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1:43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转)

来自新浪网的搜神记,老帖子,原帖就无图,看到图方面的说明,请无视

中国古代兵器

刀剑

本章节将介绍冷兵器中,以斩和刺为攻击方式的武器,即有着利刃的刀和剑。刀剑的杀伤力很强(如果说打兵器和长兵器的致伤是一个点,那么刀剑则是一条线),指伤后是很难愈合。尤其是对没有铠甲防御的敌人,刀剑的攻击里是最有效的。

平时,刀剑常常是作为一个单词来说的,然后“刀”和“剑”是有根本区别的。单刃的称之为“刀”,而两侧都带刃的则为“剑”。当然,有双刃的二郎刀不在此例。

对刀剑还可以进行细分类。在本书所列的范围,又将把剑、直刀、吴钩、倭刀、朴刀称为短兵器;而把大刀、二郎刀划为长兵器一类。

刀剑在兵器中的地位

在武术界,刀剑是变化和门类最多的兵器,流派很多,仅次于拳法,而且还有专一的刀剑流派。在武术界,所设想的对手或敌人都是不穿铠甲的普通人。对于这样无丝毫防御装备的敌人,锋利轻快的刀剑可发挥最大的威力,“刀如猛虎,剑似疾风”,正是刀剑对无铠甲敌人具有最大威力的真实写照。

在小说中,被颂扬的英雄好汉,也大多是使用刀剑,在人们心目中,刀剑已成为英雄和勇士的象征。例如《三国演义》中关于的偃月刀,《北游记》真武玄天上帝的七星剑,还有《封神演义》杨戬的三尖两刃刀,都是典型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就是世界各国,刀剑在所有兵器之中,也是最有威望,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兵器。

遗憾的是,军队中的将士官兵虽然都配备有用于近站的刀剑,但是在军事领域中刀剑的地位并不显赫。众所周知,在战场上,最得心应手和最先使用的,不是刀剑,而是弓箭和长枪这类长兵器。何况士兵都身穿铠甲,这就大大减弱了刀剑平时所特有的威力。因此,在战场上,刀剑只是作为一种非攻击性的防御兵器来装备军队的。当然,在树林、市区或战船上就不同了。长兵器往往因一些障碍无受到场地条件限制,因此,锋利灵活的刀剑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而成为在这些战场的主力兵器。

刀剑的历史

对刀剑的个别介绍,放在各章节中。这里主要从总的方面来介绍刀剑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具有很大威力的刀剑,当然是在有了金属制的兵器以后才出现的。虽然在此之前就有石刀,但是在石器时代刀剑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因为石头终究不是知道刀刃的合适材料。后来,有了青铜,并开始用它来制造各工具。由于刀剑的制造需要很多贵重的金属,而且在当时,又不具备用以生产又薄又硬的刀刃的制作技术。春秋时代以后,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刀剑这种兵器才在南方的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以及楚(今湖南就、湖北一带)这些有利于使用刀剑的诸侯国逐渐发展起来,并采用锻造工艺大量生产。

  武器往往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刀剑的形状、尺寸就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从春秋时代到汉,剑的使用非常普遍,发展很快。而在汉代,由于骑兵的发展,劈斩技法得到重视,所以直刀盛行起来,而且一直持续到唐朝,久用不衰。后来,又出现了在刀身加上长柄的新型刀剑兵器,例如唐代时期的陌刀,宋代用来对抗装甲骑兵而加厚刀刃的大刀,都盛行一时。宋朝以后,由于火器的发展,铠甲的价值下降,于是刀剑再显威力,又流行起来。但是再往后,直刀便日趋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曲刀,这在现今的中国还能看到。从明朝的嘉靖年间到十七世纪,日本刀以其精良的材质和性能,传入中国,并盛极一时。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2:04

  大刀

  外观和用法

  大刀是在长柄前端固定有宽大刀刃的刀身的一种兵器,属长兵器类。刀身重,切弯翘,主要用于劈砍。很重的刀身劈杀,除了利用锋利的刀刃,重量本身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用“劈杀”来表现大的威力更为确切。即使敌人披戴厚厚的铠甲,也能给予致命的伤害。

  大刀的刀身用钢制而成,刀柄为硬木,其后端安有铁制的鐏,大刀的长度(刀身和刀柄的总和)为2-3m,重18-24kg,最重的大刀可达54kg。刀身与大刀全长的比例约2:1。

  偃月刀(图1)在诸种大刀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大刀的典型和象征。由于偃月刀外观雄大,且装饰华丽,所以多用于演戏和习武训练方面,而不多用于实战。眉尖刀(图2)则和偃月刀相反,给人以一种质朴使用之感,是适用于实战的一种大刀。图中所示的两把大刀都是出自宋代。

  历史与发展

  长柄上安有大刀的武器,它的出现可以追溺到西汉。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双刃大型剑上安上长柄,称做“斩马剑”的新式兵器。其实,这种兵器和单刀、大刀以及双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

  这种双刃斩马剑,其外观随着时间有很大变化。到了唐代,就已经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刀一模一样了。而斩马剑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在北宋的《武经总要》书中,把大刀分为屈刀、掩月刀(类似“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和 笔刀这五个种类。

  宋代,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主要装备。例如,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宋军和金兵的郾城之战,宋将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当时,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按照这一战术,岳飞命令士兵“不要管马上面的上的人,只瞄准马腿!”而大获全胜。

  大刀的使用,在宋代可谓达到了顶点。后来,由于火器(热兵器)武器的不断发展,装甲骑兵的作用日渐减少,加之大刀因过重而不灵活,所以和笨重的大斧遭受了同样的命运,逐渐地从战场上消失了,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兵器,还部分地保留着。

  到了明代,大刀之中只剩下偃月刀和鉤镰刀两个种类。由于偃月刀太重,已不在实战中使用,只是在演武场上,还能显出昔日的风采。而在战场上,只是使用鉤镰刀。到了清朝,在正规军中,只有汉军的绿营使用着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这四中大刀。为了用起来灵活,这些大刀的长度都较以前缩短了许多,一般在170-240cm左右。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最善用大刀的名将。他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实重82斤。按明代的计算换算,约为41kg。据考证,偃月刀在关羽的三国时代尚未出现,因此,关羽实际使用的大刀并不是这种偃月刀。

  《水浒传》中的关胜,是关羽的后代,和他的先辈一样,是梁山泊使用偃月刀首屈一指的一员猛将。可以认为,《水浒传》中的关胜,就是《三国演义》关羽的再现,是一个被典型化了的人物。历史上的关胜,是宋朝济南(在今山东省)的一名守将,因手使大刀,颇有名气,故而得“大刀”绰号。

  朴刀

  外观和用法

朴刀(图1)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使用时,两手握者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

  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朴刀全长约60-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

  历史与发展

  朴刀出现于宋代,到了清末前后,才被广泛使用。

  因此,在《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朴刀多在民间使用,但是在清朝,却破例地把朴刀纳入军队的指定兵器之中。

  朴刀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太平刀”。这是由于在清末年间,太平天国的士兵都使用朴刀而得名的。然而,当时的太平天国军不只是使用着这些传统而古老的兵器,在火器装备方面,也胜于清朝正规军。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2:20

直刀

·外观和用法

  刀柄带环的刀(图1),被叫做“环首刀”或“环柄刀”。因其刀刃(刀身部分)不弯翘,所以按形状把这种刀分类为直刀。从西汉到南宋,这种刀,作为一种上好的短兵器而被广泛使用着。

  直刀由刀身、刀柄和刀环所构成,而且这三部分是一次成型制成的。刀刃材料,是用当时材料最好的钢锻造而成。用来防止敌人兵器刺伤手部的护手〈称做“格”〉,在唐代并没有,但是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用铁或钢给以特殊加工。唐代以后,所见的直刀就都有护手了。为了手握着舒适并出于防滑的目的,在刀柄上一般都缠有皮条,而最高级的是使用鲨鱼(也叫做“鲛”)皮。在汉代的时候,刀柄后边的刀环,并非千篇一律都是圆形的。到了南北朝时代,除了圆形刀环外,也有许多是采用龙、凤、麒麟、大象这些象征着雄猛、虚幻的动物图形。

图中的直刀出自后汉时代,经过三十次锻造,含碳量0.6-0.7%的钢制而成。刀长111.5cm,但是并没有护手。根据出土资料考证,当时的直刀长为100-128.5cm,其中,刀柄部分(包括刀环)占15-20%。

直刀多是单手握刀,是一种以劈砍为主的兵器。刀尖异常锋锐,带护手的直刀,和剑一样,可以用来刺戳。护手固然能有效防止敌人兵器伤害,而在以刀当剑刺戳对方时,也可以保护自己手臂不受损伤(剑是一种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兵器,所以任何历史时期的剑,都有护手)。

所以唐代以前没有护手的直刀,除个别场合外,几乎没有采用刺戳方法来攻击对手的。

历史与发展

到和剑一样,源远流长,自古有之。石器时代有石刀,到了商、周已开始使用青铜刀了。在这个时期,刀的用途和剑一样,主要用于防御自卫、砍头和割下敌人的左耳。从西周到春秋时代,产生了很多材质很高的剑。所以,剑是当时短兵器的主流。只是到了汉代,刀才取代了剑,成为短兵器中的佼佼者。

为了适应和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汉代大力发展骑兵,刀这种兵器也随之得到发展,并成为主要的战斗武器。在战场上骑兵首先使用的是弓箭和长兵器,只是在没有了长兵器(扎进敌人身体拔不出或发生折断损坏),或进行近战的时候,才使用佩带的短兵器。以近战为主的骑兵,在骑战中,常常相错厮杀,适合劈砍的短兵器就成了主兵器被使用。在这种以劈砍为主的战斗中,刀剑相拼时,刀背很厚的刀类兵器就占了构造上的优势,不容易折断。这样,单刃的刀就取代了双刃的剑,成为骑兵的重要装备兵器。出于同样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装备了这种厚重刀背的单刃刀。

刀之所以能取代剑的另一个理由,是刀的制造成本比剑低,而且生产时间短,因此用它来装备军队更有利。

在汉代,由于刀的使用在军队里相当普及,受此影响,从皇帝到大大小小的官吏,早时佩带的兵器换成了后背的单刃刀,而少见带剑的了。在西汉,官吏们佩剑是一种义务,而到了东汉,剑和刀已处于同等地位,择其一种即可。但是,除了特殊的仪式或场面,佩带刀则是最普遍的。在平时,官吏们随身佩带的剑和刀,完全是一种装饰华美的工艺品,而在战场上,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武器。

从三国时代到隋完成同意的这个时期,这种直刀,在诸多的短兵器中独占鳌头,成为主要兵器。由于冶炼技术的缉捕,又处于战乱时期,就更迫切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兵器,于是就产生了制造了很多时实战性强、材质也好的诸多兵器。

例如,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命其部下啊蒲元在斜谷一次就制造了三千把精巧的钢刀。而且锐利无比,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所有钢刀,由此得名“神刀”,在制造这种神刀的过程中,蒲元重视刀刃的刚度这个环节,即刀刃的淬火工艺。考虑到冷却水质不同而极大影响的硬度。为此,在选用冷却水上下了工夫,获得了成功。

夏朝的赫连勃勃于408年制造五把点缀有龙凤的“大夏龙凤刀”。刀柄后端有刀环,刀长约94cm。据说,是使用经过一百次锻造“百炼钢”精制而成的宝刀。可与春秋时代吴、楚的名剑“湛卢”媲美。而这个时期,最有名气的刀,却是北齐綦母怀文所造的宿铁刀。相传,使用优质钢制造的宿戟刀,坚硬锋利无比,能砍透三十张铁质铠甲片。

唐朝军队中,刀这种短兵器的装备率很高,约占20%。唐朝军队士兵装备着弓、弩等远射兵器和枪这类长兵器,同时还配备有刀这种短兵器。今天远距离时,使用长兵器,在近战白刃格斗时,就拔刀而战。在唐朝军队里,虽然直刀和渠刀同时使用,但是官吏佩带的,都是直刀。

中国的直刀,对周遍民族和亚洲许多国家--北至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西至西域诸国,南至越南,以及东邻的朝鲜和日本,都曾产生过很深的影响。从唐朝传到日本的同一形状的“太刀”,不仅是当时日本官吏的佩物,也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兵器。在正仓院和四天王寺仍可看到唐代的太刀。据说,传到日本之后不久,日本就出现了刀身弯翘的日本刀。

把直刀用于实战的最后朝代是南宋。据北宋《武经总要》记载,战场上再也看不到直刀。当然,只凭文献并不能完全确认直刀的有无。因为目前已出土了南宋时代的直刀实物。从刻在刀上的文字可以确认,这把刀是南宋咸淳六年(1270)制造的。刀长83.3cm,刀刃宽大锋利,刀柄带有防止被敌人兵器伤害的护手,是一吧刀柄带环的环首刀。从当时的雕刻可以判断,这把直刀不是只单手刀,也常用双手握着来使用的。

南宋以后,在唐朝复兴起来的曲刀则成为短兵器的主流。

伍子胥的剑

除了《封神演义》中神仙作法时用的宝剑以外,中国至尽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宝剑能施法术和念咒语的神话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在吴国做官的伍子胥念咒用的深剑就沉在()台湖。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卷入王位争霸斗争而死于吴,他为吴国夺取霸王地位作出了很大贡献。只因难以忍受不实之罪,而含恨自杀。

据说,很久以前,()台湖突然浮起一把剑,因为伍子胥给这把剑施了法术,念了咒语,而使夺取这把剑的人大病不起。要想解开这个咒语,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剑再投入()台湖。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2:38

吴钩

外观和用法

相传的“吴钩”,是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格)和刀柄所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柳叶刀(图1)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全长约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

刀的制作材料,刀刃部分使用经过硬化处理的优质铜,刀背部分用韧性好的金属制成。

刀的长度和重量,虽然根据使用者而定,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标准。长度是在持刀的手自然下垂,手握手柄,刀尖朝上状态下,以刀尖不过耳(图4)、刀重0.7kg以上为标准。

刀的一般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只手只使用一把刀的单刀式,另一中是把两把刀作为一组(副)的双刀式。单刀时,有时用另一只手使用盾、钩、拐等防御里较强的兵器。

刀的变化种类(即形态)有很多,这里很难一一介绍。但是变化较大的有图2所示的刀刃为锯齿状的锯齿刀和刀背栓铁环的环刀(图3)等。

·历史与发展

所谓“吴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下令制造的。因其锋利无比,留下这个美称,并流传至尽。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由于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南方山丘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船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也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在中国,曲刀的鼎剩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这种吴钩是模仿宝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唐代之所以盛行使用曲刀,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的版图的扩大。上面已经介绍了曲刀在中国南方广为使用的缘故。然而,即使在刀、剑最盛时期,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仍然使用着本民族固有样式的曲刀(就是在现今的中国、泰、苗、西瓦等少数民族还沿用着本民族独自式样的刀)。后来的南朝诸国,把原来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曲刀,作为本民族的兵器,装备自己的军队。隋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广为流传。

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样,但是仍完整地保留着手刀这一曲刀的流派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优势。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即使在今天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

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由于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南方感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穿水战的讲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也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这种吴钩是模仿实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唐代之所以盛行使用曲刀,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的版图的广大。上面已经介绍了曲刀在中国南方广为使用的缘由。然而,即使在刀、剑最盛时期,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仍然使用着本民族固有样式的曲刀(就是在先进的中国,傣、苗、西瓦等少数民族还沿用着本民族独自样式的刀)。后来的南朝诸国,把原来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曲刀,作为本民族的兵器,装备自己的军队。隋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广为流传。

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的优势。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即使在今天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

倭刀

外观和用法

所谓倭刀,是指明末到清代使用的一种日本刀。

图中这把倭刀,全长约155cm,刀刃部分约118cm。从刀的长度这一点来说,比中国的短兵器优越,和长兵器不相上下。

这种日本刀一劈砍术见长,攻守兼备,多一双手握刀方式使用。

和中国兵器比较,有以下三个优势。即:

(1)具有用于劈砍的理想形状

(2)材质好,用优质钢材制称

(3)重量轻,使用得手、灵活

历史与发展

在宋代前后,日本制造了具有独特形状的日本刀,而且大量出口给中国大陆。但是,那时侯的日本刀,并不是用于实战的兵器,只是一种供欣赏的艺术品。

中国人正式把日本刀作为军队的兵器,是在倭寇把这种日本刀和火枪同时用语实战之后。在近战的白刃格斗中,倭寇使用的日本刀发挥了很大的威力。而明朝士兵所使用的传统长柄兵器,在格斗中常被这种日本刀削断枪头,比火枪更使明军害怕。

以戚继光为首的明代抗倭将军们,很重视日本刀的威力。于是,也象倭寇那样,给火枪手配备了日本刀。后来,又给自己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日本刀。就是这样,从明末到清朝,日本刀一直是军队的重要装备。不仅如此,就连皇帝的护卫兵也都挎起日本刀。由于需求量很大,从日本进口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中国也开始了日本刀的制造。在当时,日本刀的威力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达到和少林棍、峨嵋枪相提并论的程度。当时中国武术家们认真研究着日本的剑法。从中发现,日本剑法不仅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技法,并且予以发展,终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日本剑法。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3:10

打兵器

本章介绍冷兵器中棍棒、斧这类以打为主要效果的兵器。

为提高命中时的打击效果,以打为主要进攻手段的打兵器,多为重量很大的重兵器。和其它种类兵器相比,打击速度比较慢,这是打兵器的一个缺点。但是,只要命中目标,即使敌人身披铠甲能减轻些伤亡,但是在重击之下,仍能致敌于重伤,这是该种兵器的长处。

打兵器,除了具有重击效果,还靠特有的“杠杆作用”而使威力大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一类就是采用多种材料组合的强化棍棒类。这类棍棒的特点是,打击部分重量远远超过手握部分的重量,并选用硬质材料制造而成。锤、狼牙棒之类就是其典型代表。另一类。是把几个坚硬的棍棒物用坚绳或铁环栓紧在一起,以增强打击力度的软兵器(称做“击兵”)类棍棒。代表性的有多节棍、多节鞭等。

打兵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坚固耐用。也就是说,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远比其它兵器耐用。刀剑类兵器容易折断,刀刃沾血后,又会严重影响锋利度,和敌人兵器相碰时,常常发生卷刃。有不少长兵器,在刺入敌人身体后,因难于或来不及拔出,而不得不放弃。可是,打兵器则不同。它可以连续打倒几十、甚至几百个敌人,兵器虽然会有些弯翘或部分损坏,但大部分表现出极大的耐用性。

从时效性受距离限制这一点看,长棍、大斧这类长兵器占有优势,而打兵器多是很中的重兵器,所以是以打近战为主的短兵器。

打兵器的地位

斧、锤不仅是各朝代军队的重要装备兵器,同时又是一种民间常用的工具。在以披甲戴盔的重步兵和骑兵为军队主力的时代,打兵器虽然是一种不可少的兵器,但是和其他长兵器或远射兵器相比,多是作为辅助性武器来使用。

在武术界,虽然不如刀剑那样显赫,但是耐用性很高的打兵器,作为一种护身器械而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重点研究的器具之一。其中,最有名气的打兵器就是少林棍。

在古往今来的许多小说中,打兵器常常是许多英雄好汉的象征性兵器。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说唐演义》中尉迟敬德的铁鞭、秦叔宝的铁锏、程咬金的大斧,还有《水浒传》中李逵的板斧、呼延灼的双鞭、秦明的狼牙棒等等。这些不仅对武术界产生了极其深渊的影响,而且这些英雄好汉以及他们使用的兵器,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佳话,被广为流传。

打兵器的历史

打兵器源远流长,是远古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当然,那时所使用的棍棒,只是一些不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始木头棍棒。后来,才慢慢出现和石头相组合的强化棍棒。斧是打兵器之中另一种最常见的主要兵器。早在石器时代,就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使用。

在金属制兵器出现以后,棍棒、斧这些打兵器,因其自身的实效性和速度所限,和带有锋利金属刃或尖的剑、矛这些兵器相比,就退居次位。因此,在周代,已不将它用于战场,只是作为一种危险的象征,用在一些仪式上。

软兵器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战国时代。在《墨子》书中提到了称之为“连挺”的兵器。就是用绳连结两根木棒的多节棍,是作为一种守城武器来使用的。

打兵器的复兴,是从晋到南北朝时代。由于当时出现了全副武装铠甲的重骑兵,打兵器被再度重视,成为了它再度辉煌的契机。这是因为打兵器对装甲有一种独特的杀伤能力,也是顺乎了重步兵出现这一时代的需要而得以复兴的。由于打兵器得到再度重视,被大量使用,使之无论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有了很大发展。而最盛时期,是出现在装甲骑兵和重步兵最活跃的宋到元朝。

在打兵器发展到顶峰的时代,火器(热兵器)出现了。由于火焰、有毒气体这些火器的出现,曾在古战场上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的装甲,也失去了原有的威风。于是,装甲便向轻便方向发展。因此,原来以对付厚重铠甲为优势的打兵器,再次从战场上消失了。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3:24



棍(图1),是把坚硬木棒削圆而成的一种简单的打兵器。长度因其流派和使用者的不同而异。长的,要算太极拳的太极大杆(约3m),是用双手使用的棍,短棍有鞭杆,长约1.1-1.4m,分单棍和双棍两种用法。

棍的制作材料,除木棍外,也有用铁做的铁棍。虽然不能象刀剑那样用棍劈砍敌人,但因其长而重,所以有相当大的威力。

棍比矛、枪这类长兵器的柄粗而坚硬,所以不象长兵器那样,容易被倭刀之类的锐器砍断。由于棍本身就是一根棒状打兵器,它不同于以锐尖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矛和枪,所以,即使被砍断,仍然可以继续作战,而威力不减。

棍,虽是一种没有经过特殊加工的简单棍棒,但是靠使用者精湛的技法和集聚,作为宜攻宜守的有力兵器,它得到很高的评价。

历史与发展

人类最早使用的古代武器,就是棍棒,这是一种不经过任何加工的简单棍棒。为了提高使用性能,不久就出现了经过加工的棍,称之为“殳”,为“五兵”之一,是最简单的兵器。棍作为实战中的兵器历史并不长,在汉代,把它作为仪仗用装饰品来使用。相传,那时就有称之为执金吾这样一种专门负责维持首都治安的官职。因为这种官吏手持棍状的镀金铜棒,这就是执金吾官名的由来。由此可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棍棒也是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被使用着。

从汉代到唐朝,把经过削加工的棍棒称之位白棓。把它作为兵器使用的有名例子,在葛洪的《抱朴子》书中就可以看到。书中说,在三国时代吴将贺齐讨伐山贼的时候,有一个山贼不使用带铁刃兵器而使用秘术,但是贺齐军队却打不过他。后来,贺齐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于是他就制作了一根没有锋刃的棍棒,来攻击山贼,终于平定了山贼之乱。

到了宋代,为了抗击装甲骑兵,打兵器开始被广泛使用,而且种类很多。不仅经过加工的强化棍棒,就连最简单的一般棍棒,也作为兵器用到了战场上。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中,汇总了几乎所有类型的棍棒。在未经加工的简单棍棒之中,有细长的杆棒,还有稍微粗一点的白棒。

在明代,称做杆或这种细长的棍棒叫做棍。在这个时期,棍法发展很快,并形成了实用而精练的技法和套路,从而迎来了棍的最盛期。对此作出很大贡献的是征战在讨伐倭寇战场上的俞大猷(1503-1580)。他写的《剑经》,就是他留给后代人的一本有关棍法的名著,精练地总结和介绍了少林寺的实用棍术。抗倭英雄戚继光对俞大猷的棍法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把许多棍法用以训练管兵。此外,程宗猷也是明代一位造诣很深的棍法研究者。他曾在少林寺学习棍法,《少林棍法阐宗》是他的代表作。

●少林寺与棍

提起少林寺,许多人就会想到拳法。当然,拳法在少林派武术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名震天下的少林武术,还要算棍法。棍已成为少林派的代名词,如同峨嵋派的枪、武当派的剑一样,已成为代表流派的一种兵器。

少林寺棍法的始祖,应该是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在少林寺的紧那罗和尚。相传,在元朝末年的某一天,少林寺遭到红巾军的攻击。有一个和尚手持做饭用的烧火棍,面对强敌,舞棍如风,变化莫测,打退了众多的红巾军。为颂扬建立了功绩的这种棍子,少林烧火棍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佳话流传下来。

此后,大约又过了二百年,俞大猷来到少林寺,不仅使少林寺棍法的套路面目一新,而且更加适用于实战。俞大猷把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实战棍法传授给少林寺,极大地发展了少林寺的棍法。在俞大猷指教过的少林寺僧侣中,许多人都参加过抗击倭寇的战斗。他们手使18kg重的铁棍,威力无比,令倭寇闻风丧胆。从此,少林武术(尤其是棍法)名扬天下。

古典小说《西游记》孙悟空用的如意金箍棒就是棍这种打击兵器的典型代表。这是一根两端嵌有金箍一万三千五百斤(约6.7吨)的乌黑铁棍.金箍棒可长可短,不用的时候,可变成珍一样大小,收进孙悟空的耳朵里。相传,这根金箍棒是夏代禹王治水时,量测大河、大海深度使用的。后来,成为东海龙王敖广用来镇海的宝物收藏于龙宫。孙悟空得此金箍棒也是天意。孙悟空为寻找适合自己的兵器,来访龙宫。也许是为了祝贺和自己真正的主人相遇,金箍棒光芒四射,瑞气弥空。这跟金箍棒原本不是兵器,象这样大的重量,只有神仙才能使用。真要是把金箍棒作为兵器兵器来用,是没有任何普通兵器敢和他正面交锋的。在和天兵天将战斗中,孙悟空手舞金箍棒,打败了十万天兵天将。至今,武术界还保留着猴棍、齐天大圣棍这些效仿孙悟空棍法的套路。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3:50




外观和用法

下面介绍在统称为“棍棒”的诸多打击兵器中,为提高打击力度经过强化处理的几种强化棍棒。诃梨棒(图1)出于宋代,是一种使用多种材料制成,威力很大的典型强化棍棒。长约120cm,用铁缠卷,木制棒身,增大了强度。棒的前部加粗,使重心前移,用以提高打击力度。

钩棒(图2)也出于宋代,是一种前端带尖的强化棍棒类兵器,长约150cm。其特征是在前端安有带两个钩的锐利枪头。由于这一特殊构造,不仅能象棍棒那样进行打击,而且可用尖刃刺戳,或用两个钩拉倒敌人。前端尖刃用铁制成,比木柄重,使重心前移,提高了打击能力,据说,这种棒一直被使用到十七世纪。

历史与发展

在中国,强化棍棒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当然那只是一种被称做“殳”的简单棍棒。

如全所述,棍棒作为正规兵器用于战场的历史并不太长。到了后来,主要是作为仪仗用的兵器来使用。增加了打击力度的强化棍棒,也经历了同样的兴衰历程。到了今天,“殳”这种中国最早的古代兵器,只能从出土实物来加以考证。

在宋代,人、马读披铠戴盔的的装甲骑兵盛行一时。为打击兵器的复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前以作为仪仗用品的棒状打击兵器,再度出现在波澜壮阔的古战场上。



外观和用法

杵是棒的一种,因其两端粗,中间细,故此得名。手握中间,用两端粗的部分打击敌人。打兵器的打击力与自身的重量有关,越重,打击力越大。所以,把杵的两端做的又粗又重。杵用木、铁、铜等多种材料制成。有的,是以木料做芯,外包铁皮,用以增加打击力。也有全部用铁制成的铁杵,威力更大,即使打在厚重的铠甲上,也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伤害。

图中的杵棒,为宋代之物。两端为木芯外包铁皮制造而成。全长约150cm,两端打击部的长度各为45cm左右,前端有约15cm长的锋尖,是用来刺戳的。为进一步扩大杀伤效果,在两端粗大的打击部上,还安有许多长1.5cm的铁钉。

历史与发展

杵和臼都是远古使用的捣谷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皇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许多古代的城墙,也多是采用“版筑法”修建的。所以,军队里就有杵这种工具。久而久之,士兵们就把杵作为一种兵器使用起来。在《武经总要》中介绍了杵棒,这种杵型打击兵器出自宋代。在重装甲骑兵盛行的时代,杵棒作为一种能给披铠戴盔敌兵以重创的有力武器而被广为使用。在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使用铁杵的英雄好汉,王(王圭)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王圭)是宋代人,是左手使铁杵、右手用铁鞭的武林名将,也是一位抗御西夏(党项族)的英雄。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军队包围了宋塞,接受敌将挑战的王(王圭),在右臂被枪刺伤的一刹那,用左手握的铁杵,将敌将闹脑袋打的粉碎。又一敌将用枪向他刺来,他左臂夹住敌人的长枪,腾出右手,一鞭将敌将打死。西夏军吓的目瞪口呆,纷纷逃命而去。但是在第二年的好水战役中,宋军遭到了失败。为了去救被困的宋将,王(王圭)冲入夏军的重重包围,以一挡百,杀死西夏军近百名,但因眼睛中了敌箭,只得退下阵来,因伤重而阵亡。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韦护使用的厢魔杵就是典型的杵类兵器。在佛教护法神中,韦护是一位威望最高的人物。也是《封神演义》昆仑十二仙之一,是道行天尊的得意门生。在殷周争霸的年代,韦护受师傅之命,在军师姜子牙率领下,英勇地抗击了助殷的各路仙子的进攻。韦护使用的降魔杵,不是普通的杵棒,是他师傅道行天尊倾注了毕生心血铸就而成的法宝,是法力无边的超兵器。手拿此物,轻私鸿毛,可是命中敌人时,却重如泰山,致敌于死命。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4:07



锤,是一种带有球状打击部,打击力甚大的复合棍棒。由于球状打击部类似秤上的秤锤,故此得名。又因锤头部分酷似冬瓜形,所以又称之为“瓜”。依锤头部分安装的形态,又分为立瓜和卧瓜两类。后者很象我们平时使用的木槌。这种兵器,柄是用木料制成,而作为打击部分的锤头,除了木制的以外,还有用铁包起来的,也有全部是用铜或铁等金属作成的。其中,又特意把用金属制的锤,叫做“金瓜”。

锤有长兵器、短兵器之分。图1的骨朵为长兵器的一例。全长约201.6cm。其中,锤头由金属制成,长19.2cm左右,柄长约172.8cm。这种长柄锤既可用双手,也可单手使用。因为锤形象蒜头,所以又有“蒜头骨朵”之称。

图2是短兵器的一个例子。全长约80cm,锤部长度25.6cm左右。这种短柄的短兵器,多是两个作为一副来使用。所以,就有了“双锤”的叫法。

锤头很重,利用杠杆作用,能产生很大的打击力,是一种比棒类兵器具有更大杀伤效果的兵器。

身穿厚重铠甲的敌人,并不惧怕刀剑这类轻兵器,然而,这种头重的铁锤,却能给他们致命的一击。

为了有更大的打击力,就造出了在锤头上带有锐利尖刺的新型兵器,这就是蒺藜骨朵。

历史与发展

锤是一种很古老的兵器,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代。但是,在很长时期里,并未把它用于实战,而是作为仪仗用的兵器来使用,并用漂亮的花布把锤包缠起来,成为仪仗用的装饰品。

到了三世纪前后,由于装甲骑兵的出现,和其他打兵器一样,锤也被再度重视起来,并用于实战。锤的最盛时期,是在宋代。在《武经总要》里,就清楚地记载了两种使用最多的骨朵。当时,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很愿意使用这种武器。后来灭掉宋朝的蒙古族就是把这种兵器作为军队的常规兵器来使用。

狼牙棒

狼牙棒(图1)是一种打击兵器,在纺锤的木制或铁制的锤头上,固定有很多象狼牙一样的铁钉,锤头安着长柄。在宋代使用的最普遍。

狼牙棒也有长短之分。长的约170-190cm,短的只有1m左右,锤的长度都是一样的,在40-60cm之间。

这种兵器的打击效果,不仅靠它的重量,锤头上的诸多尖锐的铁钉,常常产生奇特的杀伤作用。就是对身披铠甲的敌人也有很大的威力。所以,在万马奔腾的骑战战场上,是绝对少不了这种兵器的。

历史与发展

这种兵器的历史很久远,在有了“殳”这种古老兵器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广为使用。对“殳”这种神秘的兵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只能从一些文献上得到一些了解。只知道是一种长约270cm、没有刃的古代兵器。后来,在1978年出土的战国时代文物中,找到了有关“殳”的记述,才看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种尖端为三棱锐尖,并带突起有两个打击部分的兵器。由此可以认为,狼牙棒的前身大概就是叫做“殳”的这种兵器。

在现代武术中,又是又把狼牙棒称之为朔。小说《水浒传》中霹雳火秦明就是使用这种兵器而名扬四海的。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4:25

鞭·锏

外观和用法

鞭和锏都是以青铜或钢作为材料制造的棒类兵器,而且都是靠其较大的重量而获得打击力的一种短兵器。和大刀、大斧一样,都不受铠甲的影响,而给敌人致命伤害的兵器。又由于鞭和锏是金属材料锻造而成,且为多棱构造,所以在和敌人兵器对打时,坚硬无比,绝无折断之虞。这两种兵器虽然外形和刀、剑相似,而且技法、套路也基本一致,但是杀伤力却比刀、剑大的多。

鞭如图1所示,全长约90cm,手柄部分20cm左右,重7-8kg。鞭身,即打击部分带有竹节状的棱刀,虽然打击敌人的接触面小了,但却加大了打击效果。鞭是单手使用的一种短兵器,但是,也有两手各执一支使用双鞭的。

锏示于图2,全长月90cm,手柄约20cm。打击部分有方形和三角形两种类型。手柄与打击部分之间有护手,乍一看,和剑一样,但是锏没有锋刃。这种兵器不仅只用“面”打击敌人,而且棱角部分更有杀伤力。这是这是由于打击面小了,反而增大了打击力度。为了提高这种打击效果,也有锏身(即打击部分)制成凹凸而多棱角形状的。

历史与发展

鞭和锏是唐代前后出现的兵器,尤其在装甲骑兵盛行的时期,由于这种重而坚的打击兵器具有很大的打击效果,所以骑兵都爱使用。

北宋的呼延赞就是使用鞭的一位名将。呼延赞是北宋建国时的一位战将,武艺高强,常挂宋军先锋帅印,在攻打北汉太原城(现山西省太原市)战役中,名声大震。

在描写从隋末动乱到唐朝一统天下的《说唐演义》这部小说中,尉迟敬德和秦书宝就是使鞭用锏的勇将,所以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爱宠。由于这两个人勇猛无比,后来,人们就把他俩作为抵御恶魔小鬼的门神敬奉起来,把画有他们两人手持鞭、锏雄姿的画铁在门上以保平安。

《水浒传》中的的呼延灼和孙立、孙新兄弟俩,都是以鞭为兵器的英雄好汉。当然,呼延灼是按照北宋的呼延赞的形象虚构的人物,是使双鞭的一员猛将。孙立和孙新各有一个绰号,几病尉迟和小尉迟。他们兄弟俩的这个绰号,就是从《说唐演义》中的使鞭名将尉迟敬德得来的。

《封神演义》中的主人公姜子牙使用的是打神鞭,并不是铁鞭,而是木制的鞭。但是,这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兵器,而是威力无比、斩妖降魔的法宝。在《封神演义》中,还有一位使鞭的神仙,那就是峨嵋山的赵公明。他用的铁鞭,不是什么有神奇功力的法宝,而是很普通的兵器。赵公明帮助殷纣,使姜子牙吃了不少苦头,从而名声大震,成为神的象征,这就是被成为赵公元帅的道教护法神。在晋的干宝所著《搜神记》中,对这位神仙曾有过记述,他是很久以来家喻户晓的一位神仙,被人们供奉为招财进宝的财神。赵元帅是西北方位的神仙,这个方向具有金水合一的性格。这种性格,在赵公元帅的眼服饰和容貌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黑色的胡须,象征着水(黑色是象征北的颜色,北气则为水)。头戴铁冠,手拿铁鞭,则是金遇水的象征。另外,骑虎也象征着水。整幅形象,都是“水中金”的一种性格表现。

多节棍

外观和用法

在强化棍棒威力的诸种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为了充分利用杠杆原理用铁链或坚绳把几根短棒栓在一起,这种兵器统称为多节棍。

用铁链把一长一短的木棍栓在一起的,叫梢子棍。其中,又按棍的长短分为长梢子和短梢子两种。图1是长梢子的一个例子。长棍约160cm,短棍41.6cm左右。两手握着长棍使用。图2是短梢子,长棍约64cm,短棍约25.6cm左右。一般是用一只手握着长棍来使用,但是也有使用双棍的。此外,还有用铁链(环)栓两根长度相等的二节棍和栓三根的三节棍。

多节棍比普通棍棒具有更大的打击力,即使有铠甲护身,也会遭到指明损伤。由于这种特殊的构造,多节棍攻击套路奇特而多变,使人很难躲闪。往往是挡住了长棍而躲不过短棍,躲过短棍,躲过短棍,长棍又打了过来,实在是使敌人难以应付、深感头痛的一种兵器。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8-3 23:14:42

多节鞭

历史与发展

在中国,把多节棍作为一种兵器使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书中称做“
连挺”的,即为此种兵器的最早记述。这是一种用50cm长绳把两根长50cm木棍栓在一起的多节棍。用这种连挺守城,打击来犯敌人很有奇效。

到了宋代,多节棍已被普遍使用。这种多节棍曾是西方一些民族的骑兵武器。在作战中,中国军队也用这种兵器装备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是这种兵器,就是《武经总要》中所说的“铁链夹棒”(图3)

多节棍的原型,可认为是打谷用的连枷,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农村普遍使用的一种农具。因此,农民出身的中国士兵使用铁链夹棒实在是得心应手,再适合不过了。最早想起把连枷作为兵器使用,应该算是少林寺的腾蛇棍

多节棍的起源,在宋太祖赵匡胤(929-976)的传说中可以找到。这是有关赵匡胤作后周武将时候的故事。当时,以棒为兵器的赵匡胤,在一次战斗中,手中的棒折断了。他用铁链把折断了的棒栓在一起,又重返战场。没想到,这种临时栓上的二节棍却以外地好使,而且威力大增。从此,他爱不释手,成了他的专用兵器。武术套路中的宋太祖盘龙棍,也许就是由此得来的。

   多节鞭

   外观和用法

多节鞭属于软兵器、起源和原理与多节棍相同。是一种用铁环把多支金属短棒栓在一起,具有很大打击力的兵器。多节鞭分七、九、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三十六节几种。长度,七节鞭约76cm,三十六节鞭则在3m以上。多节鞭由手握部分的把和用环连结一定节数的金属棒所构成。多节棍最前面一节类似镖状,具有刺戳功能,而增加了多节鞭的杀伤力。为增加打击力度,也有在连接处的环上再栓上砣、铃等部件。单手握鞭是多节鞭的基本使用方式,但是也有使双鞭的。这也许是短兵器的一个共同点。

对付铠甲,多节鞭的杀伤威力没有多节棍那么大,但是由于是许多节组成的,而具有不易闪躲的特殊攻击效果。又由于每节金属棒很短,便于携带隐藏,故可作暗器使用。

历史与发展

《武经总要》中的连珠双铁鞭可谓是多节鞭的最早形态,是在一根长棒上用铁环连结两根短棒的一种兵器。和铁链夹棒一样,也是从西方传到中国的。但是,把它改造成多节长的短铁棒这种结构形态,却表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在少林寺,有一种叫做佛珠的特殊兵器。佛珠本身是僧侣念经时的用具,所以,平时僧侣拿着它,并不是作为兵器使用的。当然,也不属于暗器,只是用做护身武器。而作为兵器的佛珠,使用的是铁珠。

斧·钺

外观和用法

斧、钺的外形至今仍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木柄上安上一个宽大带刃的斧头的一种兵器,属于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的长兵器。

宋朝的大斧,是中国古代最大又最有威力的斧。全长约3m,钢刃斧头部分长60cm,重约5kg,用两手握着使用。普通弓、弩射不透的铠甲,却难以抵御大斧的威力。在战场上,大斧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马腿和人的胸部。因为只要把战马的马脚砍断, 马上的士兵当然就失去了战斗力。知识

钺的形状像斧,但是比斧大,圆刃长柄。钺有“斧王”之称号,多用于打仗。

历史与发展

斧原本是一种生产工具。历史悠久,可以说,人类有工具的时候,就有斧。人类的祖先用石制造了石斧,用发和现在使用的斧一样。“斧”字的意义是“甫”,即“开始”之意。制造各种工具,都是从以斧伐木开始的。因此,斧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军队里装备有很多斧这种工具,用来筑城或构筑营地。在功城的时候,捣毁城墙、挖坑 这也是常常使用。所以,把具有很大杀伤力的斧当作临时兵器来使用,这在军队里是很自然的事。

最早把斧和钺作为兵器来使用,是在商代,是用青铜制造的。由于车战出现,诸如矛、戈这种长兵器,在发达的周朝已经不时兴,只是作为一种仪仗兵器来使用。这些仪仗兵器,最初是用金属制的,但是,不久就由不能用于实战的木制品或玉制品所代替。这些被用于仪仗的斧和戟,在以后的元和明也被广泛使用着。黄戟就是当时举行盛大仪式时最常用的一种。在将军出征时,由皇帝把这种象征权利的黄戟赐给出征的将军。是用铜制造,锋刃镀黄金,故有黄戟之称。

斧、钺除了用作工具和仪仗品使用外,还有一种用途,那就是用在法场砍杀犯人的头。当然,这种执法用斧的斧刃部分是用铁,而不是铜。

斧、钺重新作为兵器用于实战,和装甲骑兵的出现有关。当然,最初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兵器。《晋书》石季龙传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述:由于武器用光了,就把农家大斧,安上长约2.4m的长柄作武器来使用,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杀敌效果。许多兵器,都是在这种偶然机会被发现和使用起来的。

到了宋代,辽、西夏和金这些宋国的敌对国家,常常以装甲骑兵作为主力来攻打军队。面对披甲戴盔的装甲骑兵,除了使用弓箭应付,在战争上,宋军常常束手无策,甚至大败而归/可是到了南宋初期,出现了用大刀、大斧和铠甲装备起来的装甲步兵。宋军就是依靠这些兵器,分别在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的顺昌和第二年的柘皋这两大战役中,打破了装甲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亲宋金军元帅完颜兀术就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宋军武器之中,最好、最厉害的是神臂弓,其次就是大斧,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兵器了。

到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由于火器威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威风不可一世的斧、钺失去了昔日的优势。

在古典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使大斧的英雄好汉。记述隋末动乱到唐代建立这段历史故事的《说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就是手使一把宣花大斧而称著于世的猛将。在历史上,程咬金是唐太宗李世民帐下的一员猛将,常挂先锋帅印,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