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篇古代兵器(ZT) 

2011-08-04 09:11 发布

5149 7 0
少林龙鳞宝刀:全长三尺五寸,为历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净僧尼备此刀,明四海云游除反徒用此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滚珠宝刀:全长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广会高僧备此刀,精此术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白杨刀:短刀的一种。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刀,右据宛鲁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大理刀:少数民族兵器。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云贵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南刀,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壮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柄以木制,长四寸半。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阿昌刀:少数民族兵器。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质地精良,尤以刀鞘与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短刀的一种。后又称之为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胁差。鱼皮贴香木为鞘。刀身长而窄,两面开刃,刀刃犀利,装饰精美。故宋欧阳修有《日本刀歌》赞之。苗刀刀柄较长,为双手执用,杖其锋利,故刀法较为简单,明代武术家程宋猷将其用法化入我国传统刀术,著有《单刀法选》,使之广为流行。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苗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环刀:元代蒙古骑战用刀,其刀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峒刀: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峒刀,西刀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铦刀: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刀。《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府身就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傣族刀: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景颇尖刀: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蔑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傈傈族弯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这种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黎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藏刀:少数民族兵器。又称“西番刀”。短刀的一种。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锐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装饰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惨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彝族短体插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多为彝族男性所用,平时将刀将于腰带中。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花银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宝刀:锋利钢刀的泛称。《南史•陈世祖传》:“为临川王,梦梁武帝以宝刀授已。”魏文帝《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回回刀:古代名刀。《云烟过眼录》:“刘汉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错。回回刀内全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刀:古代名刀。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故张华诗赞曰:“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葛党刀:古代名刀。《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蜀刀:汉代军的一种。刀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金背大环刀:雁翎刀的别名。参见雁翎刀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三环单刀:全长三尺二寸,为历代少林寺僧和武士练武防身和作战之兵械。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金挝钜齿刀:刃带锯齿,倒钩,全长三尺。清代如量高僧精此武器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月牙刀:刀长八寸一分,宽三寸九分,后牙同前刀长度一样。明代同随和尚精此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单刀:全长三尺,同予牌相互利用,称矛盾刀释十八法。清代寂聚、寂袍精此术。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四寸,形似鱼头,为历代武士和寺僧习武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柳叶刀;全长三尺二寸,把长六寸,形似柳叶,为历代武士和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双刀:刀的形状与单刀基本相同。只是刀盘仅有一半,在双刀对合的一侧无刀盘,这样双刀方能合拢。另一侧为半个护手盘,双刀合并,似一刀也。刀鞘口上有一小铜或铁片相隔,使双刀从隔片两侧插入一鞘内。双刀的刀把彩绸应是对称的。双刀舞练时,比单刀要难得多,行家皆知,单刀左臂难防,双刀两耳难防。待练熟之后,必能得心应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蝴蝶刀:双刀的一种。步战用刀。此刀一鞘二刀,双手同时使用。刀身短,刀把上有护手。刀法以粘贴为主。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鸳鸯刀:双刀的一种。属步战用刀,此刀一鞘二刀。其刀把各呈半圆形状,二刀合拢其刀把合成圆形,如同一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雪花亮银刀:全长三尺。少林寺湛举、恒林、贞俊、贞绪、贞和等擅使此双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盾牌刀:指导演练者双后所握持不同的双兵器,一般是左手持盾以防敌方远射之箭或格挡共他兵械之用。右手持刀为乘虚攻战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单刀如鞭:两手握持异样双器械也。一手持单刀,另一手持九节牌同时舞练。难度很大。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乾坤日月轮刀:短双器械之一。轮呈日月相交状并有五把刀向外展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7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8-4 09:12:21
    箭 是靠机械力发射的一种兵器。箭因其弹射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箭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箭杆以木或制成,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箭羽常以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于箭杆尾端,使箭在飞行中平稳地命中目标。
    箭的历史伴随着弓的产生,远在石器时代就作为人们狩猎的工具。历经迄今约有三万能年的演化。古代军队把箭列为作战的武器随着火器的出现,至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争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后,射箭从军事上分离出来,成为习武强身的体育运动项日,射箭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
    箭端:制造箭杆的工具。为方形硬木所制,箭端中有并一圆槽,略比箭杆为大,圆槽贯两端。一端敞开,一端装有钢板上有一圆孔。圆孔呈薄刃形,圆孔大小如箭杆圆珠笔而平直,此器因使箭杆斜而更正, 曲而复直,故取名为端。
    箭制:指箭的规定编制,我国古代军队从广泛用箭,各朝各代对箭的式们都有规定。《唐六典•武库令》载:“箭之制有四:一日箭、二日木箭、三日兵箭、四日弩箭。”各朝代的箭制大抵相同。
    徒:箭镞的别称。《释名•释兵》:“镞 ,关西日徒。铰也,言有交刃也,”
    镞:①指箭头。《文选•西都赋》:、“尔乃期门齐飞,列刃攒。”②箭名。《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既钧。”《尔雅•释器》:“金箭谓之。”“以金为镞,齐者名镞”。
    镝:箭镞的别称。〈历记?秦楚之际月表〉:“销锋镝。”
    抉拾:古代射箭用器具。抉指扳指,载右指上,用以钩弦。拾零。着以左臂,用以护肩,抉用棘或骨制成,拾以革制成。
    步叉:箭袋。〈释名?释兵〉:“步叉,人所带,以箭叉于其中也。”〈后汉书?兴服志〉:“箭袋谓之步叉。”
    箭桶:装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饰花纹,长短与箭之尺寸为标准。盛箭器具。用木或兽皮制成。〈周礼?夏官?司弓夭〉:“中秋献。”
    古时箭的种类很多,现介绍如下:
    (1)夭:箭的别名,〈广雅?释器〉:“夭,箭也。”“夭,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夭:①箭类的总称。②中国古代的八种箭。〈周礼?夏官?司弓夭〉:“常六弓四弩八夭之法。”八夭为枉夭、挈夭、杀夭、候夭、恒夭、痹夭、。枉夭和挈夭,可以带火发射,用于守城及车战,杀夭与候夭,用于近射和田猎;恒夭和痹夭用于散射:夭和夭用于远射。
    (3)匕:古时箭头的别名。《左传•昭•二六年》:“谢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枪三剑箭: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箭杆以木或铁制,供弓弩发射用,因其一次可发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为本叉形,中有尖刃,两侧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6)大习箭:箭的一种。箭习与箭杆比普通箭为长。唐•杜甫《丹青引》诗:“良相头上进贤冠 ,猛将腰间太习箭。
    (7)小凿头箭:箭的一种。箭头形状如凿头,箭杆较细,以木或制成。供子弩发射。
    (8)飞凫:箭的一种,《六韬•虎韬•军用》:“飞凫雷影自副。“《注》:”飞凫。赤茎白习,以铁为首。”
    (9)飞虻: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箭……其三镰(棱)长尺六者,谓之飞虻。”《东观汉纪》:“光武作飞虻箭,以攻赤眉,”
    (10)无扣箭: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角细小如针。箭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11)无羽箭:箭的一种。又名“没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纳无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谓精巧。”
    (12)木羽:弩箭的一种。据《宋史•兵志》载:“宋真宗咸平元年,石归宋献木羽弩箭,能致远,入铠甲。”
    (13)木箭:箭的一种。以木制之。
    (14)木朴头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以硬木制成,头大尾小成滴水状。
    (15)木兔叉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三棱椎形,后面有两个月牙铲形尖齿朝前突出,植于箭杆,杆以杨木制,箭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形状如铲。长五分,宽七分,以与箭杆相连,【骨交】以梨木制,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17)乌龙铁脊箭:铁制。箭头呈扁平蛇矛状。用弓发射。
    (18)月牙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前头为月牙状,有朝前突出之两尖刃。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19)月牙鈚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呈月牙铲形,长一寸五分,宽一寸二分,头部锋利,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20)凤羽:弩箭的一种。元《东南记闻》载:“赵执中制木干箭,能射三百步外,名凤羽。”
    (21)半边扣箭: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端尖细如针,后部有二个倒钩,非常锋利,箭杆以木或竹制成。为明代弓射箭。
    (22)平题: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箭明镞…… 者谓平题”。
    (23)艾叶头箭:箭的一种。箭头为艾叶状,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于尖刺,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24)号箭:传递信号的响箭。《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搭上那一枝响箭,向对港败芦折苇里面射去,林冲道:“此是何意?”朱贵道:“此是山寨里的号箭,少刻便有船来。”
    (25)四扣马箭:箭为扁平圆锥形,箭杆为木制,杆末端扣弦处为交叉成十字的两个月牙形,此箭多用于射马。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弩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后有四须,两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过。此箭体过程,不能远射,常用腰开弩发射。
    (27)白羽: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张守节《正义》引文颖曰:“引弓尽箭镝为满,以白羽羽箭,故云白羽也。”
    (28)皮顶角顶小朴头箭:箭头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头用绳缚于箭杆之上,杆以木或竹制,此箭专为演习、对抗射击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头: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凡箭镞……三镰(棱)者谓之羊头。”
    (30)齐鈚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铁制,呈平头铲形,长一寸七分,宽七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杆头箭:箭为扁平形双棱状,箭杆较短,供木弩发射用。
    (32)夹骨包箭: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五棱状,与骨【骨包】相连,长三寸三分,骨【骨包】以兽角制,环穿十个圆孔,杆以杨木制,羽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以竹制。见《唐六典•武库令》。
    (34)杀矢:箭的一种。因杀伤力强而得名。《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疾矢,用诸近射、田猎。”郑玄注:“杀矢,言中则死。”
    (35)合包哨箭: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长二寸一分,为扁平方铲状,头部薄而锋利,阔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杆衔接,骨【骨交】以兽骨制成,长一寸,呈圆锥形,上有四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角镞长一寸一分,阔四分,状如凿子箭而小。见《清会典图•武备•快箭图说》。
    (37)凿子箭:头阔如铲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里津楼诸军呈百戏》:“又双柳枝插于地,数骑以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两开肩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后有一只三角形倒钩,杆为木制,为明代戚继光所制之弓射箭。
    (39)连珠箭:可供连发。《秦并六国评话》:“李信不用长枪,抬弓取箭,射三只连珠箭,张吉落马。”
    (40)兵箭:为步兵所用。见《唐六典•武库令》。
    (41)角头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为枚针,长四寸二分,杆为杨木制,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古箭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杀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飞矛是也。”
    (43)枪头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长枪头,长三寸,宽四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梳脊鈚箭头,只是在后角处切去一块,长二寸,宽二寸一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45)鸣镝:响箭。箭在空中急速飞行时能发出鸣响。《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巧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集解》:“矢镝飞则鸣。”
    (46)鸣铃飞号箭:响箭的一种。矢为圆锥形枪头状,杆以竹制,上有六至八只凹凸方孔,以箭以弓发射,时会发出哨声。
    (47)金仆姑:箭的一种。《左传•鲁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杨伯峻注:“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义不可强求。”
    (48)金箭:以金为镞而得名,《旧唐书叱蕃传》:“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亦名“金镞箭。”
    (49)弩箭:为弩射之箭。《汉书•霍光传》:“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
    (50)兔叉箭:箭头为扁平椭圆形,刃口锋利,后有十字交叉,铁钩分向前后,杆多又木制,明代弓射用箭。
    (61)鱼叉箭:长二尺九寸,头如钯形,宽一寸四分,长一寸九分,分为5个铁齿,每个齿均带有倒钩,齿尖,杆为杨木制,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为箭。
    (62)柳叶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形似柳叶。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63)荞麦棱箭:头为扁平铲形,头部平,当中略向后凹,后部有月牙形倒钩,杆以木制或竹制。明代弓射用箭。
    (64)点钢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小而尖,其后有两个倒钩小刃。整个箭头为纯钢打制而成,呈扁平状。
    (65)鈚箭:杆长而头薄。《集韵》:“鈚木依矢。”汉•扬雄《方言》:“箭镞广长而薄镰谓之鈚。”
    (66)眉针箭:箭矢前部为针状,中部三角形,后部为倒月牙铲形,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礼随侍箭:全长三尺一寸,头为三角形,中有脊阔,一寸六分,头长二寸九分,杆以杨木制, 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红色。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阔【骨包】箭:全长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状,下部圆柱形,上有8个小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绿色。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礼随待哨箭:全长三尺一寸,箭头为中棱形,平头而锐利,箭头安装于角【骨包】上,骨【骨包】以兽角制成,为圆形,上有8个小孔,箭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成。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围哨箭:全长二尺八寸,箭头为枪头形,中有脊,下部以兽角做成【骨交】,扁平状,长二寸,四周有8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随侍鈚箭:式样用皇帝大礼随侍鈚箭。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随待兔叉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六棱锐角形,后有4个前曲尖钩装于【骨包】上,【骨包】以兽角制,前锐后圆,长一寸六分,四周有5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3)恒矢:箭的一种。为礼射用。《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
    (74)索伦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锥形,长二寸八分,宽五分,杆以杨木制。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箭镞上加骨角哨子,发则哨响。古称“呜镝”。清代称哨箭。
    (76)鸭嘴哨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扁平形,薄而锋利,以【骨交】与杆相连,梨木制,前微扁衔箭头,四面有环,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77)铁箭:弩箭的一种。箭头以铁或铜铸成。中脊线高起,两旁各有凹槽,槽内可贮毒药。箭头下装有细箭杆,装配不求太紧,以插住为限。一旦铁箭射入人体。箭杆一拨即出,而箭头则嵌入人体而不能自拔。
    (78)铁朴头箭:箭头扁平锐角形,后倒月牙铲状铁钩,头中有小孔,杆以木制,为打猎或传号之用,发射时有“唿唿”声。为明代弓射箭。
    (79)铁兔叉箭:长二尺九寸,头由枚铁片组成锐三角形,长二寸五分。下有四个向前突出倒钩,钩尖锋利,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80)铁骨利锥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狭小而特别尖锐,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称“铁骨丽锥箭”。
    (81)铁羽大凿头箭:头尺寸较大,形状如大凿头箭头,杆较粗,以竹或木制,羽为铁片制,供大合蝉弩发射用。
    (82)狼舌人箭:头为扁平状,两只相连,纯圆,杆以木制。专供射马用。
    (83)射虎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形,长一寸五分,宽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锥箭:头为圆锥形,前尖中粗后略细,杆以竹或木制,明代弓射箭。
    (85)【豆斗】子箭:箭的一种。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为木或竹制,供三弓【豆斗】子弩发射。
    (86)梅针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与角头箭箭头相似,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7)菠菜头箭:头如菠菜状,扁平钝圆形,后有两排倒钩,均很锋利,杆以木或竹制。明代弓射箭。
    (88)铲子箭:头前部扁平尖针状,中部如倒月牙铲形,后部为锐三角形,杆以木或竹制,专为射马,明代弓射箭。
    (89)凿子头箭:头扁平如月牙铲状,杆以木制,其多用于射马。明代弓射箭。
    (90)筒子箭:用竹制成箭囊,内装15-20枝,囊上缚带可背或束于腰际,头为扁平枪头形,杆为竹制,长尺半,杆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掷箭。
    (91)雹箭:以骨为镞的箭。《南史•齐本纪上》:“苍梧王渐行凶暴,屡欲害帝……及取雹箭,一发乃中帝脐。”
    (92)綦卫:古时用綦竹制的羽箭。《列子•仲尼》:“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张湛注:“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也。”
    (93)踏橛箭:箭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以木制,呈方棱形。供手射弩发射用。
    (94)篇矢:竹箭。《吕氏春秋•贵卒》高诱注:“小曰镞矢,大曰篇矢。”近人陈奇猷注:“‘篇’为竹名。则篇矢以竹为,不以金为锋。”
    (95)燕尾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扁平燕尾状,燕尾剪尖略向外翘,长二寸,尾尖宽一寸五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系生丝以射鸟雀箭。《史记•老子传》:“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矰。”②短箭《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短小,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头部细针状,杆以木或竹制。明代用铜溜子发射的箭。
    (98)攒竹箭:头为3个上连的棱形,中有脊,杆以竹制,较一般箭长。明代弓射箭。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8-4 09:12:53
    关于剑的资料
    关于剑的资料

    剑的发展 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据考古史料来看,剑产生在商代。当时的剑一般较短,约为 20—40厘米,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剑初为铜制。
    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远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长兵器争斗之,惟有肉搏以剑击之。故剑的作用不是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断加长。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至汉武帝时期,剑长有超过 3尺的,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由东汉时期,环首铁刀在当时骑战中占有普遍地位,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后作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之功用了。汉代以后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所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剑被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和区分官职高低所用,被视为权力和贵贱之分的代表物。
    唐代为最盛,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 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剑又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神剑”“剑仙”等法力无边的圣物。
    剑受到民间武艺家的青睐后,则迅速发展在了多种演练的形式。逐渐演变形成了“斗剑”和“舞剑”两种。“斗剑”即发展成为现今的“击剑”比赛项目;“舞剑”则发展为现今的剑术套路和艺术舞的剑舞表现形式。
    至明、清时,剑的发展迅速,各种名剑层出不穷,剑术和善剑的名人辈出,剑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剑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现代武术用剑的长度,规定为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垂为准。剑不开刃。剑的各部位包括有: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剑柄、剑首、剑鞘和穗。
     
    名词解释
    剑墩:即剑首。指剑柄的顶部,一般剑首中有孔,可穿绳。
    剑镡:即剑格,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椭圆形盘部分。
    剑鞘:又我剑匣、剑室。藏剑之物。有铁和木制等,裹以沙鱼皮,涂以朱漆或连云黑漆,又贵者并镶珠嵌宝。
    剑茎:剑柄之古称。清•程瑶曰《考工创物水记•桃氏为剑考》:“茎者,言颈也,在首下。”
    剑室:即剑鞘。汉•扬雄《方言》:“剑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
    剑廓:剑梢的别称。汉•扬《方言》:“剑梢自关而东或谓之廓”。
    剑珥:即剑格。又名剑镡。《庄子•说剑篇》释文引司马云:“镡,剑珥也。”
    :剑梢的别称。汉•扬雄《方言》:“剑鞘自关之西,谓之 ”。
    剑穗:剑柄后缚的装饰品。近现代剑术套路有长穗与短穗之分别。
    剑袍:即剑穗。有文武之说,文剑佩带剑袍,武剑则无。
    剑术的套路有:七星剑、青萍剑、昆仑剑、八卦剑、武当剑、达摩剑、三才剑、盘龙剑、蛾嵋剑、八仙剑、醉剑、对练剑等。
    剑的种类繁多,下面一一介绍如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下同)
    三尺:剑的别称。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唐•颜师古注:“三尺,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三尺剑:剑的泛称。唐•杜甫《重经绍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七尺:古代长剑的代称。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长剑七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利剑:名剑的泛称。《公羊传》鲁宣公六年:“子之剑,盖利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宝剑:剑的泛称。唐•韦应物《广陵行》:“归来视宝剑,功名岂一朝。”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粤剑: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吴粤之剑,迁平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十字短剑:属双兵短器械。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剑身有脊。呈棱形,两边有,剑尖向上 17厘米处,另有一字形剑尖横贯于剑身之中,呈“十”字形。横突之剑,一侧略向下弯,另一侧向下弯曲而略向外折出,横剑有脊,两边锋利。剑柄呈扁平状,上覆半圆硬木,使握手处为圆形,剑柄末端有铁环可系彩绸,握手两侧有护手刃,在护手处略朝上翘。用时两手各执一把,十字剑兼有刺、勾、割的功能。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干越之剑: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庄子•刻意》:“有干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而至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上方宝剑:“尚方剑”的俗称。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子午鸳鸯剑:双剑的一种。剑长三尺,剑身为扁平状,下部宽一寸半,上部宽八寸,剑身两侧为向上倾斜的尖剑,浑体如锯条,二剑之剑尖形式不一,一为半圆环形,如月牙状,月牙尖向外;另一虽也为月牙状,但其中部有一突出枪刺状枪头,剑把为扁平形,上扎布带,剑把上有圆盘铁护手,剑把一侧有月牙形护手,薄而锋利,剑把末有双棱状枪刺,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宋体'>昆吾剑:古剑名。原称“锟 ”,亦作“琨 ”。属此剑。剑身原为一有刃,一侧无刃,前有尖锋。后来演变为前半身有锋有脊,两侧有刃;后半身无脊无刃,仅呈平板形状。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木剑:用木制作的剑。又名:“班剑”、“象剑”。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及仓卒之际,之命左右取剑。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玉头剑:剑首用玉装饰之剑。参见“玉具剑”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玉具剑: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汉书•匈奴传》:“赐冠带衣裳……玉具剑。”唐•颜师古注:“孟康曰‘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也。’镡,剑口旁横出者也;卫,剑鼻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夺命龙:五代时军中称剑的专门隐语。据宋《清异录•武器•小逡巡》载:五代前蜀王建初起兵时,军刀用隐语称刀曰:“小逡巡”,剑曰“夺命龙。”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杨家山铁剑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尚方斩马剑:“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斩 臣2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唐•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可简称为“尚方剑”或“上方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尚方剑:皇帝御用剑的代称。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参见“尚方斩马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服剑:古人随身佩带的剑。《战国策•齐》:“遣太尉 黄金千斤,文马三驷,服剑一,封书一,谢孟尝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齿铗:剑的一种。指带齿形的铗器。左思《吴都赋》:“毛群以齿角为矛狭。”亦称“角铗”。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神剑:①指灵异之剑。《晋书•刘曜载记》:“尝夜闲居,有二童子入跪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背上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四时而变为五色。”②古代名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于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隶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袖里剑:短剑的一种。其柄长大,而剑身稍短,总长不及一尺二寸,剑身藏于剑柄之末。柄为中空,内有弹簧。袖里剑平时可藏于袖筒之内。用时取出剑柄,按动按钮,剑身即从剑柄中弹出伤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班剑:古代饰有花纹的木制仪仗用剑。盛行于西晋。至南朝称为“象剑”。《宋书•乐志四》:“雄戟辟旷途,班剑翼高车。”《宋史•袁桀传》:“太宗临崩,桀与褚渊并受顾命,加班剑二十人,给鼓吹一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棠溪: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溪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越剑:指古越所制之利剑。刘勰《新论》:“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钝钧”。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象剑:“班剑”的别称。南朝时用作仪仗的剑,称象剑。参见“班剑”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短剑:剑的一种。剑身较短,剑盘小,握柄由生铁铸成,柄端有一圆环。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逸龙剑:剑的一种。剑身有龙形图案,因而得名。无剑穗,其剑术套路的主要击法有劈、刺、扎、撩、点、崩、击、截、抹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短铗:剑的一种。铗的别称。张协《短铗铭》:“亦有短铗,清晖载烂。”参见“长铗”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楚剑:指古楚所制之利剑。《说苑》:“秦昭王中朝而叹曰:夫楚剑利,倡优拙。夫楚剑利则士多悍,倡优拙则思虑远,吾恐楚之谋秦也。”张东:“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腰品:唐代供佩带用的短剑名。宋《清异录》:“唐剑具稍短,常旋于胁下者,多腰品。”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櫑具:古代剑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古称櫑具。《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晋灼注:“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卢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彝族波长剑:短剑的一种。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略窄。剑体作火焰形或波浪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为弯曲。刃长二尺余,柄长五寸五分,柄与鞘之形式无定制。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之一边另有一直形护手。剑柄首作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顶。全柄为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颗星形花纹。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长剑:全长三尺四寸,把长六寸二分。明代悟华,清代清伦、清莲、清云精剑术。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青龙剑:全长三尺三寸。历代寺僧和武士用于习武、防身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双剑: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双剑的剑格(护手盘)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剑身与单剑不同之处为单剑两面有脊,而双剑仅一面有脊,对合面为平面,两剑柄首分别各配一根单剑穗。双剑同归一鞘。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子母鸳鸯剑:少林双兵之一。全长三尺,为历代少林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龙凤双剑:双兵器之一。浙江龙泉出此剑,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双剑同入一鞘。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雌雄剑:古代双兵之剑。舞练技法与其他双剑同。但制此剑之材料甚是高级。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指尘剑:古代异样双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尘与一把单剑组成。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8-4 09:13:22
    万仞:古代名剑。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龙剑:古代名剑。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柳宗元《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顷城,龙剑破匣双月明。”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照胆:古代剑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 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金剑:古剑的一种。《刀剑录》:“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王氏剑:古代名剑。《五代史•冯晖传》:“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大剑:古代剑名。《五代史•史弘肇传》:“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大梁氏剑: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剑记》:“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又引《水经注》:“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隋刃:亦名浪剑。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浪人剑:古代名剑。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亦名“浪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玉柄龙:古代名剑。《事物异名录•武器•剑》:“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青龙剑:唐代名剑。唐•殷成式《酉阳杂俎》:“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疥痨宾:古代剑名。《唐书•顾彦辉传》:“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青霜: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唐•王勃《腾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鸦九剑: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唐•白居易《鸦九剑》诗:“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灵宝剑:古代名剑。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裴(上日下文)剑:古代利剑。宋•文同:“交柯挥电裴(上日下文)剑,乱蔓漓张晓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鞘剑:古代剑名。《元史•何实传》:“实来归,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命从木华黎选弃前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破山剑:古代剑。《珊瑚钩诗话》:“有农夫耕地得剑,磨洗适市,值贾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万,约来日取之。夜归语妻子,此何异而价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剑指之,立碎。诘旦,胡人载镪呈,则叹叱曰:剑光已尽,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是破山剑,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宝山耳。”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青蛇剑:古代剑名。《万花谷》载:“龟文、龙藻、白虹、青蛇……皆剑名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火精剑:古代名剑。《杜阳杂编》:“火精剑,建中二年大林国所贡。云其国有山,方数百里,出神铁。其山有瘅毒,不可轻为采取。若中国之君有道,神铁则自流炼之为剑,必多灵异。其剑之光如电,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则生烟焰;以金石击之,则火光流起。唐德宗时,上将幸奉天,自携火精剑出内殿,研槛上铁狻猊,应手而碎,乃乘舆夜,待从皆见上仗数尺光明,即剑光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折铁宝剑:古代名剑。状似刀,仅一侧有刃,另一侧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剑身中间印有宽凹槽,长3尺4寸3分,重仅1斤4两。《拳剑指南》谓:“状极古雅,有刚柔力,能弯曲自如。单双手持之,无往不利。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角铗:齿铗的别称。见“齿铗”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匕首 古代一种以刺为主兼能砍击的短兵器。形制似剑,但比剑短;其首象匕,因此得名。最早为石匕首,商、周时为铜制,春秋战国后为铁制。《史记•吴太伯世家》:“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司马贞索隐:“刘氏曰:‘匕首,短剑也。’按《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通俗文》云‘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也’。”因其短小,故为近战防身之用,或为刺客所用;有的还淬以毒药,以增加其杀敌效能。《史记•刺客列传》载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豫求天下之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汉人匕首与长剑并用,官吏常佩带长,怀揣匕首。晋代匕首形制稍变,首为环形、状类纱帽,格下分,茎宽平,柄与刃几乎等长。此后,形制变化不大,仅柄部稍短。唐以后,匕首仅敛藏以备防身,或为侠客所用,不再是常备兵器。李白《侠客行》:“少年学剑术,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鞘 古代通称装刀剑的套子为“鞘”。或作“削”、“(鞘)”。周代始有剑鞘,以竹木皮革为之,外饰以金银玉器。《方言》卷九:“剑削,自关而东或谓之廓,或谓之削。”戴震《方言疏证》:“削,亦作(鞘)(意:鞘)”。《玉篇》:“削,所以贮刀剑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削,今作鞘。”《汉书•货殖传》:“质氏以酒削而鼎食。”颜师古注:“削,谓刀剑室也。”参见“室”。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室 古代谓刀剑之鞘为“室”。 《方言》卷九:“剑削,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大尔雅•广器》:“刀之削谓之室。” 《史记•刺客列传》:“拨剑,剑长,操其室。”司马贞索隐:“室,谓鞘也。” 《西京杂记》第一:“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梃剑不殊。 “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其(桦木皮)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参见“鞘”。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8-4 09:13:41
    牙 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精。凡始竖牙,必以刚日,刚日者,谓上剋下也。立牙之日,吉气来应,大腾之征,黄帝出军决曰,始立牙之日,旗幡指敌,或从风而举,晖晖绝(太平御觉三百三十九作终)日,不绝(御觉作绕)竿,勇气奔逸。又曰,将军出兵,有所讨伐。引兵出城门,望见白云及白水者,举白牙旗;五色牙旗,随天气四时。魏志曰,典韦初为张貌士属,赵宠牙门长大,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異才力。吴志曰,陆逊为右部督,会丹阳贼帅费栈,扇动山越。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所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付鼓角。夜潜出谷间,鼓(嘈)而前,应即破散。抱朴子曰,军所始举牙立旗,风气和调,幡校飘飘,终日不息者,其军有功。[赋]吴胡综大牙赋曰,黄初八年,黄龙见夏口,孙权称号。因瑞改元,作黄龙大牙,常在军中,进退视其所向。命综为赋曰,狼狐(初学记二十二作弧)垂蒙(初学记作象太平御暨三百三十九作曜)。实惟兵精。圣人观法,是效是营,始作器械,爰求厥成。明明大吴,实天生德,仍律天时,制其神军。取象太一,五将三门,疾则如电,迟则如云。进止有度,约而不烦。四灵既布,黄龙处中,周制日月,实曰太常。杰然特立,六军四望。[祭文]后汉滕辅祭牙文曰。恭羌太守(初学记二十二作恭修太牢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九作恭羞太牢,此讹)。絜薦遐灵,推毂之任,实讨不庭。天道助顺,正直聪明,晋袁宏祭牙文曰,天生五材,治道所司,废一不可,静乱辅时。晋顾恺之祭牙文曰,维某年某月日,录尚书事豫章公裕。敢告黄帝蚩尤五兵之灵,两仪有政,四海有王,奉命在天,世德重光,烈烈高牙,阗阗伐鼓。白气经天,简扬神武,宋王诞伐广固祭牙文曰,敬建崇牙,显兹威灵。使鸣金辍【】,无战有宁。皇风幽被,凯旆归旌。宋郑鲜祭牙文曰,洁牲先事。荐兹敬祭,崇牙既建,义锋增历,人鬼一揆,三才同契。惟兹灵鉴。庶必有察,逆顺幽辩。忠孝显节,能使凶醜时歼,主宁臣悦。振旅上京,凯归西蕃。神器增晖,四境永安。
    (摘自《艺文类聚》)
    匕首 通俗文曰,匕首,剑属,其头类匕,故曰匕首。短而便用。《说苑》曰,秦王以五十里对鄢陵之君,辞不受,使唐且谢秦,秦王怒曰,尝见天子之怒乎,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韦带之士怒乎。一怒伏尸二人,流血五不,即按其匕旨起曰,今将是矣王变色曰,先生就坐寡人喻骄,秦破韩减魏。鄢陵独以五十里存者,徒用先生故也。《诸葛故事》曰,成都作匕首五百枚,以给骑士。典论曰,昔周鲁宝雍狐之戟。屈卢之柔,孤父之戈。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君子有文事,必有武备矣。又曰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神仙传曰,有书生姓张。就李仲文学隐术,久无所得,患之,张怀匕首斫之,仲文笑曰,我宁可杀。[铭]晋张战匕首铭曰,元民造制,戒豫惟谨。匕首之设,应速用近,既不忽备,亦无轻忿,利以形彰,切以道隐。
    (摘自《艺文类聚》)
    (小双械)匕首类
    匕首的年代悠远,石器时代即有石匕首。至商、周发展为青铜或铁铸成。至汉代军中骑士多配有。晋代张载《匕首铭》云:“匕首之设,应速应近,即不忽备,亦无轻念。利用形彰,切以道隐。”
    至唐代,佩带匕首之风仍盛,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载:“刘氏曰‘匕首,短剑也’。《盐铁论》中以为长尺八寸。《通俗文》谓:‘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也。’“现今所用匕首,长约七八寸,多为钢制,有单刃和双刃之别,双刃之匕首中有脊,两边逐锐,头尖而薄。匕首的基本南昌法有刺、扎、挑、抹、豁、格、剜、剪、带等。其练法有单匕首练及匕首与其他兵器对练等。但一般匕首都为双使。现介绍如下几种匕首。
    (1)匕首:剑体短的一种。别称有短剑、小剑、叉子、插子。
    (2)石匕首:为石器时代的兵器。
    (3)小剑:匕首的古时别名。《闻奇录》:“有卫士于腕间出弹子一丸,皆五色, 令变化,即化双燕飞腾,又令变,即化二小剑交击,须臾复为丸入腕中。”《考工记•姚代为剑疏》:“汉时名小剑为匕首。”见“匕首”条。
    (4)叉子:匕首别称。见“匕首”条。
    (5)短剑:见“匕首”条。
    (6)插子:亦称“攘子”,匕首的别名。
    (7)羊角匕首:古代名匕首。《虞初志》:“有尼授聂隐娘羊角匕首,广三寸,为其脑后藏匕首,而无新伤,用即抽之。”《说渊聂隐娘传》:“隐娘自言,被一尼挈去,教之剑术,授以羊角匕首。”
    (8)百辟匕首: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匕首三,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9)清刚:匕首名。见“百辟匕首”条。
    (10)扬文:匕首名。见“百辟匕首”条。
    (11)龙鳞:匕首名。见“百辟匕首”条。
    (12)两刃匕首:匕首的一种,其形式为中脊,二边有刃。《魏书•孙俊传》:“于悦怀中得两刃匕首,遂杀之。”
    (13)徐氏匕首:古代名匕首。《典论》:“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
    (14)徐夫人匕首:古代名匕首。《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燕太子丹使轲刺秦王,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粹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
    (15)梅花匕:匕首的一种。其形为两端有枪头的锐器,长约一尺二寸,铁制,当中作握手用,其杆为圆形或方形,上缠绸带,握手处有一个月牙开拓护手刃,使用时,一般左右两手各持一匕。
    (16)铜匕首:古代名匕首。《妖乱志》:“肃胜纳财于吕用之,求知盐城。高骈有难色,用之曰:一宝剑在盐城井中,须灵官取之,骈许之数日,胜献一铜匕首,用之曰:此北帝新佩也,得之者,兵不敢犯,骈宝秘之,常持以坐起。”
    (17)虞帝匕首:匕首的一种。《汉书•王莽传》:“莽绀服,带玺笔,持虞帝匕首。”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扇类
    扇 属短兵械之一。由扇面和扇骨组成。扇面为丝、绸、绢、纱等制成。扇骨为竹篾或钢、铁所制。扇原用于夏季纳凉,多甩芭蕉扇、纸扇、檀香扇等。也有用于室内装饰的,多以各种高档扇类为主,有骨扇、木扇、大扇等均配有各式漂亮图案。用于中医治病的以柏木扇为主。而用于气功治病养生的多以武当太极金扇功为主。用于武术技击的多以铁扇为主。
    扇子,比一般兵器简单、携带方便。可收拢藏于包内,也可插于腰间。轻便的也可插于后衣领之内,但真正能练好扇子功,却非易事。河南豫剧导演牛得草先生,在扮演《七品芝麻官》中,将未开之扇盘旋于五指之中,翻舞起扇花,使观众叹为观止,望莫能及。深知其在扇子上是花了很大的心血的。还有乾隆皇帝游江南之时,一把扇子从不离身。可见扇子的功用与价值,是十分可贵的。现介绍几种不同的扇子,以飨读者。
    (1)铁扇子:长一尺二寸,扇骨为钢或铁制,扇面为丝或短纱所帛,其边锋有锋利的刺刃,此扇合拢如铁棍,可击可打,展开似刀,可砍、可劈,亦可上遮下挡以防暗器。它的特点是:一物多用、即可扇风祛暑,又可防身御敌。技击又能刚柔相济,攻守兼备,变化多端。
    (2)少林铁扇子:长一尺二寸,有十八股、二十四股、三十六股。清代祖月高僧精练此械。
    (3)少林天罡劈水扇:扇把长九寸,扇身长一尺二寸,宽六寸,全长二尺一寸,头有缨尾。明代觉训,清末如净,贞秋等练此械。
    (4)武当太极金扇:系武当派练气养生功汉的一种扇了。太极金扇功源于唐代,由皇宫内桃花扇舞衍化而来,迄今已有千年之历史。其扇功法有:采天地之气、排体内病气、摩扇、旋扇、穿扇、颤扇、翻扇、点扇等。适合中老年舞练。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8-4 09:14:24
    (小双械)针刺类
    (1)八卦龙形针:武当兵械的一种。以钢铁制成,中间粗,两头细而尖,成圆锥体,中间有一铁环铆连,使用时套于中指,余四指可紧握,也可松放,拔动钢针使其转动自如,用法有如峨嵋刺相似。
    (2)峨嵋刺:短双奇生兵器,又称峨嵋对刺或双锋挝,原为水战中使用的暗器。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后改为陆上应用,长约一尺,两头细中间粗的锥形体,头略扁,呈菱形带尖,刺身正中有一小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下有一铁环与之相接连。练时中指套于铁环中,余四指紧握刺身,当四指放开,运用抖腕或四指的技动,可快速转动。演练时双手各执一刺,击法有刺、穿、挑、拔、扎、架等。
    (4)针棒:短双器械,形如峨嵋刺,长约八寸,铁刺。中间粗两头细。中有一孔,由铁钉与环连接。一端为尖锥体,一端为圆坏形体,环为扁平状,用时中指穿入环内,手一摇,针棒随之转动,用法如峨嵋刺。
    (5)月牙刺:小双械的一种。护手两头有尖刺。护手前有钺似月牙形,舞练时双手群执一把。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小双械)钺类
    (1)护物钺:又名“轮刺”。握手周围有四个小钺。其中两个小钺位于近握把处两头,与中间的一大钺相连接。大钺的两头又与另两头小钺相连接,使用时双手各握一把。
    (2)子母鸳鸯钺:即八卦钺。系八卦门器械之一。套路名称有蟒行钺、狮滚钺、虎扑钺、熊背钺、蛇缠钺、马创钺、猴戏钺、鹏展钺、。每一形钺是一趟,八趟为一套,每趟钺为二十四式,共计192式。
    (3)子午鸳鸯钺:小双器械的一种,演练时双手各持一把。
    (4)鸡爪阴阳钺:形如获至宝鸡爪,舞练时双手各执一把。
    (5)少林护手钺:少林小双械的一种。两尖宽七寸八分,清未如净法师练此器。
    (6)少林蛇形钺:少林小双械的一种,每个全长二尺五寸。清代清莲、静修、真灵精此术。

    二刀: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兴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

    百胜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安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定业: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定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神术: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建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善胜:古代名刀。《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威胜: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

    腾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七圣刀:古代名刀。

    大夏龙雀:古代名刀。《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巨刀:刀的一种。《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误,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龙刀:古代名刀。《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龙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蕴传》:“为广德令,欲以将领自奋。每抚刀曰:龙泉太阿,汝知我者”。

    龙鳞: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玉环刀:古代名刀。《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

    百炼:古代宝刀。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曹植《宝刀赋》:“‘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犵党:古代名刀。宋•辅《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铦利,名犵党。”

    阮师刀:古代名刀。晋•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书》:“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郑玄注:“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

    含章: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灵宝: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张飞刀:名刀的一种。三国时期张飞所佩的腰刀。又称“新亭侯”。《刀剑录》:“张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

    宝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郑刀:古代名刀。《周礼•考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也。”

    青犊: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二曰青犊……”。

    鸣鸿刀:古代名刀。《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孟劳:古代名刀。《谷粱传•鲁僖公元年》:“公子友谓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回:‘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

    神刀:刀的一种。相传为诸葛亮指挥下百炼而成。《蒲元传》:“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汉水钝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申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环者,乃是其遗范。”

    项羽刀: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王侯鲭》:“董卓少耕野得一刀,无文,四面隐起山云文,斫王如木。及贵,以视蔡邕,邕曰:此项羽刀。”

    泰山宝环刀:古代名刀。《列异传》:“仙人王方平,降陈节之有,以刀一口,长五尺三寸,名泰山宝环,……曰:此刀不能为馀益,独卧卦可使无鬼,入军不伤,勿以入厕,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后有从汝求者,可争与之。后果有与载钱百万清刀者。”

    素质:古代名刀。《北堂书钞》魏文帝曹丕《典论》:“余造百辟宝刀三,……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太平御览•兵部•刀》:“(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桂溪刀:古代名刀。黄庭坚:“我有桂溪刀,聊凭东风去。”

    宿铁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怀文传》:“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出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

    鸾刀:古代名刀。《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诗经》:“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筋。”

    铜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书旧给介士二百人,人给大铜口刀一枚。”

    银装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阐文传》:“梁武帝起兵,阐文劝。仍遣客私报帝,并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

    脱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朝仪刀:《刀剑录》:“明帝鸾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仪刀。小篆书,长四尺。”

    新亭侯:古代名刀。见“张飞刀”条。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三曰漏景。”

    警恶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杨贵妃文玄琰,小时尝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间佩之,或前有恶兽盗贼,则所佩之刀铿然有声,似警于人也,故名曰警恶刀。”
    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大砍刀: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刀环。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大横刀:唐代短刀的一种。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千牛刀:利刀的别称。《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宰牛数千头,所用刀仍锋利无比。故后世称锋利的刀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一•箴戒》:“时杨玉夫见昱醉无所知,乃与杨万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斩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种。《三才图会》:“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后演变成现今短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片刀:古刀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仪刀:唐代军刀。《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服刀: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柳叶刀:其刀身形似柳叶,故名。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削: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惟其尖上 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麻札刀:《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掇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长戈二百,掇刀铺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温铜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绍王《两般秋雨追随笔》载:“传为明戎政尚书陆公完字遗物,恩陵赐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猨刀:古代刀的一种。“猨”通“猿”。《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战用刀。又名金背大环刀。其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刀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挥动时,环击刀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腰刀:刀长约三飞,刀身狭,柄短。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二人夺: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刀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8-4 09:14:59
    干将
    古代名剑名。干将,本人名,相传他与其妻莫邪铸有名剑二枚,因以名其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请干将作名剑二枝。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金铁之精不流,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一说干将、莫邪铸剑,铁汁不流,莫邪投身于炉而成剑。参见“莫邪”。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①古代剑名。与“莫邪”剑齐名。②人名。是战国越人欧治子之徒。《吴越春秋》:“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计不下,莫邪(干将之妻)断发剪爪投入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命其名以记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干:指春秋时期吴国名剑“干将”。《战国策•赵策》:“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金试则截盘义。”《吕氏春秋•疑似》高诱注:“吴干,吴之干将者也。”参见“干将”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干胜: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雌雄剑:①古代名剑。晋•王嘉《拾遗记》载: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物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②指插于一鞘之双剑,二剑把扁平,剑身一边平,另一边有脊,相合成一剑之形。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莫邪
    古代宝剑名。或作“镆邪”、“镆铘”、“莫铘”。唐•陆广微《吴地记•院门》载: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汁不流。干将妻莫邪问该如何办,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以女子配炉神,即得。莫邪闻言即投身炉中,铁汁出,铸成二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叫“莫邪”。一说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而后剑成。参见“干将”。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莫邪:①古代名剑。②春秋时期吴国铸师干将之妻。《吴地记》:“匠门之名干将门。吴王使干将于此铸剑,……其妻莫邪……跃入炉中,铁汁遂出。成二剑,雄号干将,作龟纹;雌号莫邪,鳗文。”参见“干将”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墨阳: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龙渊
    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楚王令欧冶子、干将师徒铸铁剑。欧冶子、干将作成铁剑三支:一名龙渊、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献给楚王。楚王见后非常高兴,问道:“何谓龙渊、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太阿,观其(纹),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纹)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纹)”即刃上碎锦式花纹。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因称“龙泉。”又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见《晋书•张华传》)。
    也泛指宝剑。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龙渊剑:古代名剑。《汉书•武帝纪》龙渊:“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古龙渊之剑,取于此水。”一云即“龙泉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龙泉剑:古代名剑。亦称“龙渊剑”。出自河南西平县。取当地龙泉水淬剑而得名。《东观汉记》:“章帝赐尚书剑,韩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泉剑”。又,浙江龙泉县所铸之剑,亦称“龙泉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丰城剑:古代名剑。即龙泉、太阿剑。《晋书•张华传》;“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太阿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欧冶子、干将所铸。也作“泰阿”。《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史记•李斯列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参见“龙渊”。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太阿剑:古代名剑。亦作“泰阿剑”。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三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一作“太哥”。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太哥:“太阿剑”之异名。敦煌遗书《王陵变文》:“不可别物,请大王腰间太哥宝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泰阿:春秋时期名剑之一。这作宝剑的通称。为铸剑名师欧冶子、干将所铸。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史记•李斯列传》:“今陛十……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一作“太阿”。参见“太阿剑”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胜邪: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参见“湛卢”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工布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干将师徒所铸。参见“龙渊”。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工布: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汇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磐郢:古代名剑。《吴越春秋》:“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泸。”一作“豪曹”。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毫曹:古代名剑。《吴越春秋》:“(越)王以毫曹示薛烛,烛曰:‘夫宝剑五色并见,毫曹暗无光,殒其光芒,其神亡矣’。”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湛卢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庐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卢。”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湛卢: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晋•左太冲《吴都赋》:“吴钩越棘,纯钧湛泸。”相传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卢、纯钧、胜邪;其小者有鱼肠、世阙。湛泸宝剑因通体“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而得名。一作“冗卢”。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胜邪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参见“湛卢”。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鱼肠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参见“湛卢”。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鱼肠: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剑之一。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参见“湛卢”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蟠钢剑:“鱼肠”剑之别名。宋•沈括《梦溪笔谈》:“鱼肠即蟠钢剑也。”亦称松纹剑。参见“鱼肠”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松纹:古代名剑“鱼肠”之别称。《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经纬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巨阙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苟子•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或直称“阙”《艺文类聚》:“桓公之慈、太公之阙、立王之琢,……皆古良剑也。”参见“湛卢”。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巨阙: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荀子•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辟闾:古代名剑。《旬子•性恶》:“恒公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纯钩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客有能相剑者名薛烛,王召而问之,(客曰)……扬其华,(揪)如芙蓉始出,观其(纹)(花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参见“湛卢”。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纯钧: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文选•吴都赋》:“吴钩越戟,纯钧湛卢。”唐•刘良注:“纯钧、湛卢,二剑名也。”也称“纯钩”。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纯钩:古代宝剑。“纯钧”之异名。《淮南子•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参阅“纯钧”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淳钧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欧冶子所炼。《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治子而淳钧之剑成。”亦名纯钧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燕支: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蔡愉: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画影剑: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 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腾空剑:传说中古代部族道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瑞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参见“画影剑”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轩辕剑:古代名剑。《名剑记》:“轩辕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之古字题名。”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启剑:古代名剑。相传为夏禹之了启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夏禹子帝启在位十年,对庚戍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山月日月。”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夹剑:古代名剑。传说殷帝孔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名曰‘夹’,古文篆书,长四尺一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太康剑:古代名剑。以此剑造于殷帝太康在位时,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启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岁在三月辛卯春,铸一铜剑,上有八方面,长三尺三寸头,头方。”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定光:古代剑名。传说殷帝太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岁次甲子铸一剑,长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含光:古代名剑。春秋时卫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宵练。《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承影:古代名剑:为春秋时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蛟分承影,雁落忘归。”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宵练: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不见光,方夜则见方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骜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练”。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夏禹剑:古代名剑。传说为夏朝大禹时所铸。《名剑录》:“夏禹铸一剑,藏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铜剑:古代剑名。以铜铸成。《刀剑录》:“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铸一铜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锟戎:古代名剑。《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之剑,……切玉如泥。亦作昆吾。”注:“昆吾,龙剑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轻吕:古代名剑。《逸周书•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施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典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镇岳尚方剑:古代名剑。相传为西周时期昭王瑕在位时所铸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尚书’,古文篆书,长五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掩日: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转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悬翦: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造的八把长剑之四。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惊鲵: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五。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灭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六。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却邪:春秋时期越王勾战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七。参见“八剑”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真刚: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八。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光剑:古代名剑。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用之物,长约一尺五寸,茎为圆柱形,有两道箍棱。剑身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剑以战茂人。”为安徽省南陵县出土文物。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王剑:古代名剑。《项奎虎丘山诗》:“当时吴王剑,砺光裂岩幽。”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王夫差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辉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9.1厘米,剑身宽厘米。剑身上有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王光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0厘米,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吴越剑:古代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手其他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永用剑:古代名剑。《拳剑指南》:“永用剑是铜质铸,为古吴季子之子逞之佩剑。……此剑式样颇小,度为古代佩持之手剑。”此刻全长一尺五寸六分,重为一斤六两,剑柄较短。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伍子胥剑: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带宝剑。清•俞越《茶香室三钞•伍子胥剑》:“伍子剑,在澹台潮中,长五尺许,有伍子胥 ,时浮水面,人取之必病,弃之好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必卢剑:古代名剑。《吴越春秋》:“越王赐文种属卢之剑。”一作“属镂”。参见“属镂”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属镂:古代名剑。《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有:“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自刎”事。《吴越春秋》作“属卢”;《广雅•释器》作“属鹿”;扬雄《太玄赋》作“属娄”;《荀子•成相》作“独鹿”。参见“干胜”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独鹿:古代剑名。《荀子•成相》:“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注》:“独鹿与属镂同”。“属镂”系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剑名。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越王勾践剑:古剑名。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文,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越州勾剑:指春秋时越王朱勾之宝剑。湖北省荆门市子陵岗发掘出五百多件东周至东汉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剑尤为珍贵,是继越王勾践剑之后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国宝。这把剑通体长56.2厘米,以篆文铸成的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清晰而精美,可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媲美。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步光剑:春秒时期越国名剑。《史记》:“越使大夫种言于吴王,曰:“闻大王将兴丈义,因奉屈虏之矛,步光之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扁诸:古代剑名。《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注:“阖闾既铸成干将、莫邪二剑,余铸得三千,并号扁诸之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时耗: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扁诸之剑三斤,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长扬剑:春秋时代晚期的钢剑。因1976年4月考古者发掘长沙“长扬六十五号”墓时出土,故得名。为我国被发现的第一柄古代钢剑。此剑茎长7.8厘米,身长30.6厘米,宽2-2.6厘米,脊厚0.7厘米。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长铗
    古代宝剑名。较-般剑为长。《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王逸注:“长挟,剑名,其所带长剑,楚人名为长铗也。王夫之通释:“长铗,剑也。”《战同策•齐策四》:“居有倾,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兮’。”
    (摘自《中国军事文化大辞典》)
    长铗:长剑的别称。汉•扬雄《方言》:“长剑,楚人名曰长铗。”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阳剑:古代名剑。《文选•匕命》:“楚之阳剑,欧治所营。”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鹿卢剑:古代名剑。《宋书•符瑞志》:“宋太宗为徐州刺史,出镇彭城,昭太后赐以大珠,鹿卢剑,此剑是御服,占者以为嘉祥。”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定秦:古代名剑。相传为秦始皇所铸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岁,以三年岁次丁已,采北祗铜铸二剑,名曰‘定秦’,小篆书。李斯书,长三尺六十。”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诫剑:古代剑名。传说为秦昭王稷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岁次丙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诫’,大篆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水心剑:古代名剑。《晋书•束哲传》:“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赤霄剑:汉高祖刘邦斩蛇所用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斩蛇剑:一名“斩蛇”。汉高祖刘邦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参见“断蛇”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断蛇:古代剑名。《广雅•释器》:“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参见“干胜” 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秀霸:汉光武帝刘秀所佩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光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分景剑:古代名剑。《汉武帝内传》:“王母腰佩分景之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崩)剑:古代名剑。汉平帝所用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汉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剑,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书。”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神龟:古代名剑。汉文帝剂恒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文帝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岁次庚午铸二剑,长三尺六寸,铭曰‘神龟’。多刻龟形以应大横之兆。”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随侯剑:古代剑名。《汉书•郊祀记》:“又以方土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飞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一。曹丕《曹论》:“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浃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一作“蜚景”。元仓子曰:“蜚景之剑,威夺百日,气成紫霞。”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流采: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二。参见“飞景”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华铤: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三。曹丕《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 ,饰以文玉,表以通犀。”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孟德剑:三国时曹操所用之玉剑。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曹操对锋利刃:刀式古剑。剑背贴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故名。剑身长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东济宁西关古墓中出土。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珠剑:古代名剑。《南史•羊侃传》:“魏帝壮之,赐以珠剑”。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杨修剑:古代名剑。为汉末文学家杨修的佩剑。剑身长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杨修”二字,柄长八寸,重十四两。便 作圆环形,护手及剑柄、剑鞘均为木质,吞口为紫铜质。《紫剑指南》:“剑式极古,隐约为篆书‘杨修’二字。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白虹: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晋•崔豹《古今注》:“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表冥,六曰百里。”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紫电:二国吴在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二。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琥库。”参见“白虹”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辟邪: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三。参见“白虹”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流星: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四。唐•杨炯《杨盈川集•送刘校书从军》诗:“赤土流星剑,鸟号明月弓。”参见“白虹”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青冥: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五。参见“白虹”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百里:古代名剑。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六。参见“白虹”条。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千古剑:古代名剑。《万剑录》载:“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作千古剑,万古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越炭作之。”
    (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 呆呆星人
    呆呆星人 2011-8-4 09:15:34
    可能有点重复的,没花时间去删节

你可能喜欢

另一篇古代兵器(ZT) 
联系
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