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8:06

纸甲

构造和性能

纸甲是以纸和布(绢、木绵)为材料制作而成的铠甲。主要用于中国南方步兵,因体轻,又为战船水兵多用。

纸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过膝)为主要防护部位,长度是考虑南方多沼泽、水田而设定的。

纸甲的表面以娟布或纸造成,为防御箭、鸟铳伤害,以3cm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

身穿纸甲使人有一种安全感,甚至可产生一种奇特的精神作用。纸甲对防御远程射兵器很有效,但是却抵挡不住近战时刀、枪之类冷兵器的劈砍。

历史与发展

纸甲乃唐朝所发明的。相传在唐朝懿宗(859-873)前后,徐商制作的纸甲,有箭矢不透之功效。当时纸作为衣料来使用的,所以,用纸作铠甲,材料充足而便利。纸甲多用于轻装步兵,但是在宋朝攻打西夏时,守城的弓弩手也装备了这种纸甲。直到后来的明朝末年(17世纪),这种纸甲仍然活跃在战场上,从未灭绝。



构造和性能

盾是一种用来遮挡敌人攻击的手持护具。有干、牌多种叫法。中国使用的诸多盾中,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大类。前者多为大型,后者为小形。盾多为木质,但也有用竹、藤制成的。其表面蒙有多层皮革,或钉有许多铁钉,用以增加强度。尤其手握部位更加坚实。盾牌画有奇异的鬼魅。神兽,用以恐吓敌人,鼓舞士气。

盾可直接承受敌人武器的攻击,而使身体受到保护。除毒气等化学武器外,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护具。对火焰放射器、火箭等火器亦有一定的防御效果。但是盾的防御范围和方向有限,而且必须一手持盾,一手拿兵器,使行动受阻,这就是盾的不足之处。

方形盾有手牌、燕尾牌、推牌等多种样式,主要为步兵使用。大型盾之中,还有能像步兵旁牌那样,带有固定地面支柱的盾。把这些大型盾并排布阵,可有效抵御敌人的冲锋。在明代,出于攻城战术的考虑,出现了一种像无敌神牌那种有许多士兵共用,带车轮的野战用巨型盾。

圆形盾,又称团牌。因其小型而灵活,多用于骑兵,但是步兵也有使用的。团牌握于左手,遮挡敌箭射击。和方形盾相比,因其防御面积较小,故防护力不如方形盾。

历史与发展

盾的历史很久远,相传,始于伏羲之手。在《山海经》中,就有持盾神的记述。由于盾的构造简单,但防护能力很高,所以自有战争以来,就出现了盾这种防护工具。盾有很高的防护力,早已为人们共识。可以说,自盘古开天地之日起,人类就知道用盾这种护具来保护自己。

为了恐吓敌人,盾面上不但画有鬼怪猛兽,有的还写上了咒文。当然,靠这些咒文是打不败敌人的。明代,抗委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此曾有记述:只是用以鼓舞我军士兵士气,迷惑扰乱敌人之用,而决不能依赖这些画和咒文来战胜敌人。

轻车

外观与用法

这里介绍的兵车,是指称做轻车或驰车的双轮战车,在欧洲叫chariot。中国的兵车大抵是并排四马拉一辆兵车,上载甲士三或四人。从商朝到汉代初期,兵车队一直是军队的主力。

兵车上的三名甲士,中间者为驭手,主架车;两则为直接参战的战士。左侧的张弓荷箭,主远射;右侧的手持长矛,主近刺。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分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机应变。从兵马俑发掘现场认为,乘坐在车左的身份最高,其实主架车的驭手身份才是最高。

轻车上的战士披甲戴盔,还手持盾牌用以护身,拉兵车的战马,

头戴面廉,以保护头部。还有给战马披上马甲的,以扩大保护范围。

战国时代兵书《六韬》中的犬韬,详细分析了兵车、骑兵和步兵的战斗力,认为以战车列阵,战斗力最强。在平原地带,一乘战车抵步兵八十、骑兵十骑;在险要地带,一乘则抵步兵四十,骑兵四骑。

历史与发展

中国兵车的出现与发展,十和马具的发明、车轮的改进分不开的。当时的战马虽然比现在的矮小,但是由于马具、车轮比较先进,一辆兵车四匹马,拉三名披甲戴盔士兵十很轻的。

以一辆兵车为主的基本战斗单位叫;“乘”。当然,这种编组,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在以兵车为主力的时代,军队的规模都是以“乘”来计算的,同时也是表示国力的一种象徵。一乘有三十至一百人构成,一百人的乘,有轻车一辆,载甲士三人,车后跟随步卒七十二人,物资补给运输革车一辆及补给人员二十五人所构成。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强弩的出现,步兵战斗力得到提高。加之不用兵车的攻城战的增多,以及不利兵车作战领地的不断扩大,大规模步、骑兵的野战逐渐代替了车阵的正面击战,使兵车逐渐退出了波澜壮阔的古战场。尽管这样,从秦汉到汉初,兵车仍然保持著军队主力的地位。

在汉代,兵车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必须全力抗击北部的游牧民族。秦灭亡后,重新统一天下的汉朝,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匈奴。面对机动力很强的匈奴骑兵,兵车已无用武之地,这才迫使汉朝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用来对抗匈奴的侵扰。

扁厢车·正厢车

外观与发展

最初,之所以想制造一种能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的战车,完全是出于面对强大的敌骑兵,自己却没有能与之抗衡的骑兵部队这样一个原因。这种设想在几个朝代都尝试过,但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均已失败而告终。

最早实施这种战术的,是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他使用的八卦车法,就是基于使用战车阻击敌人骑兵的这种想法。他创造的运粮用的木牛、流马这种独轮车,也是作为阻击敌人骑兵冲锋用的一种障碍物来使用的。后来,晋国的马隆运用这种八卦阵法和战车,打败了西方游牧民族羌族的侵扰。这是为数不多利用战车取胜的战例之一。

制造战车最多,并取得实战效果的,是在明代末期。当时,统帅方面军的大臣和将军们,为了对抗瓦刺、鞑靼和女真族这些以骑兵为主力的叛军,争相制造了大量的战车。

例如,戚继光在蓟镇(现在河北省蓟县)担任首都(北京)防卫军统兵时,作为抗击骑兵之策,组编了战车队(车营)。仅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就制造了一千一百零九辆战车。他的战车队装备有大量的火器,其强大的火力,犹如今天的炮兵部队。一个军营,有一百二十八辆战车构成。每支、火箭一百二十发,还配备有大将军车(重炮)八门。火箭车四辆。

就是如此规模的明军战车,也很快在战场上销声匿跡了。这是由于战车机动性差,不能自行选择有利的战位所致。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8:21

木牛和流马

三国时代,诸葛亮远征魏国,最大的问题是粮草的补给。蜀国以秦岭为界,使用马、牛拉四轮车的运输部队,很难穿越木椿、木板、栈道甚多的险崚山脉。为克服这一障碍,蜀军按照诸葛亮的构想,制造了木牛和流马。

关于木牛和流马有很多传说。约瑟·尼达姆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之发展》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木牛、流马是一种“手推独轮车”。也许这是比较准确的。本书即基于解释来论述的。

靠人力运输的独轮车,在蜀国(现四川省)建国前就普遍使用,诸葛亮木牛流马的构思可能就来源与此。

后主建与九年(231)远征时用的木牛,是一种从前面拉的独轮车。

为了停车时稳定,而装有四个支脚。据说,用这种木牛,一个成年男子运输一年的粮食,一天走上二十里也并不怎么疲劳。

234年远征时用的流马,是木牛改良而成的一种从后面推的独轮车。由于此次远征路线极为艰险,采用从后面推著走的这种流马,也许更为合适。

马甲

马甲,是保护骑兵或战车的马不受敌人(主要是箭矢)攻击所使用的铠甲,又叫“马铠”或“甲骑具装”。

北宋的马甲,用皮条把诸多革制甲片连缀而成。革片上涂漆,以提高耐久性。为了防止磨伤马背,内衬布料挂裹。马甲为革制,也有铁制的马甲。此外,还有部分为马甲,其他为裙状护具的样式。

披挂上马甲的战马,除了眼睛和腿部,全身被铠甲遮掩无一露处,所以完全能够防御敌箭的攻击。对用铁制马甲保护起来的战马,只有神臂弓这样的强弩才起作用。被称为铁骑的披甲戴盔的重骑兵,最是令人感到惧怕的。

历史与发展

骑兵和战车的原动力是战马。以马代步,极大地提高了速度和机动能力。利用这种高速的冲击力,往往会打乱敌人阵脚,使之溃不成军。为了有效阻止战车和骑兵的攻击,最常采用的战术,就是攻击目标大的战马。战马倒下,战车和骑兵就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为保持战车和骑兵的战斗力,战马的保护首当其冲。于是就出现了给马也披甲戴盔的想法。

中国最早使用的马甲,已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土宝物。可以认为,当时为了保护战车的马而制造的。战车之中,有一种叫做“冲车”的战车。这是一种不重视速度,只在提高防护能力,担负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战车。这种冲车,必定要使用马甲。但是在中国,虽然很重是发展骑兵,可是对于保护战车和骑兵使用马甲这种装备的意识,却很淡薄,而且出现得很晚。

真正使用马甲,是在后汉末期到三国时代。之所以在这个时期,重新给战车和骑兵装备马甲,是由于弩的威力越来越大所致。西北部游牧民族,常常败于大量装备了弩的东汉军队,迫使游牧民族最先使用马甲,后来这种马甲也就传到了汉族军队。

几乎和马甲同一时期,出现了马铠,从而有了装备齐全的重骑兵。从晋代以后,重骑兵一直是作为军队的主力驰骋在战场上。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即今之韩国)的时候,铁甲骑兵的战马披挂铁制马甲,皮甲骑兵的战马披挂革制马甲。铁马甲和革马甲的比例为1:1。

宋代的骑兵,在建国初期,除个别的,普遍处于不完备状态。虽说是骑兵队(马军),但是十个之中,就有三四人无马可骑。原因是马的品种不良,加之没有足够的育马基地,而难以保证足够的战马数量。当时,虽然也制作了铁马甲和革马甲,但是实际绝大多数都是革制马甲。

与此相反,当时宋朝的敌人,是游牧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这些国家,都是用铁马甲装备起来的强大重骑兵(号称“铁骑”)充任军队的主力。例如金国的骑兵精锐部队,士兵和战马均以铁甲装备,称做“铁浮图”(铁塔之意)金军的一种擅用战术,是两翼配置重骑兵经精锐,靠其强大的冲击力,粉碎敌人的两翼,而后包围歼灭之。在南宋岳飞破了这个战术之前,可谓攻而不克,百战百胜。

在这个时期,车战和骑战所用的战术很多。把披挂马甲的几匹战马拴连起来,集中冲击的战术,即为其中之一。优点是在冲击敌阵时可始终保持队形不乱。但是,一马倒下,就会整体瘫痪,这是此战术的致命弱点。《水浒传》中,呼延灼讨伐梁山泊时所使用的连环马,即属于这种战术。

蒙古军历来都是以机动性好的轻骑兵为主,但是在灭掉金、西夏、南宋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各国的装备、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成立了用铁甲或革甲装备起来的重骑兵部队。

由于火器的出现和发展,骑兵从过去注重防御能力转向速度的提高,厚重的马甲也就逐渐的消失了。

清朝建国初期精锐著称的八旗(骑兵),虽人人身披铠甲,但是战马并没有装备马甲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