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09:33

盾的简介(ZT)

先来一段百度百科的介绍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盾,用于进攻时防御。文献中也称为“干”,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
  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霖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三尺。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徐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主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温设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和箭。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古代将士在作战时,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刃矢石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
  古代的盾种类很多,形体各异。从形体上分有长方形、梯形、圆形、燕尾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过三尺长。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渐渐趋于小型灵便、坚固耐用,而“鸿门宴”上,壮士樊哙使用铁盾将交戟门前的卫士撞倒在地,这种铁盾则是一种重盾。
  盾牌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用木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有一种木盾特别流行,顶上有双重弧花纹,呈长方形,表面涂漆,并绘有精美的图案。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最早出产于福建,明代中叶传人内地。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传入内地之后,很快便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非常善于量才用兵,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他指挥队伍,前面“二牌并列,狼筅(xiǎn音显)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
  (狼筅是一种简易的长兵器,多刃多层,具有刺、砍、钩叉等多种功能。)戚继光还命令伍长,手持挨牌在前,其余士兵按鸳鸯阵紧随在牌后 (挨牌是一种近似倒梯形的长牌,

鸳鸯阵
上下两缘呈弧形弯曲,高约5尺,宽约1尺多,用轻而坚硬的木头做成)。这种鸳鸯阵法,既科学又严密,曾经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大显神威。
  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二三丈远,足可抵挡强兵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一二十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铜盾和铁盾在我国古代曾经作为仪仗物使用过,尽管它们防护力强,但持在手里,若面积小则降低防护效力,若面积大则份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于作战。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萴哦詟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御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为完善。《周礼·司兵》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如《韩非子》上说:「赵简围街,犀盾迟橹,立於矢石之所及。」说明盾之坚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离无伤。
  《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礼·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御武器,所以类繁杂。如下:
  汉·刘熙《释名·释兵》:「盾,也,跪其後,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於吴,为魁帅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於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六种。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大盾:《宋史·赵赞传》:「世宗移兵趋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传》:「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传》:「家贫无以马,常刀盾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戚继光《纪效新书》:盾牌「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至於演练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阵纪》说道:「赖礼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八种,至於姿势,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都是灵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链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进棍、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到好评。

几种盾牌简介


长牌
  为步兵所用。式样多为长方形,可以掩护身体,防止敌人的兵刃矢石所伤。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
手牌
  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种。手牌长五寸七尺,当中窄面两头宽。中窄处为一尺,两头宽处为一尺三寸。它以白杨木或松木制成,轻便而坚实。其正面绘有虎形彩绘,后面有把手。可供携带。
旁牌
  即盾,傍牌的别名。木质,皮革裹束,骑兵为圆形,步兵为长形。
燕尾牌
  步兵旁牌的一种。燕尾牌宽一尺,长约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从上至下当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鱼背。面面绘有彩画。反面与把手可供携带。燕尾牌以枪木或椆木制之,质轻而硬。用时,人伏于手牌后,侧身而进。因此牌虽小,但足以抵挡矢石。
罗马大盾
  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这种盾牌为木制,俯视呈半圆形,正面看则为长方形。
藤牌
  呈圆形,内以大藤为骨架,再用藤条编制而成,具有体轻坚韧等特点。
少林盾牌
  为少林僧人防身挡箭所使用。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12:20

介绍一个用盾的范例

剑盾兵

  古代同时持剑和盾牌的兵种,是防御较强的步兵,能有效减少受到敌方弓箭和标枪等远程兵器的射击。古罗马和中世纪的西班牙尤为偏爱剑盾兵,并有其成熟的战术,经常取得大胜。
  古罗马的剑盾兵
  
古罗马剑盾兵
起初,骑兵和步兵主要采用长矛和弓进行作战,剑是他们的辅助兵器。公元前三世纪末,古罗马军队淘汰了用于砍杀的剑,改用一种稍短的剑,用于刺杀,称为短剑。据希腊历史家波里比阿和罗马历史家李维说,这种剑是按照西班牙雇佣军的剑设计的,它的长度约为两英尺,剑宽约两英寸,很重,剑头十分尖利。剑柄可用木、骨、象牙或金属制成。
  古罗马短剑使用起来比梭镖更加灵便,用处更广。它可以作为劈刺式兵器,砍下敌人方阵中梭镖兵的脑袋。它比单纯用于刺杀的剑更能杀伤敌人。在当时不管什么伤(特别是砍裂刀伤)都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因此,剑有这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李维曾在著作中描述过马其顿士兵“当见到西班牙士兵用剑把人体剁成碎块,将胳膊从人体上剁下,肩、四肢或脑袋与身体分离,颈部被刺得血肉模糊,内脏裸露在外”的情景时,都吓得魂不附体。
  另一方面,由于短剑的作用距离较近,不象梭镖那样能够拒敌于较远的距离之外,它对士兵的保护功能要差一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们把盾作了较大的改进。马其顿人加大了原来较小的希腊圆盾的直径,古罗马军队则把盾改成结实的长圆形凸面体,高约四英尺,宽两英尺,可以将身体的大部分遮盖住。其形状有些象琵琶桶的平面。它用木头制成,上面蒙有兽皮,并用窄条金属加固。用这种护身装具,古罗马士兵比马其顿甲兵行动较为轻便。
  古罗马士兵使用短剑时,在其右前方需要大约六英尺的空间。他必须逼近敌人才能刺伤敌人,因此,这样的战斗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短兵相接,需要具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古罗马直到共和国时期才具备了成熟的政治和心理条件,使得士兵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使用兵器。共和国的罗马人是国家的公民,而不再是君主国的臣民。
  古罗马军队的士兵有四种类型,他们都是自由公民,具有忠诚于国家的强烈意识,第一类是少年兵或称轻步兵,他们年龄最小,最灵活敏捷,但又最缺乏训练;第二类是青年兵,他们年龄稍大,经验较多,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一战列;第三类是壮年兵,平均年龄约三十岁,他们成熟,顽强,经验丰富,是整个军队的中坚力量,组成了军团重步兵的第二战列;第四类是成年兵,他们年龄最大,老成稳健,正好弥补了少年兵鲁莽的缺点,组成了重步兵的第三战列。
  古罗马的青年兵和壮年兵均配备有两支重标枪和一支宽刃的护身短剑。每人还携带着长圆形凸面体的古罗马盾。成年兵不配备重标枪,也不带短剑,只有一根12英尺长的长矛。少年兵配备有普通标枪和投镖。为了使远距离投掷兵器能够取得多种效果,古罗马人有时还使用外国雇佣军,如巴利阿利投石兵和爱琴海地区的弓箭手等,跟古罗马军队的少年兵配合作战。
  西班牙的剑盾兵

西班牙征服者剑盾兵


早期西班牙大方阵的编队体制为纵队,每个纵队下辖5个步兵连,总人数在1000-1250人左右(即每连2),兵种包括长枪兵、弩兵、戟兵、剑盾兵、火枪兵,火器配备比例并不高,且性能较差,并在作战时视情况配属1-2个骑兵连。这些部队以不满员的编制(大约每个连队只有165-172人左右)参与了西班牙与法国、意大利军队的战争,并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在这些战斗中,一些西班牙指挥官认识到了火器的作战价值,并在战争结束后向王国建议改进。
  1525 年左右,西班牙军队在纵队编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更大的步兵团编制。初期的西班牙步兵团包含3-6个步兵纵队,在作训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标准化的、包含 3个步兵纵队的步兵团,每团3000-3750人左右,其中火枪兵的数量大约在6%-8%左右。此时西班牙火枪兵装备的是长度约1.4米左右,口径大约在 30毫米的火绳枪,虽然其口径较大,但是枪管长度只有0.5米,发射的弹丸有效射程只有30-50米,装填速度很慢,即使是老手也只能勉强做到每分钟能发射1次。
  早期西班牙方阵中的火绳枪兵站位和全盛时期不同,不过其具体站位方式说法众多,有认为他们是在方阵的前5-6排列横队的,也有认为是间隔在其它兵种横队之间的,还有是认为他们在方阵前方10米之内列2-3排横队的,总之很难确定其具体列阵方法。我个人觉得,第一种说法可能性比较高,主要是和他们使用的战术有关。西班牙火绳枪兵使用的战术是西班牙独创的后退装弹战术,前排士兵实施齐射后穿过每列之间的缝隙退至最后一排装弹,当最后一排火枪兵退至列尾后正好是近战兵种填补至第一排与逼近的敌军交战。
  早期西班牙方阵的阵型基本为正方型,虽然其中坚力量为头戴壶型盔、身穿板式胸甲、使用4 米长矛的西班牙长枪兵,但是其他兵种也有很抢眼的表现。在和法国、意大利附属瑞士雇佣兵的作战过程中,西班牙剑盾兵战功卓著,他们总能在作战过程中冲进瑞士方阵内部打乱其配置,虽然其对方阵的作战原则是侧翼迂回,但是有些狂热的家伙创造过正面冲击成功的战例,人品啊……
  西班牙剑盾兵是早期西班牙方阵的重要配属兵力,他们的强悍作战能力导致原先和他们配置在一起的戟兵变成了第二个退出西班牙方阵编制的兵种(第一个是弩兵)。
  西班牙剑盾兵大都为军龄较长的老兵,经过了严格的剑术训练,身穿防御严密的全身板甲,使用的是西班牙制剑中心托雷多城生产的托雷多单手细刃钢剑(类似现代的西洋细剑)和仅重二公斤用钢板木材铆接制造的西班牙小圆盾。托雷多生产的钢剑出厂需要经过及其严格的测试,包括扳成半圆型的弯折测试、砍劈牛皮的锋刃测试、戳刺薄钢板的穿透力测试等。西班牙剑盾兵的攻击大多由细刃钢剑突刺来完成,有时也使用挥砍劈刺类型的攻击方式。
  1534-1535年左右,西班牙将其驻意大利的所有部队整编为3支大型部队,并将其命名为“那不勒斯步兵方阵”、 “西西里步兵方阵”、 “伦巴底步兵方阵”,西班牙方阵正式问世。
  西班牙方阵是在16世纪2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的,虽然早期西班牙方阵也能取得战场统治权,但是较近的远程火力使胜利者也承受了较大的伤亡,并且在驱逐敌方骑兵这个附加任务上表现很差。
  西班牙方阵中的火枪手装备“穆什克特”火绳枪后,其火力控制范围大幅增加。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成建制的出现装备小型火器的骑兵,他们装备的火器让他们可以不用冲进人群中也可以打乱方阵队形。为了应对这种逐渐增加的威胁,西班牙人对其方阵进行了一些改良:完全淘汰了已经落后的剑盾兵;对火绳枪兵和长枪兵的比例进行了数次提高(起初提高到了27%左右,最终达到了1:1的比例);将原先配置在阵中的火绳枪手移至大方阵的四角单独结成四个小型方阵,增强对各方向的战场控制力,但在杀伤、阻滞迂回到侧翼的敌军骑兵动作后立即退入中央的长枪兵方阵中。经过以上改良的西班牙大方阵进入了它最辉煌的年代,直到其1643年 5月被法国孔代亲王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彻底击败。
  剑盾兵的淘汰

16世纪西班牙的重要兵种(剑盾兵左一)
在1505年科尔多瓦向当时还是阿拉贡王国的斐迪南二世提出了军队改革的方案。即将军队变成二十队,称之为纵队。每个纵队里1000~1250名士兵。整个纵队里编入了火绳枪兵、长矛兵、戟兵、重装剑盾兵。实际上,这是欧洲特别是西欧从罗马军团时代以来所出现的第一个成长久建制的战术编队。不过这种方队并不是不变得。。。实际上它在三十年以后演变成了一种被称为步兵团的新编制。最初的时候步兵团的编制并不固定,这是因为那是在探索阶段。不过不久步兵团被王室认同,并开始正规化和标准化。最后变成了3个步兵团。每个编制人数高达3000人以上。而且这种军团编制方法将剑盾兵和戟兵一类的兵种彻底的淘汰了。。。只留下长矛兵和火枪手。
  关于西班牙剑盾兵淘汰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鲜伟人知的说法:
  西班牙海军战舰装备的是重型中、近距离火炮,舰上还搭载大量西班牙剑盾兵,战术运用时先在中距离以较准确的火力攻击,接近后用冲撞战术犁沉敌舰,如果敌舰较大,难以击沉的话,就逼近后用近距离火炮压制敌舰甲板人员后,由剑盾兵强行登舰夺船;这些战舰上的剑盾兵还负有海军陆战队的职责。
  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时,舰上搭载了2.1万名步兵,大部分为剑盾兵。西班牙无敌舰队覆没后,这批当时西班牙最精锐的剑盾兵也随之葬身海底。
  剑盾兵不同于长枪兵,这个兵种对兵源素质要求较高,训练周期长、装备昂贵,且因其战斗岗位的危险性,伤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剑盾兵这个兵种也是要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战术优势,再加上西班牙毕竟是个小国家,经受了无敌舰队这次重大损失后就再难补足剑盾兵的编制,少量编制的话又于事无补,所以干脆就把这个兵种淘汰掉,以火绳枪手和长枪兵代替其岗位。
  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西班牙方阵的战术运用上看,很多时候剑盾兵在近距离上起到了骑兵的冲击作用,如果在罗克鲁瓦战役中西班牙方阵还配属有一些剑盾兵的话,西班牙骑兵反冲法军中路时就可以得到这些可以单独配属、行动较快部队的支援,不至于独立冲击法军方阵被击溃,从而影响到整个战局的结果。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14:05

西方盾牌贴图开始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16:15

第二批盾牌图,来自昨日重现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18:23

继续,上一楼有几张剑的图,暂时先留着吧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19:27

继续发盾牌,还有一小半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21:38

这批盾牌的介绍请到明日重现查看

呆呆星人 发表于 2011-3-5 13:34:37

最后送张罗马人拿着武器的图

幽谷 发表于 2011-3-7 15:22:41

日本的战争是没有个人盾的 只有大的盾墙 罗马的龟甲阵最出名了 对弓箭伤害免疫

蓝色潘多拉星 发表于 2011-3-7 15:23:33

不错的资料 感谢分享
好贴!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盾的简介(ZT)