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5-7 19:17:45

二战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研究(ZT)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5-7 19:52 编辑

二战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研究


  装甲兵战斗队形是决定装甲兵作战中作战效益的关键。装甲兵部队在行军、开进、接敌和追击等战术行动时,根据敌情、地形和战术任务等不同,装甲部(分)队可采取不同的战斗队形,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整体的作战威力。因此,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装甲部队指挥官,其实就是一个战场上很会“排兵布阵”的能手。

  一、精确的战斗队形是战争初期德军装甲兵的优势之一

  古德里安将军在他的《坦克——前进!》说到:“要想使坦克能机动作战,必须对其实施灵活而正确的指挥。为能利用地形迅速前进,并能在规定时间以全力冲击敌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以便能根据地形条件和战斗情况迅速变换队形。死板地采用某种队形,不符合现代的坦克战斗运用原则。”

  从一个大范围上讲,装甲兵行军、临战和战斗队形均属于“战斗队形”范畴,反之,装甲兵在与对手具体交战时所采用的队形就是狭义的战斗队形,亦称我们文中所称的“战斗队形”。但装甲兵在交战时,根据其遵循的作战原则,狭义的战斗队形实际上是与行军队形和临战队形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对战斗队形的理解应该是视其情况而定的。

  德军是大战前精确研究战斗队形运用和队形功能的军队之一,而且在反复的训练和演习中,积累了远远高于对手的经验与教训。这就使德军能够在大战初期,以凌利的攻势,以灵活的队形,总能在对手防御体系中找出可以利用的缺陷,并迅速加以放大,从而经常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

  研究德军战斗队形,必须要了解德军装甲部队的编制。我们仅仅以德军在1935年10月15日首批建立的3个坦克师的编制说明如下:

  一个坦克旅包括二个坦克团,每团二个营,每营四个连,每连十五辆坦克,全师共有240辆坦克。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包括一个步兵团和一个摩托车营步兵总数约有3000名。一个反坦克营,包括三个连,起先装备了37毫米炮。一个装甲侦察营,每营有二个装甲车连,一个摩托车连,一个混合连。装甲车总数约有50辆。一个炮兵团,每团二个营(每营六个炮兵连)装备有牵引轻型榴炮,每师72门。一个摩托化通信营。一个摩托化轻装工兵营。面对上述编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德军的战斗队形的组成是具备诸兵种“联合战斗”性质的合成队形。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战斗队形的编成、功能和变换,以及指挥控制等具体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德军装甲兵编组战斗队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为便于指挥各分队及其火力,必须使每个分队作为一个整体行动,为此,就必须使分队指挥官自己确定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行军队形。”

  2、“排的行军队形为一个纵队;连和营,特别是在开阔地形上,可成两个纵队。”

  3、“战斗以前,连和营根据当前地形和战斗情况展开成临战队形。”

  4、“战斗时,连成一线式战斗队形,各排展开成散兵线。”

  5、“各排成一线进攻时,即构成一个梯队。梯队的数量依以下条件确定:上级长官命令中规定的战斗队形、坦克的数量和地形性质。”

  6、“根据任务、战斗情况和地形条件,坦克集结时可采取各种保障安全的配置方法。”

  7、“如果进攻是由团或旅实施的,这时的战斗队形可成一个梯队,也可成若干梯队(坦克营一线配置或前后配置)。”

  8、“坦克部队(分队)指挥官根据情况应位于最便于观察和指挥所属部(分)队的地点。”

  三、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的分类



  德军装甲兵的战斗队形可根据加强兵力的大小,战场地形情况,当前敌情及上级任务可分为:装甲队形和混合队形。其中,装甲队形就是指由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摩托车、工程车等机动力和防御力大致相等的车辆组成的战斗队形;混合队形则是由上述车辆与徒步步兵组成的战斗队形。必须注意,在部队整个战斗队形上空,还应当包括航空兵战斗支援机群。战斗队形分类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灵活便于机动,优势便于发扬火力。“灵活便于机动”就是:战斗队形应当尽可能地使队形的整体简单易用,能够应付战场上的不同的意外情况。“优势便于发扬火力”就是: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同一个对手交战时,战斗队形所形成的整体火力占据优势,即火力的集中。

  1、装甲队形。

  可分为:梯次队形、线式队形、梯队队形、三角队形、楔形队形和棱形队形。梯次队形包括左梯次队形和右梯次队形。当战场左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分)队成临战队形或战斗队形时,则组成左梯次战斗队形;当战场右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分)队成临战队形或战斗队形时,则成右梯次战斗队形。梯次队形主要是为了沿前进方向运动时,防备侧方威胁。线式队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线平摆式”战斗队形,也称横队队形。线式队形一般是在敌情明确,地形开阔,便于装甲部(分)队以高速度冲击时采用。在所有队形中,线式队形是能够发扬坦克最大火力的队形。梯队队形是在冲击防御纵深大的阵地时采用的队形,目的是增大进攻的冲击力,保持进攻的连续性。梯队队形分为二个梯队队形,三个梯队队形,以至根据敌情和战场地形情况,可以编成为四个梯队或者更多的梯队队形。梯队队形最大的弱点是,不便于保持队形“转向攻击”的灵活性。三角队形实质上是由梯队队形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在梯队队形的基础上,将各梯队中的坦克前后位置调整一下。形成各梯队的三角形。它包括前三角和后三角两种。以一个连为例,德军坦克连共有17辆坦克,每排5辆,连部2辆。展开成三角队形(以前三角为例)时,1排5辆在最前方展开成三角形队形,2排在1排后的左侧展开成三角形,3排在1排右侧展开成三角形,连部则位于三个坦克排中间偏后位置。三角队形是德军装甲部(分)队最常用的进攻队形。楔形队形实际上又是三角队形变化出来的。三角队形虽然进攻凌利,冲击力强,但仍然不能有效地发挥连三角队形中2排和3排内侧共4辆坦克的火力,而且,在突入敌人阵地纵深中,如何在向内贯通时有效地打击突破口两侧敌人火力点,就成了诞生这种队形的根本原因。与三角队形不同之处就是,2排和3排的坦克同时沿进攻轴线成“竖形”向前运动,但火力的打击点则是队形两侧。坦克连以上的单位均可采取“楔形”队形。“棱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由“前楔形”和“后楔形”合并而成的综合战斗队形。当整个队形停止运动形成配置状态时,则被德军称之为“刺猬”队形,亦指这种队形可以使整个队形迅速地向任一方向前出,并便于在任一方向构成火力正面。那么,它在运动时,主要目的是防御对方侧后和翼侧攻击,并保持攻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混合队形。

  混合队形基本采取与装甲队形一样的战斗队形。但也有不同,这就是步坦协同战斗队形。当采取坦克与步兵混编进攻时,尤其是坦克引导步兵攻击时,步兵只须编组在上述装甲队形中。当地形不利,步兵引导坦克攻击时,坦克最好采取的是宽正面的“线式队形”,也就是横队队形,以便以更多的坦克火力支援步兵战斗。

  四、德军装甲兵成功运用各种战斗队形的战例

  1、进攻作战战例: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中,德军在莫斯科远郊和近郊接近地突破苏军防御阵地时,根据森林多,道路泥泞,苏军防御纵深不大的特点,多采用“楔形”战斗队形。突破后,由随后的步兵部队对被围苏军实施攻坚作战,装甲部(分)队则采用“楔形”的临战队形搜索前进,有时甚至成一路行军纵队直接开进。如,在向图拉的追击行动中,古德里安的部队则直接采取一路纵队开进。但随着苏军持续不断的顽强反冲击和反突击,德军装甲部(分)队遭受翼侧和侧后的攻击越来越多,在莫斯科近郊地的战斗中,德军被迫采取“棱形”战斗队形,以保持进攻的稳定性。但在罗斯索科夫将军强大的炮兵火力打击下,德军坦克因为密集的战斗队形,导致坦克大量损坏(注意:不是毁坏,榴弹炮打坦克的效能非常低,只能损坏坦克的外设装备,破坏坦克的战斗队形。)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德军坦克在连续的战斗中,已丧失初期的战斗威力,而且由于地形和气候也严重限制了德军坦克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苏军已具备了反攻的能力,德军则成了强驽之末。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堡垒战役中”,德军终于将传统的“楔形”战斗队形发展成为“钟”形战斗队形。这个“钟”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战役和战斗行动必然引起发展趋势。在“堡垒”战役行动中,进攻的坦克为了集中火力,为了便于控制指挥,采取超重型坦克在中央,中型坦克在左右侧后成“八字形”,轻型坦克在重坦克后边,随时准备实施追击的新型战斗队形,则称“钟”形战斗队形。战斗中,该战斗队形能够有效地压制苏军宽正面、大纵深的反坦克火力,并使坦克指挥官与重武器观察员能够一道,有效地进行陆空协同。德军坦克兵将军甚至认为,编组这个队形实施进攻,如能组织好各兵种的密切协同,一般在复杂地形上都能获得成功。

  2、伏击战战例:在乌克兰的防御作战中,当苏军通常集中占绝对优势的坦克进攻时,德军的装甲兵通常处于下风,而且经常实施小范围的机动作战。德军这种相当范围内的机动作战所起到的“消防队”作用,仅仅是减缓了德军防线崩溃的压力。在长期的实战中,德军面对优势的苏军坦克部队,也采取了许多令人拍案惊奇的战斗队形。如在一次防御作战中,根据防御战线一侧是森林,防御前沿在森林东北侧的拐弯处的地形特点,在查明苏军可能进攻时间和路线后,根据苏军夜间进攻时,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距离以坦克尾部的红灯为准这一特点,决定在劣势情况下实施伏击作战。双方的坦克数量对比是:德军不足百辆坦克,苏军一个坦克军,约三百多辆坦克。德军决心实施阵前伏击作战。他们利用夜间悄悄地将伏击坦克隐蔽在苏军坦克必经的路线上,战斗决定在第二天凌晨打响。第二天凌晨四点,苏军准时发起了进攻。第一梯队七十多辆坦克与第二梯队保持间隔不足十公里,机动时间差为二十多分钟。苏军坦克按预定时间和预定路线向德军前沿接近。当苏军第一梯队开出给五公里时,德军隐蔽的坦克也成相应的队形,悄悄地加速跟上去。这里,在苏军一二梯队之间实际上多出一支德军坦克部队。一梯队指挥员向后看了看,噢,第二梯队在跟进。二梯队指挥员向前看了看,噢,第一梯队在向前行进。殊不料,亏就吃在这里。快接近德军防御地带了,苏军一梯队指挥员正准备下令成疏开队形,苏军坦克也准备展开成连队形了,大家警惕地注意着前方。突然,背后传来一阵雷鸣般的开炮声,几分钟内,七十多辆坦克顿时被击毁六十多辆,仅有六辆逃脱。苏军第一梯队坦克基本报销,但第二梯队却浑然不知,以为前面已经打响了,也加速开进。却迎头撞上早已休息几分钟的德国坦克,双方一阵猛打,苏军第二梯队又基本报销。仅此一战,德军只损失为数不多的坦克,而苏军损失了十倍于此坦克。后来,德军经常借用这种打法,利用战场地形,多次伏击成功。苏军吃了几次亏后,也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线的推进。

yeuanbo 发表于 2011-5-8 04:27:08

感谢,我也学到了~

幽谷 发表于 2011-5-8 21:40:46

呆呆你的涉及范围很广啊 有这类型的即时战略的2战游戏的

Fala 发表于 2011-6-17 15:01:57

感谢分享 !!!!

949682661 发表于 2011-6-27 20:36:34

学到了。。。。谢谢!

hit123 发表于 2011-6-29 17:35:49

{:3_135:}相当给力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战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研究(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