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5-2 19:23:39

世界古代的方阵(ZT)

方阵战术是西方在自动火器出现之前的主力战术,其历史从古希腊一直延续至近代滑膛武器时期,即便在栓动步枪普及的年代,方阵战术仍有大量运用的实例,例如英国在殖民战争中对阵非洲部落.
下面针对西方方阵战术的演变及对抗方式作一些说明。
一.古典方阵(标准希腊重步兵方阵)
(1)战术简介:
标准希腊重步兵方阵战术是一种攻击力低于其防御力的方阵战术。
这种方阵主要指古罗马建立之前的希腊各国普遍使用的枪盾方阵.这种方阵中的步兵配备胸甲(多为镶嵌甲,即皮底镶金属片,希腊传说中有的英雄甚至穿着整件由青铜打造的胸甲),手持一面大盾(大多是圆形,可遮蔽一个蹲下的战士,但是少数国家的战士更擅长使用小盾牌)和一杆2-3米的长矛以及短剑(刺杀为主);另外,和大家印象中不同的是,大多数战士会携带2-3根1米左右的短标枪作为投掷武器,并在主武器丢失的情况下使用其肉搏.
这种方阵在对抗波斯人的长期战斗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当时波斯步兵战斗素质、装备都远逊与希腊联军,希腊人使用这种方阵击败了大部分敢与其对阵的波斯步兵,甚至在一定地形上曾经歼灭过一定数量的波斯骑射手(这里面有个争议,因为当时西方世界没有马镫,所以很多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被击败的波斯骑兵也没有马镫,作战方式应该是投掷标枪)。
在对抗同样使用这种战术的希腊国家时,战斗模式往往会变得千篇一律:少量装备标枪、投石器、弓箭的轻装步兵游离于方阵外先行接敌,尽力干扰敌军方阵的整齐性,等双方方阵凑得够近时用长矛互戳,等到哪边的“重步兵右翼恐惧症”发了就基本结束。大型战役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战车骚扰或侧翼冲击。
标准希腊步兵方阵阵型变换极少,其使用要决在于正面对敌,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越大的方阵越难做到,所以方阵的两翼往往会布置一批身份低下的轻步兵(缺乏训练的奴隶或贫民,希腊方阵兵都是自备武器的)作为掩护,少量的骑兵和战车视情况加强至两翼或作预备队。
(2)对抗方式:
马其顿军团战胜了绝大多数使用古典方阵的希腊城邦,其秘诀有几点:
1、他们使用长矛至少有5米长,并且在马其顿军团的征战过程中还有不断加长的纪录。如此长的武器,士兵必须要双手才能控制,这就导致了下一个变革。
2、马其顿方阵兵完全抛弃希腊传统的重甲,只使用较轻的皮甲,并且将传统的希腊大圆盾改为2尺直径的小圆盾,这个改革很容易忽视: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把将盾牌正中心保持在自己面前视为正常的使用方法,而实际上希腊方阵兵的盾牌之所以那么大,主要是为了同时遮挡住左翼战友部分身体。当马其顿方阵兵改用小盾后,他们就只能遮挡自己了,其使用方法也略有争议,大部分史学家认为他们将小盾缚于左前臂,也有人认为是挂在自己脖子上,我个人觉得应该在左前臂居多,挂脖子上的话,突刺以后由于惯性打在自己胸口感觉应该不是那么好吧。使用上述措施后,马其顿方阵兵的机动性能和持久作战能力高于希腊甲兵。
3、马其顿方阵人多。希腊方阵6-8列,马其顿方阵是16列。
罗马军团对抗标准希腊重步兵方阵战术的方法:
罗马军团成立之初,主要敌手就是希腊重步兵方阵,起初罗马军团也采用了相同的战术,富有勇气但缺乏方阵训练的罗马军团难以对抗对手娴熟的希腊方阵,因此,针对希腊方阵,罗马人对自己军团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进:
1、标枪:罗马标枪这种武器的使用初衷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以杀伤敌手为主,其原始目的是钉、挂在敌方盾牌上,影响敌军格挡,后来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这玩意儿钉人也超爽,很无语的一个说法,不过沉重的标枪确实令敌方方阵兵十分没有安全感哪,并且罗马标枪一直坚持不可回收的制作原则,有些是木柄+铁条+枪头,有些干脆就把木柄改两段黏接而成,钉到人以后前者是枪头留在人体,后者是拔出来最多只能算把匕首。
2、盾牌:早期罗马军人十分勇悍,即使面对如林枪刺也能团身扑上,为了适应这种战术,改良过的罗马大盾可以把士兵遮挡到只露头、脚,并且盾面前凸,从侧面看类似纵切开的圆柱形,向侧后方弯曲的左右盾缘能有效保护到使用者身体的部分侧翼,盾中央镶嵌一块圆型金属,可以弹开敌方兵刃,标准罗马单兵战术是:掷标枪-盾前-弓身-冲撞-剑刺或劈(有时是挥盾-剑刺或劈),这种战术让惯于长兵器中距离作战的希腊甲兵无法抵挡,罗马方盾看似巨大,实际作战中却很灵活,盾侧刺击也比圆盾灵活。
3、短剑:罗马短剑的使用方法介于刀和剑之间,既可刺,也可大力挥砍,很宽但较短的剑身决定了它较近的使用距离,使用者必须要有极高的勇气,罗马步兵通常手持罗马式方盾和短剑撞入希腊方阵之中,掀起腥风血雨,被砍者甚至肢体分离,如此威力,这在以刺击为主的短剑中不多见。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5-2 19:24:03

二、马其顿方阵
西方古代史中,马其顿方阵的威名始终与亚历山大大帝联系在一起,不过,马其顿方阵的实际创立者是亚历山大之父腓力。
马其顿方阵的介绍网上已经太多了,一下就不赘述。只介绍一下它的几个特点。
(1)马其顿方阵兵不同于希腊甲兵,希腊甲兵一手执矛、一手执盾,马其顿方阵兵则属于双手枪兵,其使用的马其顿长矛长打13-14英尺,后来还发展到了18英尺。
(2)马其顿方阵兵虽然属于重步兵,标准装备却为皮甲。
(3)马其顿方阵的纵深比同时期希腊方阵深一倍,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别人8列,他是16列,耗得起呀。
(4)马其顿长矛底部装有金属尖头,这是用来防止敌兵伤兵装死混入方阵内部造成混乱而设计的,持矛者只需要矛尖朝天、用力一顿就可以解决地上的敌人,另外,万一长矛在战斗中折断了,还可以倒过来作短矛使用。
(5)马其顿陆军中基础步兵是方阵兵,最精锐的确是轻装步兵,他们的装束和方阵兵一样,只在武器和盾牌上有差别,方阵兵除超长矛外只有一面小盾,轻步兵则装备希腊甲兵类型的大盾和短矛。马其顿轻步兵进入战场时也是以方阵为单位,并列阵于主方阵之后,当主方阵向前压进时,轻步兵方阵的主要任务是必须随时准备填补方阵之间的空隙;当主方阵原地防御时,轻步兵方阵的任务则是侧翼掩护。
(6)马其顿方阵的前方一般会布置一道由掷矛手组成的散兵线,其作用是阻隔敌方骑兵、战车在方阵成型前冲击主方阵,并在主方阵推进时给予敌军一定打击、扰乱敌方阵型。掷矛手的杀伤力不弱,但是持续战斗力不足,其作战能力受其携带的标枪数量限制。
(7)马其顿军队的主体虽然是方阵步兵,但在大型战役中最重要的攻击往往是由骑兵完成的。马其顿骑兵是当时西方极为罕见的重骑兵,其核心人员均为伴随其君主一起长大的贵族子弟,他们被称之为“伙伴骑兵”。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和后世的骑兵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骑兵没有马镫,无法借力使用武器;即便如此,这支骑军的战斗力也远超当时的其他骑军,包括善骑的波斯骑兵,要知道,古代波斯男子一生只学三件事:射箭(掷矛)、骑马、说真话。
伙伴骑兵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一支标准型号的马其顿长矛,如此长度的武器,在后世有马镫的情况下也是极难以普通姿势使用的。当时的其他骑兵只能作为侦察兵和通信兵存在,无法冲击步兵阵型,对步兵威胁不大,但是装备超长矛的伙伴骑兵确能做到这一点。
伙伴骑兵使用骑矛攻击的方法很特别,其突刺时矛尖向下倾斜,矛身高于肩部,握矛的手法是反握,实际上类似于钉刺,刺中敌人后立即松开长矛,视情况返回取备用长矛或者继续突进、以短剑砍杀(后一种情况占大多数)。
(8)马其顿方阵的冲击速度较快。一方面,马其顿方阵兵的负重量远远低于同期希腊甲兵,另一方面,由于成员的低负重,方阵冲击时可以缓步加速,后方人群挤压导致的惯性导致整个阵型的冲击速度逐步提高,最终以较高的速度与对方阵型相对冲,结合超长矛的威力,远胜于慢吞吞的希腊甲兵组成的古典方阵。
对抗马其顿方阵的方法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必须针对方阵的普遍弱点:侧翼薄弱,转向移动缓慢。大多数西方军事学家认为,如果这样一支部队是由亚历山大亲自统帅的话,绝对可以对抗西方火器出现前的所有部队。下面介绍一下该阵型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过的较大的失败:
(1)很久以前,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说亚历山大最终从印度撤军,主要原因里有一条:印度人的战术水平太高,高到亚历山大都怕。很有恶搞精神的一篇文章。实际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印度丛林根本不适合马其顿方阵使用,这是地形问题,说明马其顿方阵对地形的适应力较差,相比之下,罗马军团即便在丛林中也能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2)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军团最终获胜其实比较侥幸。罗马军团初期交锋受挫,但是他们抓住了马其顿方阵左翼在崎岖地形上难以保持队形的机会,以凶猛的侧翼攻击击溃其左翼,偏偏在后方掠阵的马其顿指挥官又是个胆小鬼,居然在此时带着所有骑兵逃离了战场,而不是按照亚历山大流传下来的战术,用骑兵迅速驱逐插入方阵空隙的罗马军团以争取给右翼方阵掉头的机会,结果罗马人获胜以后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总体上来说,马其顿方阵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方阵,它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其训练的简便。当时其他希腊城邦中,方阵甲兵大多是自备武器的军事贵族,他们从小就开始训练,技术娴熟、意志坚定;而马其顿方阵的成员主要是平民,被招募参军后才开始作战训练,双方训练程度根本没法比。这套阵型设计的初衷其实是对付希腊方阵的:希腊甲兵技术好,那咱就离远点戳,不根你玩技术;希腊甲兵都是贵族,死一个都难补充,咱马其顿兵是平民,死一个补十个;希腊甲兵防御强,步兵难破防,咱就跟他们玩骑兵,借助马力刺出去的长矛你总防不了吧。就这样,马其顿人从一个半野蛮的部落联盟杀上了希腊盟主的宝座,然后杀出希腊,杀向了世界。。。。。。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5-2 19:24:20

三、罗马方阵
罗马方阵大概是网络上讨论最多的古方阵战术了,百度大神里相关资料也是数不胜数,具体编制数据我就直接省略,大家自己去查吧。
下面针对其中的几个不是很被广泛认知的问题说明一下。
(1)罗马方阵是一种罕见的有方阵之名的松散阵列队形,士兵之间左右间隔为1.8-2米,一方面这个空间足以发挥罗马步兵强悍的近身搏斗能力,另一方面这种松散队形对地形要求很低,大部分复杂地形都能运动得起来,且其阵型变换非常容易。罗马方阵和出现在它之前、甚至一直到火器时代的方阵都不同,绝大多数方阵都是密集队形。
(2)罗马军团经历过数次改革:古共和国时期(古典方阵队形)、卡米勒思改革(公民兵时期)、马略改革(职业军时期)、戴克里先改革(军区制,分出野战军和防卫军,并建立大型骑兵集团作机动力量)。
(3)罗马盾牌包含3种:军团步兵盾、椭圆盾、六角盾。普通罗马方阵兵装备军团步兵盾,这种盾牌约重10KG左右,主要材质为双层木板,其特色是盾面向内弯曲达10cm;这种盾牌在公元1世纪以前四角为圆角,以后则为直角。军团步兵盾上有一个争议:依照罗马历史学家的记载,这种盾牌的上下两端包有铁皮,上端的用来防御砍杀,下端的防止其和地面摩擦产生磨损,盾牌中心部分有铁制的“盾眼”(也有说叫盾钮),用来弹开直击该处的兵刃;而1900年英国考古队在埃及发掘的罗马盾牌在尺寸上符合史籍记载,但没有铁皮,盾眼也是木制的。也有说法是布匿战争以前的军团步兵盾比较朴素。
军团步兵盾虽然很抢眼,但是其使用历史也只有700多年,并不曾贯穿整个罗马历史。军团步兵盾的具体使用时间争议比较大,有记载说这种盾牌的设计是源自萨宾人或萨莫奈人,也有说这种盾出现在马略改革后,受凯尔特盾牌影响。
真正伴随罗马军团走过历史长河的是罗马椭圆盾(也有说是叫辅助步兵盾,因其早期列装的部队多为辅助部队),这种盾牌从古共和国时期就开始装备二线部队了,并一直使用到罗马灭亡,甚至拜占庭时期也曾出现过这种盾牌的使用纪录。
罗马六角盾的形状是扁六角形,和军团步兵盾差不多高,使用纪录不多,有装备记载的是禁卫军骑兵。
罗马步兵作战时候不光把盾牌作为遮蔽物使用,还可以用它重击敌手。虽然说单手盾击这种技巧配盾牌的步兵都会,但是罗马步兵用的可是10KG重盾牌,除了希腊大圆盾,世界上就没比它更重的单手盾了。
(4)罗马短剑是罗马步兵手中的利器,当时希腊普遍装备的短剑是以刺杀为主,罗马短剑却是可斩可刺。关于罗马短剑的最大争议在于其质地究竟如何。一直以来普遍的认识是砍杀发挥的作用更大;但近几年来也有不少人认为罗马短剑只能刺杀,因为罗马人无法解决兵器淬火后变脆的问题,导致罗马的兵器到4世纪时候还是以没有经过热处理的熟铁为主料,熟铁太软,剑又是主要用于刺,所以他们的短剑一直不能做长,也不能砍杀。
(5)罗马标枪分为轻标枪、重标枪、超轻标枪,长度均为2米。罗马标枪的最大用途在于扰乱敌军的队型、让敌军的盾牌无法使用、运气好的话还能将敌军密集队型中层叠的盾牌钉在一起,造成敌人伤亡是附带的效果。罗马标枪的构造变化一直不大,均为上半部分软金属杆,下半部分木制把手的结构。罗马标枪最特别之处在于将标枪两部分的连接方式:轻标枪的连接方式和普通标枪一样,木杆连接在枪头后面的插管内;重标枪和超轻标枪则是用两到三个铆钉来连接的,后来马略下令将其中一个改为木制的,这样当标枪钉在盾上或刺入人体时很容易分解成连接前的状态,敌人就无法用他们回掷罗马人,凯撒则下令在软金属杆上加了一个坚硬的四方锥形铁枪尖,大幅度提升了标枪的穿透力。罗马方阵兵主要携带重标枪,一般携带2-3根左右,轻标枪则主要供应辅助步兵使用,最多携带7根;超轻标枪是罗马军团后期使用的主要投掷武器,很多人看到的罗马士兵图片中手握标枪处有一个球形把手,这是超轻标枪主要特点,用来使标枪在投掷出去的飞行更平衡,这种标枪射程高达50米左右,而老式的罗马重标枪只有20-30米的射程。超轻标枪仅重2KG,穿透力稍逊罗马重标枪。
6)罗马方阵兵装备的铠甲种类比较多,甚至不同军团之间也有所区别。
古共和国时代穿着的是典型的希腊式肌肉型胸甲,这种胸甲的在罗马的装备历史一直延续到其灭亡;布匿战争时期,较富裕的士兵穿锁子甲,贫穷的士兵则穿皮甲;凯撒时期的军团正规装备为链甲,到了屋大维时期,罗马军团正规装备更换为赛格蒙塔胸甲(一种片状甲,也就是大家在电影里看到最多的那种),链甲则发给辅助部队使用;罗马帝国开始末落时链甲又被大规模装备给了正规军团。
赛格蒙塔胸甲特点就是在肩上有好几层铁片叠加,这是罗马人为了防止身材高大的敌人(如高卢人和日尔曼人)劈砍士兵的肩部而特别设计的。这种甲在后来的罗马内战中成编制的装备了正规军团,但是当帝国的生产力下降时又很快从军团里消失。
罗马头盔是从希腊的“科林斯”式头盔改良而来,“科林斯”式头盔就是《斯巴达300勇士》装备的那种。虽然作了很大的简化,但其防御面积之大还是让人惊叹,基本上除了眼睛其他的地方能包的都包住了。罗马军团的头盔也代表军衔,每一级军官都有他们特定的头盔。有一种未经考证的说法是,普通士兵的头盔颜色也有很大区别,主要是根据其在作战中的英勇程度发放的。
罗马头盔有过一个很重要的改进。在与达契亚人的战争中,敌方使用的达契亚双手反弯大刀竟能将罗马步兵的头盔一刀两半,这是罗马军团从未遇到过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在此后生产的头盔顶部都加上宽大的十字条来加强头盔的坚固程度。这是罗马军团历史上唯一一次因敌方原因改进其防具的纪录。
(7)罗马方阵列队的方式为早期三列式、马略三列式和后期两列。
早期三列式以罗马公民(说白了就是民兵,志愿的)为主体,其阵列是按照武装程度、年龄、战斗经验来划分的:第一列为较贫穷的低等公民,只装备罗马椭圆盾和标枪;第二列则是主力大方阵,其中前排小方阵的成员都是最年轻、还没能买得起好装备、没什么战斗经验的青年兵,后排小方阵成员则是已成年、拥有较好装备并有一定战斗经验的主力兵;第三列在早期三列式中是最重要的,成员数量是3列中最少的,但是他们全部都是年长且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被称为后备兵,以长枪为主武器,后备兵在早期三列式中的重要性相当与伙伴骑兵在马其顿方阵体系中的地位,至今为止,意大利人形容事情到了紧要关头都是说“该上后备队了”。
马略三列式以职业兵为主体,每个士兵的训练程度都基本差不多,所以在布置阵线时候不再采取早期三列式那样划分,我们正常所说的罗马军团主要是指这个时期。马略三列式中的成员配备统一武器装备(标枪和短剑),长矛完全退出了其编制。马略的这次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军团的协调能力,加强了军团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提升其指挥性能。
罗马帝国末期采用的两列式阵型是包含了罗马重步兵、重甲枪兵、轻甲弓手、弩炮部队、投石手的混合编队,但是此时的骑兵已有了马镫,其冲击力已经上升到这种松散的阵型完全无法抵挡的地步。

罗马军团的大多数惨败都与骑兵有关,例如坎尼战役、克拉苏东征帕提亚、瓦勒里安东(罗马皇帝之一)征萨珊。
罗马军团在很长时间内对于骑射手的恐惧远胜于重骑兵,主要原因在于骑兵无镫,无法像后世骑兵那般冲阵。虽然克拉苏被帕提亚骑射手杀得全军尽没,瓦勒里安三次征萨珊被击败(并在最后一次中被俘虏),并不代表罗马方阵在防御方面有缺陷,这样的失败只是对方骑射手借助其机动性方面的优势保持距离导致的,其发射的箭雨对罗马方阵的杀伤也是非常有限的,罗马军团步兵盾组成的龟壳阵让骑射手无从下手。
罗马方阵在帝国后期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马镫的普及,二是周围蛮族普遍性的骑兵化。罗马方阵在骑兵为主力的匈奴、哥特、日耳曼等蛮族军队面前地位尴尬,导致了罗马帝国后期将主要资源转移到了骑兵建设上面,罗马方阵就此淡出历史舞台。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5-2 19:26:15

四、瑞士方阵
含有不良信息……略过

五、西班牙大方阵 同理,略过

六、方阵战术的没落

在西班牙大方阵惨败于法国人之手后,师法西班牙的欧洲各国(包括法国)对方阵战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但在那个火力强度和密度都很低的年代,改进十分有限,和骑兵、炮兵的改革相比,大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其中最大的改进在于方阵部队中长矛手和火绳枪手的比例,十六世纪末期的方阵中,长矛手岗位的存在意义已经从早期的攻防兼备变成了完全防御,其在方阵中的配置数量从初期的60%-70%降低到了40%-50%,有些国家中甚至出现了20%-30%的情况。
早在十六世纪早期,世界上第一支转轮式燧发枪问世,这种使用方便、装填流程较短、可靠性远胜于火绳枪的武器一出现就得到了各国将领的高度关注。这种早期燧发枪有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缺点,所以只在骑兵部队中进行了普及,从那时起,一直对配有火器部队的密集式方阵毫无作用的骑兵再次恢复了它在战争舞台上的地位。转轮式燧发枪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发火装置,这种使用发条驱动钢轮摩擦燧石发火的装置同时也是它最大的失败之处:驱动钢轮的钢质发条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失去弹性,只能再更换一根新的,这种发条使用的钢材价格较高,且当时只能由钟表匠手工加工,费时费力;摩擦燧石的钢轮使用时会被点火门内喷出的火药燃气污染,导致其发火易失败;且其每次射击后还得再次将发条上紧待击,效率还是不高。
转轮式燧发枪普及后不久,西班牙人就对它进行了一次重大改进,用较可靠的击锤(撞击)式发火装置替换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法国人马汉得到这种装置后又对枪械本身进行了重大改进,研究设计出了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至此,近代步兵才真正拥有了一种使用起来较有效率、杀伤力和射程均很可观的单兵火器,这种武器一直使用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才完全被军队淘汰。击锤(撞击)式燧发枪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普及最终导致了方阵战术从攻防、兼备的主位上退到了防御阵型的陪座上。
击锤式燧发枪的火药装填速度其实和火绳枪一样,真正的优越之处在于其射击准备时间短、使用限制少。火绳枪的平均射速是三分钟一次,燧发枪的早期平均射速是一分钟或一分半钟一次,用纸筒包装的定装弹药问世后,燧发枪的平均射速提升到了每分钟两次,菲特列大帝时代的普鲁士军队甚至创下了每分钟5次的最高纪录,同样的战斗时间中燧发枪的火力投射量远高于火绳枪。火绳枪兵的武器较为笨重,在射击和装填时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换装相对轻巧的燧发枪后,同样长度的战线上燧发枪兵齐射的密度远高于火绳枪兵,再加上燧发枪重新装填时间上的优势,燧发枪部队的实际作战效能超出火绳枪部队数倍。
燧发枪的普及使得战场火力密度剧增,为了提高在军队中占绝对优势数量的步兵的战场杀伤力,西方各国各自摸索出了一些新的作战方式,并最终成型为一种介于方阵和横队之间的战术:线性战术。
刚开始时,法国人将其方阵中的火枪部队编制成5-6横排,并在前排布置少量长矛兵,方阵前进到有效射程时停止,全方阵除最后一排火枪手外全部改为下蹲姿势,最后一排站立的火枪手齐射完毕后下蹲装填,在军官的口令指挥下,倒数第二排的火枪手起立齐射后下蹲装填,然后是倒数第三排的,如此循环反复,火力的持续性非常强,但是火力密度不够,很快被活力密度更大的线性战术所取代。
线性战术是一种具有强烈进攻意识的作战方式。采用这种战术的军队中基础单位是步兵班,每个步兵班人数在10-15人左右,每班为一横排,三到五排步兵前后排成一个正面宽度较大的小型方阵。这种小型方阵射击时一般采用两种站位:一种是第一排蹲下,第二排半蹲,第三排站立,听到口令后齐射前方敌军;一种是第一排蹲下,第二和第三排站立,第三排对准第二排的空隙,听到口令后齐射。这两种站位各有其劣势,前一种站位的第二排士兵肩、颈部易遭到后排的误伤,后一种站位中第二排士兵臂、肘部易遭到后排的误伤。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使用的火药燃烧速度较慢,使用时有延迟现象,士兵在击发后很可能因为较长的保持瞄准时间导致枪口上下浮动。
使用线性战术时一般采用延长两翼的方法保持对敌火力投射面的宽度,这使得此时的战场宽度远高于采用方阵战术时的宽度,能在确保对敌军较强的杀伤程度的同时避免敌军的迂回。但是正面宽度的增加,导致了侧翼的薄弱,为了防止敌方骑兵的大范围包抄,此时的部队中还有少量长矛兵的存在,他们一般在两翼尽头的方阵后方结阵,以防止敌方骑兵的侧翼冲击,不过他们的长矛已经缩短至了三米到两米半之间,且一般情况下不着甲。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年左右,法国人率先装备了刺刀,这种匕首型刺刀的握柄采用了软木,使用时将刺刀握柄塞入枪口内固定,但是使用起来麻烦且容易脱落。到了十七世纪九十年代,现代刺刀的雏形—卡座式刺刀问世,在二、三十年内,一直以来方阵战术的代表性兵种—专职长枪兵就此退出了战争舞台。
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大量旧军官的叛逃,法军部队缺乏合格的军官来指挥和训练,加之部队中大量配置了民兵性质的义勇军部队,导致法军在与其他国家军队的初期交锋中屡战屡败。经过总结改进后,法军使用了一种新式的散兵战术。法军将枪法最好的老兵单独编组为轻步兵部队(也被称为散兵),并给他们配备了具有很高射击精度、射程较远的线膛步枪,这种步枪制作困难、价格昂贵、并且平均装填一次需要五分钟之久,所以一直难以普及。散兵部队先于大部队进入战场,他们不像其他部队那样列阵推进,并且可以自由选择开火时机。当敌军进入射程后,他们远距离射杀敌军军官、鼓手并导致敌军阵线的混乱,法军大部队则以较高的速度以纵队形式冲击到较近距离并展开为横队。由于当时部队的行进节奏均由鼓手传达,且当时的火枪兵必须要由军官组织才能齐射,所以散兵对敌军造成的混乱往往在法军大部队形成线性战列后还未结束,因此这种战术屡获成功。
方阵战术的最后运用是在反骑兵冲击方面,这种方阵属于空心方阵,标准空心方阵的每边布置三列火枪手,第一列火枪手端着上好刺刀的步枪以跪姿防御冲击,又后两列轮流向敌骑兵发动齐射,并在前方同袍倒下后及时替补。这种方阵最著名的一次运用是在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步兵以数个空心方阵顽强抗击了法军胸甲骑兵的万人规模冲击,他们使用的阵型在兵力布置方面比标准型有所加强。空心方阵对骑兵的杀伤是由远程火力完成的,而不是像大多数方阵那样由近战刺杀完成的,毕竟这时候长矛兵已经淘汰了,前排步兵的枪刺起得最大作用是对马匹的吓阻,真要撞上来就完了。
火炮的改进对使用方阵战术的军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正前方敌炮兵实施的跳弹攻击往往将整列方阵兵击杀在岗位上,所以线性战术的快速普及,火炮也起了很大作用,毕竟使用线性队形的话,被炮击后的伤亡可小多了。
方阵战术最终消亡在武器的不断改进中,当使用定装子弹的后装步枪出现后,方阵战术从战场上彻底淘汰。使用后装步枪的士兵可以用最安全的卧姿装填,这使得其暴露面积很小,并且能隐蔽在狭小的掩体中;而前装步枪手只能用立姿或跪姿装填,目标明显,即使使用掩体也只能选择胸墙之类暴露面积较大的掩体。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5-2 19:27:25

补发不上来的

小老鼠 发表于 2011-5-3 10:00:15

我总是觉得老外的战争好傻,你一下我一下的,感觉用计的很少,都是拼力量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5-3 12:21:54

回复 小老鼠 的帖子

中世纪很长时间内确实很少有用计的记录,不过也可能是没有流传下来

Fala 发表于 2011-6-17 15:02:14

感谢分享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古代的方阵(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