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8:39:54

中国古代战船和火器(ZT)

本帖最后由 huoyu123 于 2011-5-9 15:06 编辑


原文链接:http://lt.cjdby.net/thread-436454-1-1.html 超级大本营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中国古代战船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一般可分为大、中、小 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

发展与演变

    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明确地记载了水上活动,至周朝已有水战的记录,但舟师和战船的制度不详。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无功而还”。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吴伐楚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楚师败吴,获吴王乘舟“余皇”,吴复袭楚师,取“余皇”去。说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乘船作战已很频繁。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左传》),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中国舟师第一次海上军事行动。这一时期的舟师已有相当规模。吴越之战,越军4.9万人中有习流2000人。后来,越舟师出海北上攻齐有戈船300艘,死士8000人。战舰的种类及形制已相当齐备。当时比较大的战船为“大翼”,长12丈(约合24米),宽1丈6尺(约合3.2米),可容战士20余人,桨手50人。河南省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驾船作战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出,战船是桨船,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战士,下层为桨手



    汉朝水军的规模更加巨大,战船更趋完备。当时既有 4层舱室的巨型楼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在汉魏时期不仅船型众多,船舶装具也相当齐备,出现了橹、舵及其他船具,帆亦迅速发展。至此,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在有名的 赤壁之战 中,双方使用的船舶数以千计,足以说明当时水战的巨大规模。




   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水战时风力大小无常,不可恃以作战,因而重视发展人力推进的战船,出现多桨快艇。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尺(约合14.76米),用以击碎敌船。唐朝的海鹘船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有浮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唐朝还发明了车船(轮桨船).




   到了宋朝,车船在战争中有很大发展,都料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战车船长20~30丈(约合60~90米),有23~24个车轮桨。在其所制十几种车船中,双车船和四车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战车船。王彦恢所制“飞虎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叶片),十分轻捷,是常用车船的典型。当时水军装备的战船还有海鳅(模仿海鱼形状的战船)、双车、十棹、防沙平底等各类舰艇,供江、海防御调遣之用。南宋水军统制冯湛综合几种船型之长,造成“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多桨船,长8丈3尺(约合25.5米),用桨42支,载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南宋秦世辅创制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舰,长10丈(约30.72米),宽1丈8尺(约5.53米),船底厚1尺(约30.72米),10橹,水手42人,载战士108人。张贵所制的无底船,是一种奇形战船,船后截中部无底,只有两舷和站板,加以伪装,引诱敌军跃入溺死。当时还有一种鱽鱼船,船头方小,尾阔底尖,尾阔可以分水,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这种长5丈(约15.36米),能乘50人的鱽鱼船是较早见于记载的用渔船作战船的实例。


    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为上,明朝的海舟则以舟山的乌艚船为首,而浙直间多用沙船御倭,后来用沙船、福仓船和东莞船守舟山。大号福船势雄力大,便于冲犁敌船,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大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规格最称完备。广船主骨架用铁力木制成,坚固性胜过福船,但铁力木难得,维修不便,后来游击将军侯国弼加以改进,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明朝在江浙一带作战时往往使用两头尖的鹰船先行,它行驶敏捷,进退裕如;沙船随进,战无不胜。尤其是浙江的十橹苍山船,原是太平县渔船,曾在抗倭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号称“苍山铁”。后来战场南移又多用福船御敌。嘉靖四十年(1561)的宁台温之捷, 戚继光 、胡震等所部战船近战倭船,犁沉敌船10余艘,烧残敌船 5艘。从这一战例中可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舰船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优于敌舰。明朝还制造了两头有舵、进退神速的“两头船”,以及特种战船联环舟和子母舟。联环舟船体长 4丈(约合12.4米),分为两截,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冲撞敌船时,舟首倒?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船同毁。撞击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驶(图4)。子母舟长3丈5尺(约合11米),前2丈是舰船,后1丈5尺只有两舷侧帮板,腹内空虚,藏一子舟,母船发火与敌船并焚,军士可驾子舟回营。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从明初起,战船上配备了火炮。

    清朝前期,中国水师一般以70~108尺(约合22.4~34.5米)长的赶缯船为主力战舰,次则以长50~70尺(约16~22.4米)的沙船和双篷艍?船用于攻战追击,再次为长 20~50尺(约6.34~15.36米)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水师因赶缯、赶艍等船笨重,按泉州同安梭商船式改造,嘉庆五年(1800)又仿照广东米艇添造战船,分大、中、小3等(各载米2500石、2000石、1500石)。嘉庆十一年又添造大横洋梭船作为战舰。





性能与装备

    战国时期,船名有大翼、小翼、突冒等名称,已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战船快速性的关注。到汉朝,人们对船型与船舶性能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作出了狭而长的船速度高,短而宽的船稳定性好的科学描述。为追求船舶的快速性,出现了效率较高的推进工具橹,俗称“一橹三桨”。在同一时期,对于风力的使用也有较大的进展。到三国时期已有3帆、4帆以至7帆,各帆交错布置以提高风帆效率。一般用纵帆,能根据风向随时调整张帆的角度。以竹竿维布帆,重量大,起落迅捷。车船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人力推进船舶快速性的最高水平。到了宋朝,车船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唐朝的海鹘船头低尾高、前大后小,两舷置浮板形如鹘翼,稳定性好,不易倾侧,这是最早的船舶稳定性装置的记载;而降低船舶重心以增加船舶稳定性的记载则更早。中国古代战船适航性能的发展虽然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较快。如沙船就已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它在逆风逆流的情况下也能航行。中国古代有不少船型都能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象条件,而自宋迄清许多综合性船型的出现,也表明人们对不断改进船舶适航性能所作的努力。

    中国古代战船上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以中型和轻型武器为主的。在交战时,远则用 弓 、 弩 ,接舷战用 刀 、枪。将士兵卒各备有长短兵器。有的战船还装设有拍竿,用以锤击敌船。战船多设有战棚或女墙(仿照城墙式样,有雉堞甚至开四门)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钉竹片,作为防护装置。无女墙的战船,战斗时在左右舷悬挂罟网,以防敌人跳帮。船上还备有:若干小镖,可在30步(约46.2米)内投掷击敌;较重的犁头镖,在刁斗上下投可以击杀敌人和洞穿敌船体;撩钩用以钩搭敌船;勾镰用以勾船割缭绳。在很早就已使用燃烧性火箭,主要是焚敌篷帆,使敌船不能行动。

    宋朝以后,战船又备有火药桶,投中敌舟能使全舟尽焚。战船上也有使用二级火箭“火龙出水”(见 中国古代火箭 )等火器作战的。明朝有许多装备 火铳 的快艇,如“蜈蚣船”及“火龙船”等,后者两舷暗伏火器百余件,一船足抵常备战船10艘之用,可见战船装备火器后威力大增。清初,李长庚在福建造霆船30艘,配 火炮 400门,以备海战。一般大型战船配备火炮17~18门,中型战船配备火炮12~14门,小型战船配备火炮4~8门。内河战船也先后配备火炮,但较小。长江水师的长龙船设1000斤头炮2门,700斤边炮4门。舢板船则设800斤头炮1门,700斤梢炮1门,50斤边炮2门。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8:49:03

本帖最后由 huoyu123 于 2011-5-9 15:07 编辑

    楼船:楼船自春秋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战舰。到了秦汉发展更盛,《史记?平准书》有:“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汉代一次战役就可出动楼船两千多艘,水军20万。楼船的层数根据船的大小也不同,两层楼船的第二层“庐”,三层楼船的第三层称为“飞庐”,四层楼船的第四层称为“雀室”“翟室”或“爵室”。每层设有女墙,既可防御弓箭,又可开孔射箭。到了晋代,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王浚造楼船攻破建业。但楼船的劣势很明显,《武经总要》中说:“若遇暴风,则人力不能制,不甚便于用。然施之水军,不可以不设,足张形势也。”可见,到了后期,楼船只不过成为一种虚张声势的摆设船。

    楼船虽然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它的发展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楼船高十余丈,船上的各层建筑物都各有专名。第一层称为庐,就是房屋,第二层因高居于上,所以称为飞庐,最上层称为雀室,是古船上的瞭望台,一般派士兵在里面瞭望、警戒,像鸟一样站在高处观察四周的动静,故称为雀室。楼船不但外观高大巍峨,而且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防皆宜,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堡垒。由于楼船身高体大,具威慑力,一般用作指挥船,只是它的行动不够灵便,在水战中,必须与其他战船互相配合。

  楼船的甲板上有三层建筑,每一层的周围都设置半人高的防护墙。第一层的四周又用木板围成「战格」,防护墙与战格上都开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远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和通道,便于士兵往来。





汉代楼船.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8:50:46

本帖最后由 huoyu123 于 2011-5-9 15:08 编辑

    斗舰:巨型战舰。船身两旁开有插桨用的孔,船周围建有女墙,女墙上皆有箭孔,用以攻击敌人。船尾高台上有士兵负责观察水面情形。

    古代的一种装备较好的战船。自三国时期一直沿用到唐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据唐李筌《太白阴经》记载,斗舰船舷上装设半身高的女墙,两舷墙下开有划桨孔;舷内五尺建楼棚,高与女墙齐,棚上周围又设女墙,上无覆盖。树幡帜、牙旗,置指挥攻守进退用的金鼓。

    《太白阴经》记载:斗舰,船舷上装设中墙半身墙,下开掣棹孔;舷五尺,又建棚为女墙,重列战格,无腹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说:“上下重床(板)曰槛(同舰)。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玉篇》释舰为“版屋舟”,《广韵》释为“御敌船”,义均近似。

舰 斗舰


《武经总要》中的斗舰示意图
三国时斗舰模型
唐代斗舰型制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8:52:28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13 18:52 编辑

蒙冲:非常有名的一种战舰,以速度著称。《武经总要》上说:“此不用大船,务在捷速,趁人之不备。”此船用生牛革蒙船背,舷两侧开棹孔。舱室前后左右开孔洞,可用弓箭长矛攻击。“蒙冲者,以生牛革蒙战船背,左右开棹空,矢石不能败。前后左右有弩矛,敌进则施放。”

《太白阴经》记载:蒙冲:以犀革蒙履其背,两相开掣棹孔,前后左右,开弩窗矛穴,敌不得接近,矢石不能及,此不用大船,务于速进速退,以乘人之不备。

西汉蒙冲.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8:53:43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13 18:54 编辑

战国时的大翼船长十二丈,宽一丈六尺,可载91名战士与划桨手。战卒在船上人员中只有26人,约占全员的三分之一,但划桨手却多达50人,又有3人专职掌握航向。这样的战船在水面活动是相当快速、灵便的。中翼船长九丈六尺,宽一丈三尺五寸,载员86名。小翼船长九丈,宽一丈二尺,载员80人。这三种战船都是当时的主力战船,人们将它们合称为三翼船。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越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潜水兵,常从水下偷袭敌船。为了防范越国的潜水兵,其他诸侯国的船队唯有在船下安装戈矛,可见当时的水战已十分激烈。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战国时代的渔猎攻战纹铜壶上有船纹图,反映了当时的水战情形和战船形制。我们从中看到当时已出现了双层底板的战船,双层底板既能加固船底又可增强水下防御。当时的战船上还设置了舱面甲板,扩大了船上人员的活动空间,战士可以在甲板上进行格斗;划桨手则隐蔽在舱内,只把桨的下半部露在外面。 据清钱培名《越绝书逸文》,引《水战兵法内经》记载:大翼船宽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乘官兵、水手九十一人,配有钩、矛、斧各四把,驽三十二张,箭三千三百枝;中翼宽一丈三尺五寸,长九丈六尺;小翼宽一丈二尺,长九丈。
春秋吴国 大翼 战船
春秋吴国大翼战船
伍子胥大翼战船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9:00:40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13 19:01 编辑

海鹘

唐代水军装备的轻型战船。船形如鹘鸟(一种猛兽--鸷鸟),船首较低,船尾高翘,前部较宽大,后部较狭小;两弦装设有浮板,如鹘之两翼,用以增大船的稳性和耐波力,史称"虽风涛怒涨而无侧倾";在甲板上"以生牛皮为城",作为战斗的依托。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宋代秦世辅在池州建造的铁壁铧嘴海鹘战船,行驶便捷。可容纳士卒108人

  海鹘船是唐代及其以后出现的一种性能优良的中国古代船型,其特点是:“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因而许多专家学者称它为全天候战船,是水师中著名战斗舰之一。
  它可以在恶劣天气作战的攻击舰。体型不大,船形头低尾高,船身前宽后窄,是仿照海鹘的外型而设计建造的。船上左右各置浮板四到八具,形如海鹘翅膀(今称披水,或称撬头),其功用在使船能平稳航行于惊涛骇浪之中,并有排水以增加速度之功。
  船舱左右都以生牛皮围覆成城墙状,以防止巨浪打碎木制的船体,并可防火攻。牛皮墙上亦加搭半人高的女墙,墙上有弩窗舰孔以便攻击。甲板上遍插各类牙旗并置战鼓以壮声势。

《太白阴经》记载: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翅,虽风浪涨天,无有倾側,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战船之制。




海鹘
唐代海鹘船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9:02:00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13 19:02 编辑

走舸:为一种轻快的战船,舷上立女墙,以速制胜。《武经总要》:“走舸者,船舷上立女墙,棹夫多战卒,皆选勇力精锐者充,往返如飞鸥,趁人之所不及,金鼓旌旗在上。 《太白阴经》记载:走舸,亦如战船,舷上按重墙棹。卒多战卒少,皆猛勇及精锐者充。往返如飞,乘人之不及,兼非常救急之用。
三国东吴走舸


武经总要中的走舸图
走舸:为一种轻快的战船,舷上立女墙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9:03:19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13 19:04 编辑

車輪舸(又名車船,應為早期的輪船),即是早期使用車輪轉動原理以加速船隻前進的一種小型戰鬥艦。据《舊唐書》李皋傳記載,皋曾「為戰艦,挾二輪」,可能即為此型戰艦的最早出現。然而此船之逐漸為水軍所重用應在北宋末年。電視劇「水滸傳」中所出現的北宋軍所用的前鋒作戰艦艇即為此艦。

  此艦最大的優點即在於其行速極快,所謂「以輪激水,其行如飛」,南宋初年韓世忠在黃天蕩之役大敗金軍所使用的主力快艇「飛輪八楫」應該就是改良型的車輪舸。中國科技史泰斗,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在其《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的第九冊中曾提及此船,而稱之為「裝有槳輪及八支槳的船」。又在前面所提及的南宋水寇楊么,在被官軍的巨型戰艦大敗後,設法把宋軍的造船師父高宣俘擄至其軍中,高宣於是又為楊么設計建造了大小車船十餘種,又曾使官兵屢吃敗仗。

南宋初年,钟相、杨么领导的起义军控制了洞庭湖一带。驻守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的程昌寓为镇压杨么起义军,组建了水师部队,并建造了若干车船。船只两边有护车板,从外观上看不到轮子,但船行如飞。程昌寓率水军向杨么进攻,遭埋伏袭击,车船及制造车船的工匠高宣均落于起义军之手。自此起义军也大造车船,并在船上设置拍竿,长十余丈,上置巨石,起义军有了车船后如虎添翼。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军队用大木筏阻塞起义军水寨周围的港汊,用腐木烂草填塞行船通道。起义军车船无法行动,水寨被攻破,起义军最终失败了。宋金采石之战,宋将虞允文在长江布置车船,敌军本来趾高气扬自以为必胜,见到宋军的车船阵势后,不禁相顾失色,宋军最终在这场水战取得胜利。

车船
车船(南宋)
车船
明代挂帆车船
明代挂帆车船


南宋车轮战船.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9:05:13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13 19:05 编辑

五牙战船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战船,一般在四川地区建造,由隋朝大将杨素筹措、打造。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
,高五十尺。可容战士八百人。公元588年,隋军五十余万人,水陆并进,大举攻陈。杨素统领的长江上游水军,自永安发船,出三峡,顺
江而下,船多势大,锐不可挡。在延州(今湖北江陵西),隋陈两军展开决战,隋军以四艘五牙战舰冲击敌阵,先后用拍竿击沉十余艘敌船,俘敌二千余人,陈军闻风丧胆。不久,隋灭掉偏安江南的陈王朝,统一了中国。隋代还有比五牙战船次一等的黄龙船,可载战士一百余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战船。

拍竿为水战武器之一,据明李盘《金汤借箸十二筹》述:“其制大如桅,上置巨石,下作辘轳,绳贯其巅,……每迎战,敌船迫逼,则发拍竿击之,当者立碎。

什么是拍竿?

  拍竿是一种放在船上的古代水战武器,由提水工具桔槔改装而成。桔槔运用了杠杆原理,在一根直立木柱的上端,安装一根可以活动的横木,横木的一端吊着水桶,另一端系着一根供人牵拉的绳索,利用人力控制横木两端的落起,这样就能较省力地从井中取水或将水从低凹处提到高处。拍竿就是以这种运作模式应用于古代战船上。
  在战船上安装拍竿,在重臂的一端安装巨石以代替原来的水桶。在水战中,要设法逼近敌船,将重臂的一端移到敌船上方,然后松开力臂,巨石疾速下坠,砸向敌船。拍竿打击的目标都在本船之外,所以重臂必须探出船身,其长度大于力臂,不易操作,加上一拍之后,必须拉回至本船原来的位置上,才能再次施放,因而两次施放之间有一段停顿、准备的时间。敌人有时就钻这个空子,乘机进攻。
  拍竿在以后各代都是水战有力的武器,隋朝的五牙大舰上装有六具拍竿,宋代的大型战船上也安装了拍竿。

隋 五牙舰
隋代拍舰——具有六根拍竿的杨素五牙战舰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13 19:06:10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3-13 19:06 编辑

戈船:古代的一种战船。最早记载见于《越决书》:越王勾践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县南),曾用“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汉代有戈船将军之职。《玉海》引《三辅黄图》曾载,昆明池上有楼船百艘,上建楼橹,戈船数十,上建戈矛。此或为区别于楼船的一种战船。
戈船——是一种既能载兵又能攻战的船只,船上多载执戈之士,与敌船作战时,一戈相击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战船和火器(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