代著名的英国长弓(long bow)是杰出的代表。 

 

 

 

 历史上可能有多种文化独立地发展出了复合弓。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期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已经出现了三角形的复合弓,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如古埃及。这种弓绷上弦后,弓体呈浅腰三角形,拉满时则成半圆形。它在亚述人手中一直使用到公元前7世纪。其时随斯基泰人的崛起,一种弓体双曲反弯的更为成熟的复合弓在亚洲的西部开始流行起来,逐渐取代了三角弓,并传入古希腊,后来罗马人称之为斯基泰弓(Scythicus bow)。这一命名长期来支配西方人对于双曲复合弓渊源的认识。他们往往简单地把在世界其他地区看到的这种弓视为斯基泰文化影响的产物,而一概称之为“斯基泰式弓”,然而,双曲反弯的复合弓实际上并非斯基泰人的创造,至少不是他们的独创。

 

 

在公元前第1000年初,欧亚草原地带一些民族已经使用这样的弓。中国使用这种弓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2000年末时,即商代的晚期。 所谓双曲反弯复合弓,其形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弓体绷上弦后,其握把部分后缩,弓臂上下形成对称弧曲,弓臂的两个末稍反向弯转;二是解弦弛弓时,弓臂整个大幅度反向弯转,握把处则向前凸。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有大量与弓有关的象形文字或图形符号,其所描绘的弓的形状,几乎全为双曲反弯之形,与后世典型中国复合弓的形态,极其相像。研究者或认为铜器铭文中有一些图形位是弛弓的形态,虽然未必确实,但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一座车马坑中,确实发现了呈极度反弯之形的弛弓遗迹。可以认为,在商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复合弓的成熟型式--双曲反弯复合弓。  西周时期的诗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诗经·小雅·角弓》写道: 騂騂角弓 翩其反矣。  

 

 

唐代的孔颖达认为,这种角弓,即“弛则体反”之弓。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弓臂中衬垫了动物的角和筋,特别是制成片状的角的作用尤大。《诗经》的许多注释者都把角弓释为“以角饰弓”,显然是肤浅的。在后世中国,“角弓”是强弓的代名词。如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国传统医学中还以“角弓反张”一词作为症候之名,用指脑膜炎、破伤风等导致的头颈僵硬后仰、胸部前挺、下肢佝曲之症状。如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医道》曰:“幼小之单脑气过盛,多有角弓反张之症。”  

 

文章引用 《金戈铁戟》—— 钟少异著 关于弓的资料 [转载] 转载自帝国时代征服者专题网站作者不详 (bow) 古代一种弹射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可将扣在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目标。 中国在原始社会已使用弓矢。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个用很薄的隧石片打制的形状较规整的石簇,证实中国使用弓矢的历史距今至少已近3万年。

 

原始的弓比较粗糙,弓臂只是用单根的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即“弦木为弧”的单体弓。至商代,据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墓葬中发现的弓体灰痕,结合甲骨文、金文中有关弓的象形文字加以考察,可推知商弓大概已是用两层材料粘成的合休弓。至东周时,中国弓发展为用多种材料制成的复合弓,湖南省长沙市楚墓中出土过保存较好的战国时代的弓,其中一件全长140厘米.最宽处4.5厘米,厚5厘米,两侧装角质耳,弓臂为竹质,中间一段用4层竹片叠成,其外粘有呈胶质薄片状的动物筋、角,再缠丝涂漆。它的构造与《考工记·弓人》中制弓以干(木、竹)、角、筋、胶、丝、漆等“六材”之记述相合。这类弓在竹、木制的弓留上傅角披筋,强度比单体弓和合体弓都大,可见当时中国的制弓技术国相当进步。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从结构上说,世界制弓技术未曾超越过这个阶段的水平。

 

汉代的弓与战国弓在形制上没有多大变化。这时仍存在少量单体弓,如广东省广州市东汉墓所出之例。但绝大多数为复合弓,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居延遗址和朝鲜古乐浪汉郡遗址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等地均曾发现其残件,一般都在弓臂的外侧贴牛筋,内侧贴牛角,以鱼脖胶粘合。 东周时制弓技术已较规范化。《考工记·弓人》是这方面的经典性文献,其中对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与整体的组合都提出明确要求,对制弓时应防止的弊病,也作出透辟的分析。这些原则,在汉代仍被遵循。当时将弓臂的两末相称为策,策端装耳。耳是供挂弦用的,多以骨、角制作,也有铜制的,安徽省阜阳县汉汝阴侯墓且出土错金银的铜弓耳。耳上挂弦的凹缺名弦。无论弦和耳,都要求表面光滑,以避免擦伤弓弦。但也有将弦直接缚结在弓臂上的,这种作法名“缘”。弓弦有用皮条制作的,也有用丝绢绞合而成的,以采用挂弦者为多。弓臂中央的弓把部分名(弓+付)。弓把和弓梢之间的两个弧形部分名渊,亦名肩。 汉代强调使用强弓劲弩。当时计算弓力的单位是斤,《后汉书》所记盖延、祭彤等绕将所用强弓为“三百斤“,约合75干克,引满这种弓,需相当于提起75千克重物之力。由于张弓是很吃力的,故挽弓时需戴扳指,将它套在拇指上勾弦。

 

 

山东省巨野县和广东省广州市等地的汉墓中均曾出土玉扳指。此外,在食指、中指、无名指上可套以皮革制作的指套,名极,见于《仪礼·大射礼》 中国古代轻装骑兵的武器以弓、刀为主。直至唐末时,骑兵仍使用强弓.开满即射,即唐代王据《射经·马射总法》所谓:“势如迫风,目如流电;满开弓,紧放箭。”明代以后的射法理论则主张用软弓长箭,认为如果持硬弓则刚刚引满就须发箭,不能久待,命中率反而降低。威继光在《纪效新书’射法篇》中也说:“力胜其弓,必先待满”’“莫思弓软,服当自远”。因而制弓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再单纯追求视力强度的增加。《天工开物·弧矢篇》说“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其拆台值较汉代的300斤尚略小。清末大量使用火器以后,弓销诺枕烟汰。清末大量使用火器以后,弓箭遂被淘汰。 在西亚和欧洲,单体弓、合体弓和复合弓在纪元前均已得到长足发展。

 

 

亚述、克里特和斯基泰的射手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辉煌战例。但西方的所谓地中海式射法与东方的所谓蒙古式射法不同。前者将右手的食指、中指相无名指弯过来拉弦张弓,发箭时将簇置于弓(弓+付)左侧;后者将右手的食指、中指压在勾弦的拇指上张弓(所以扳指也套在拇指上>,发箭时将簇置于弓(弓+付)右侧。两种方式各有所长。然而就总体而言,中世纪之前西方对弓箭的重视程度不如东方。以步兵方阵和骑兵方阵的形式出击的古罗马军团,并不将弓箭作为重要的武器。只是到了6—7世纪,在拜占庭重装骑兵和阿拉伯轻骑兵当中,弓箭才成为致胜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欧洲的步兵来说,从13世纪到16世纪在英国被大力发展起来的弓箭部队所使用的英国长弓(long bow),为这种武器在军事史上写下煌赫的一页。

 

 

英国长弓主要用紫杉木制作,弓的高度约1.8米。箭长约9D厘米,最大射程达360米疗效射程接近230米,每分钟最快可发射10—12支箭。在训练有累的士兵手中,它的命中率也相当高。在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中,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3)指挥的以弓箭兵为主的部队彻底击败了法王率领的3倍于己的敌人,使长弓的声威达到顶峰。 另附: 蒙古人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6

  • dizer
    dizer 2011-2-12 23:07:46
    内容挺好的,就是这文字版式,让人看了发晕。。。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2-13 02:15:08
    论坛改版的缘故,睡觉起来我找找原文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2-13 12:10:21
    你的请求来路不正确或表单验证串不符,无法提交。
    又来了,怎么办?有请管理员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2-13 12:11:44
    自19世纪末以来,弓箭史研究者普遍采纳英国人皮特•里费斯(Pitt-Rivers)的方法,按弓体构造,将世界各民族的弓区分为单体弓、加强弓和复合弓三类。单体弓(self-bow),即整体用单根材料制成之弓;加强弓(rein-forcedbow),又称合成弓(compoundbow)、叠片弓(Lami-natedbow),指用相同或相近的几层材料叠合,或以数段拼接而成的弓,通常已使用了胶,甚或已用动物的肌腱(筋)作弓臂的背衬,故又称背衬弓(backedbow);复合弓(compositebow),其弓体由若干部分合成,且采用了性质不同的多种材料,如木和竹、动物的肌腱(筋)和角以及胶和漆,等等。AGkF
     制弓术的一般演进道路是由单体弓而加强弓而复合弓,但不同的地区,往往有不同的传统。在西亚、东亚和欧亚草原地带,都发展产生了复合弓,并得到了广泛流行;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长期沿用单体弓,其制弓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于木质弓臂的形态改进及选料、加工的精益求精上,中古时代著名的英国长弓(longbow)是杰出的代表。
     历史上可能有多种文化独立地发展出了复合弓。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期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已经出现了三角形的复合弓,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如古埃及。这种弓绷上弦后,弓体呈浅腰三角形,拉满时则成半圆形。它在亚述人手中一直使用到公元前7世纪。其时随斯基泰人的崛起,一种弓体双曲反弯的更为成熟的复合弓在亚洲的西部开始流行起来,逐渐取代了三角弓,并传入古希腊,后来罗马人称之为斯基泰弓(Scythicusbow)。这一命名长期来支配西方人对于双曲复合弓渊源的认识。他们往往简单地把在世界其他地区看到的这种弓视为斯基泰文化影响的产物,而一概称之为“斯基泰式弓”,然而,双曲反弯的复合弓实际上并非斯基泰人的创造,至少不是他们的独创。在公元前第1000年初,欧亚草原地带一些民族已经使用这样的弓。中国使用这种弓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2000年末时,即商代的晚期。
     所谓双曲反弯复合弓,其形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弓体绷上弦后,其握把部分后缩,弓臂上下形成对称弧曲,弓臂的两个末稍反向弯转;二是解弦弛弓时,弓臂整个大幅度反向弯转,握把处则向前凸。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有大量与弓有关的象形文字或图形符号,其所描绘的弓的形状,几乎全为双曲反弯之形,与后世典型中国复合弓的形态,极其相像。研究者或认为铜器铭文中有一些图形位是弛弓的形态,虽然未必确实,但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一座车马坑中,确实发现了呈极度反弯之形的弛弓遗迹。可以认为,在商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复合弓的成熟型式--双曲反弯复合弓。.'
     西周时期的诗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诗经•小雅•角弓》写道:
     騂騂角弓,
     翩其反矣。
     唐代的孔颖达认为,这种角弓,即“弛则体反”之弓。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弓臂中衬垫了动物的角和筋,特别是制成片状的角的作用尤大。《诗经》的许多注释者都把角弓释为“以角饰弓”,显然是肤浅的。在后世中国,“角弓”是强弓的代名词。如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国传统医学中还以“角弓反张”一词作为症候之名,用指脑膜炎、破伤风等导致的头颈僵硬后仰、胸部前挺、下肢佝曲之症状。如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医道》曰:“幼小之单脑气过盛,多有角弓反张之症。”


    先附在下面吧
  • jun50861950
    jun50861950 2011-2-23 14:29:17
    thank you very much
    一起加油啊!
  • 幽谷
    幽谷 2011-2-23 14:47:59
    谢谢分享 辛苦了

你可能喜欢

弓的种类 (转载) 
联系
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